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入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按照古代的历法来说,用“夏至三庚”来表示入伏的时间,也就是夏至节气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庚”又如何理解呢?属于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和现在的日历不同,以前是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10个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相配的情况下,带有“庚”字的日子就是庚日,每10天可以重复一次庚日。 了解完这些,从夏至节气开始计算,第3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候。而2022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是丙午月、乙巳日,往后的第3个庚日时间来到了7月16日。因此,可以得出今年入伏的时间为2022年7月16日。 为什么今年中伏是20天的时间? 从初伏到立秋的时间里,共计有2个庚日,所以出现了初伏10天的时间,中伏20天的时间。但由于初伏的时间是固定的,所以只能在中伏增加10天。 对于末伏是从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来计算,共计10天的时间,所以末伏一般在立秋之后。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到8月23日,这就出现了不包秋的现象,所以今年立秋节气非常炎热,秋老虎是逃不了了。 总之,夏至即将到来,三伏天也是踏之而至,今年三伏天是从7月16日开始,共计40天的时间,所以今年三伏天是非常炎热的。
2021年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初伏,共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吃什么好 饺子 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鸡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萝卜 “头伏萝卜二伏菜”,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2022年数九第一天是几月几号:12月22号 数九从每年冬至当天开始计算,今年的冬至时间是2022年12月22号,所以今年数九是从2022年12月22日开始。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数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2022年数九时间表 2022年一九时间: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0日 2022年二九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2023年三九时间: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2023年四九时间:2023年1月18日-2023年1月26日 2023年五九时间:2023年1月27日-2023年2月4日 2023年六九时间:2023年2月5日-2023年2月13日 2023年七九时间:2023年2月14日-2023年2月22日 2023年八九时间:2023年2月23日-2023年3月3日 2023年九九时间:2023年3月4日-2023年3月12日 数九歌介绍 数九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随着历史发展,各地的人们也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溜。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数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过歌词版本略有不同。
在北方地区流传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可见在头伏的时候适宜吃饺子,在二伏的时候宜吃面条,等到了三伏的时候就要吃鸡蛋摊饼了。总之就是在三伏天的时候,适宜多吃面食。那么为什么二伏吃面?有什么讲究? 首先,伏天气温高,人容易食欲不振,而面条能增进人的食欲。三伏之中,数中伏的气温是最高的,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在酷暑的天气里,人也很容易没有食欲,看到食物也会没有胃口。俗语“大暑小暑,有米不愿回家煮”,说表达了这个意思。可是面条和其他的食物不一样,它能增进人的食欲。而且面条的食用方法比较多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烹饪,并且还能添加不同的食材。 其次,二伏吃面条有尝新的意思。这个期间小麦收割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北方这个时候正是“歇伏”阶段,气温高,所能干的农活也不多。何况在中伏期间的温度高,人体新陈代谢也加速了,身体大量出汗,所以要及时补充能量。但其他的食物又没有胃口,而新麦已经收割回来了,就可以用新收的小麦来制作面条吃。这样不仅尝新了,也庆祝了小麦的丰收,而且还能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能力。因为新收的麦子中含有丰富的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营养丰富,还很容易使人更有饱腹感。 最后就是二伏吃面有利于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即符合了中医所说的“以热制热”法。在中医上提倡“冬病夏治”一说,就是说冬季的一些慢性疾病,可以在一年中最热的夏天来辅助治疗,在过去民间还有三伏天贴三伏贴的习俗。在中伏的时候本来就天气热,这个时候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这样能促进身体发汗,同时也能将体内的湿热排出,避免中暑。 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新收割回来的麦子营养丰富,用它磨成面粉做成的面条煮熟了食用,通过排汗确实能达到一定的驱病效果。另外对于一些想要减肥的人群来说,在三伏天更要多吃面食了,因为却能使人产生饱腹感,而且面条中的纤维素还可以调节肠胃功能,有助消化。
2022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2022三伏天具体时间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初伏第1天:2022年7月16日 初伏第2天:2022年7月17日 初伏第3天:2022年7月18日 初伏第4天:2022年7月19日 初伏第5天:2022年7月20日 初伏第6天:2022年7月21日 初伏第7天:2022年7月22日 初伏第8天:2022年7月23日 初伏第9天:2022年7月24日 初伏第10天:2022年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中伏第1天:2022年7月26日 中伏第2天:2022年7月27日 中伏第3天:2022年7月28日 中伏第4天:2022年7月29日 中伏第5天:2022年7月30日 中伏第6天:2022年7月31日 中伏第7天:2022年8月1日 中伏第8天:2022年8月2日 中伏第9天:2022年8月3日 中伏第10天:2022年8月4日 中伏第11天:2022年8月5日 中伏第12天:2022年8月6日 中伏第13天:2022年8月7日 中伏第14天:2022年8月8日 中伏第15天:2022年8月9日 中伏第16天:2022年8月10日 中伏第17天:2022年8月11日 中伏第18天:2022年8月12日 中伏第19天:2022年8月13日 中伏第20天:2022年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末伏第1天:2022年8月15日 末伏第2天:2022年8月16日 末伏第3天:2022年8月17日 末伏第4天:2022年8月18日 末伏第5天:2022年8月19日 末伏第6天:2022年8月20日 末伏第7天:2022年8月21日 末伏第8天:2022年8月22日 末伏第9天:2022年8月23日 末伏第10天:2022年8月24日 每年三伏天的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 每年三伏天的时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为什么三伏天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 每年三伏天的时间并不固定,通常用“夏至三庚”4字口诀开始计算,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那什么是“庚日”?庚日就是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在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互组合成60对不同的名称来计算日子,循环使用。 三伏天天数的长短主要由中伏的天数来决定。 那为什么中伏有时候是10天,有时候是20天呢? 下面日历网为您分享中伏天数的计算方法:夏至到立秋之间如果出现4个庚日,中伏为10天;如果出现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 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正是因为有些年份中伏是10天,有些年份中伏是20天,所以三伏天就有了30天、40天之分。
2021年的三伏天总共40天 三伏天位于小暑与处暑之间,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日期有30天的,也有40天的情况,参考依据是: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如何计算? 有一句俗语叫做“夏至三庚数初伏”,这就是古人计算每一年入伏时间的秘诀所在。从夏至这一天开始,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入伏的时间标志。 在我国,天干地支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一种计时历法。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进行组合,可以得到60组。正所谓,60年一甲子循环,其实就是根据干支纪日法而来的。在天干中,庚排在第7位,与12个地支组合,正好可以得到六个庚日,分别是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和庚申日。每隔10天一次轮回。 从夏至开始之后的第1个庚日开始算,一直到第3个庚日,被确定为初伏的入伏时间,第4个庚日被确定为中伏的入伏时间。但是在第五个庚日或第六个庚日,到底哪个庚日是末伏开始时间,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如果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那么末伏就要从第6个庚日开始算。也就是说中伏不是10天而是20天。 如果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后,则这一年三伏天是30天,末伏的开始时间就是第5个庚日。在末伏时间计算上,大家只要记住一点,那就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开始。 正是因为如此,三伏天才有了30天和40天的区别。2020年和2021年,三伏天都是40天。
庚日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名词,一庚日是十天。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三庚”就是从夏至起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的日期是怎么确定的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现定:初伏的第一日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的第一日为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的第一日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 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了。
2021入伏从2021年7月11日开始到7月20日结束,共10天。 入伏第1天:2021年7月11日 入伏第2天:2021年7月12日 入伏第3天:2021年7月13日 入伏第4天:2021年7月14日 入伏第5天:2021年7月15日 入伏第6天:2021年7月16日 入伏第7天:2021年7月17日 入伏第8天:2021年7月18日 入伏第9天:2021年7月19日 入伏第10天:2021年7月20日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7.11-8.19】 2021年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8月19日结束,历时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吃什么 馄饨饺子 俗话说:七月份的尾巴,八月份的前奏;天气也随之进入了伏季,酷夏难耐我们怎样应对呢,首先还应当从饮食开始,不同的地区在入伏吃什么是有不同的讲究的。北方在伏天多吃面,在头伏吃饺子也成为传统习俗了。 吃面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吃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火腿熬汤也有清补作用,还可以加点番茄之类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腌食致癌的顾虑。火腿还有加速伤口愈合的功效,现在还把其用于外科手术后的辅助食品。
2022年6月8号左右入梅,7月9号左右出梅。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所以梅雨季节出入梅也要看天气情况,而没有具体的时间设定。 入梅出梅时间表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区: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区: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注:以上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以各地区气象局发布为准。 梅雨期天气特征 阴雨持续连绵、高温高湿。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三九:2023年1月9日-1月17日 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三九天从冬至后的第19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第三个九天叫“三九”,第四个九天九天叫“四九”,第五个九天九天叫“五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就会“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了。 三九天养生要注意哪些 最冷时节,身体面临重重考验,如果不注意调养,有些器官会很容易“生病”。 1、血管遇冷易变脆 冬天是心脑血管的“魔鬼季节”,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痉挛,血压波动性增大,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增多。 2、心脏最怕温差大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一进一出很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出现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3、雾气最伤肺 冬季清晨雾气浓厚,寒冷、干燥的空气经过肺才能进入人体,此时不加以防护,很容易诱发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还可能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 4、胃代谢会变慢 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天气寒冷,胃本身就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负担。 5、前列腺也会得“感冒” 受凉是诱发前列腺炎最常见的原因。低温下,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显著增强,使前列腺腺体收缩,容易造成慢性充血,导致尿道内压力增加。 6、鼻子病菌易入侵 鼻黏膜的黏液分泌在冬季会减少,鼻子的“屏风”作用也会减弱,导致有病菌的空气直接进入肺内,增加了呼吸道感染几率。 7、耳朵御寒力最差 耳朵、鼻子、手、脚都处于神经末梢,血流量少,到了寒冬格外怕冷。如果耳朵暴露在外,甚至会有“冻得头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