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并不是蒙古族所独有,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民族都有这种“建筑”。现在,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可以这样说,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汉民族称称之为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在蒙语中,“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一般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余人休息。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标签 : 杏鑫注册代理 › 295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甘肃牧区男女喜戴圆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则是狐皮帽。夏河一带的藏族妇女戴四片瓦形的翻毛边的绣花呢帽和以白羔毛围边的皮帽。皮帽圆锥形的顶端坠一束红缨,还有将羔皮或其他兽皮围成筒状的皮帽。用红布或氆氇施面。两头只用绸条系扎,方便适用。 牧区的妇女喜欢戴耳环、耳坠子,藏语叫“那龙”、“那多合”,大都是金银制品,有浮雕、掐丝、镂空镶嵌等形式。耳环上再挂耳坠子。耳坠子层层叠垒,长达六七十厘米,垂及前胸。牧区妇女还讲究项链、排珠、银盘(长方形)等饰物。 项链藏语叫“戈尖”,它是由一颗颗大小相同、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珊瑚、琥珀、密腊、松耳石、奇楠香料珠串联而成的。也有用红、蓝、绿、紫色玛瑙和淡黄色象牙制成的。玛曲妇女的颈项上多佩戴由20-40颗珠子串起的,少则两三串,多则十几串的项链。 牧区藏族夏穿“日拉”,即用布料衬里,以各种料子为面的藏袍。颜色有黑、墨绿、咖啡、青莲等。右腋下用红、绿布条做两条宽4厘米、长12厘米的带子,穿时两带相结即可。春秋之际穿着用羊羔皮作里子,外罩毛料或布质面子的,叫做“插日”的二毛皮袍,有的“插日”之上罩以“日拉”。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十样景”氆氇和水獭皮镶两道边。冬天大都穿着一种叫做“子化”的大羊皮袄,领面多镶包豹皮,男式袖口、襟、摆饰有15厘米的黑布,也有紧挨黑布镶嵌金黄色锦缎或朱红色布条的。 女式皮袄装饰华美,领面除豹皮镶包之外,还在领脚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摆、襟边处有的用三种纹样的氆氇迭缀;有的在“十字”氆氇之上级以三四指宽的水獭皮和锦缎花边;也有的在“十样景”氆氇之上镶30厘米红布和绿黄色布条。袖筒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挂在身后腰带下。 藏袍穿着时,无论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颜色多以红、绿、蓝(男多咖啡色)色绸缎缝制,领缘及襟边镶包金黄丝缎,外罩布袍或皮袍。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茧绸,身后打结(戴孝时才在身前打结),吊下30多厘米长。在茧绸腰带上又系一革带,名叫“恰玛”,上扣一节银制或铜制灯泡,两头有接扣,前面还有一银制长方形饰物,镶嵌红绿宝石和琥珀、珊瑚,镂刻精致花纹。腰带的侧旁佩挂银或铜制的各式奶钩,藏语叫“姚将”,上嵌红珊瑚珠、绿松石。 除了佩奶钩以外,还佩挂一种叫“龙高”的银制饰器。夏河一带的由半圆形(上嵌三颗红珠)和方形物(中嵌一颗红珠)联结在一起的,而玛曲的“龙高”则由微微鼓起的桃形和月牙形连缀在一起,其下端均开一孔,系两根带节的银棒或一束红珊瑚绿绸带。
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哈萨克人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食品。哈萨克族的饮食特点与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据有关资料介绍,哈萨克人对肉的做法有煮、炒、烤多种,最普遍的是手抓肉,奶制品的花样更多了,有酥油茶、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马奶酒等。 哈萨克族很早就放牧牛、马、羊和骆驼,几千年的牧业生产活动,使他们掌握了各种制奶技术,今天常见的奶制品主要有以下三种: 酥油茶。哈萨克人每日都离不开酥油茶。它的制作工序是,先在酸奶(发酵后的鲜奶)中加入少量甜奶,煮沸,然后将其放凉再灌进特制的皮囊内,用捣奶杆上下搅动,使奶与脂肪分离,取掉在表层的脂肪,然后将茶(以砖茶为主)煮开,加入奶子及少量酥油和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酥油茶”。 奶疙瘩。将酸奶煮沸,倒进滤袋内挤去黄水,晒干成块,在两三年内不变质、变昧。在少奶的冬季,它就成为哈萨克人最好的食品。 奶皮子。把鲜奶煮沸再凉一个时辰,积于表层的奶叫“奶皮子”。另外还有奶酪,奶酪又叫“乳饼”。是将酸奶与甜奶混合,煮沸,奶子结成小块,挤去黄水,晒干食用。 马奶酒。自从哈萨克人懂得了发酵方法,便开始酿马奶酒。酿酒时先缝制一个很好的皮囊,经消毒后,把马奶倒进皮囊,放进一些陈马奶酒,每天搅动,数天后酒味自出。 哈萨克人一日三餐,除每天食用面食品、肉食品外,大量饮食的便是奶制品。在家待客,外出放牧都少不了这些奶食品。
彝族的民居多在山区,村寨大都坐落于地势较为平缓,依山临田,周围有树且向阳的山坡上。滇南彝族一般以层林环绕、翠竹相拥、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上边有坡养牛羊,下边有田种粮食”为理想的居住之地。村落不大,一般由二三十户或十几户组成,村寨之间相距甚远。 彝族民居建筑因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滇西北的部分彝族居住藏式毡房,大多数居木楞房;云南中部、南部的彝族习惯居土掌房;川滇凉山地区的彝族以居棚屋、瓦板屋为主;杂居区的彝族则居住瓦房、三坊一照壁、三合院、四合院等。 瓦板屋是一种以土或竹笆为墙、双斜面人字顶形式的住房。其特点是屋顶以木板为瓦,上压石块构成。正屋内设有火塘,是全家餐饮娱乐和待客的地方。火塘内燃柴火,终年不熄,既是灶,也足取暖之所,严禁踩踏或从上面跨过。外屋是放置水缸、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具的地方。 土掌房主要流行于云南中南部地区,是一种依山而建,以土木为原料的平顶房。其结构是立木为柱,四周夯土为墙,或垒石、土坯为墙。房顶筑成平台,既是屋顶,又是农作物的晒场和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此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极强,因此又有“封火房”之称。士掌房除单层平房外,还有二层楼房式的,楼下住人,楼上放置粮食等物。 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住宅基地的选择一般要经过相宅和卜宅两个步骤。建盖房屋讲究坐向,要请毕摩看风水,追求依山面水、视野开阔。动土开工、上正梁都要请毕摩选择吉日,搬新房之前要请毕摩祭扫。
彝族人民散居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各地彝民有其不同的氏族图腾。然而,这众多图腾都是不同地区、不同世系彝族的亚图腾。追根溯源,这些氏族都以虎为原始图腾。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表现极为广泛。 彝语称虎为“罗”。各地彝民对自己民族的称呼也是“罗”,或“罗”的各地方言变音“乐”、“洛”、“拉”、“腊”、“勒”,“牢”、“浪”、“老”、“禄”,等等。彝族男子自称“罗罗颇”,女人自称“罗罗摩”,分别为公虎、母虎之意。 史籍关于彝族及其各个部落的称呼,如罗罗、罗布、罗加、罗雄、鹿卢、落蒙、弥勒、休腊等等,也是彝语虎部落、母虎部落的意思。 彝族聚居区的许多山川河流、村镇,多冠以虎名。例如,斜贯云南西部的哀牢山,意为大虎山。纵贯滇西的澜沧江,澜为“拉”、“罗”的别译,“沧”是跌下之意。澜沧江,意为有虎跌入之江。相传、有一只老虎想从东岸跃向西岸,结果未达彼岸而跌入江中,故名。楚雄市区名“峨罗”,乃大虎之意。还有,罗殿、罗甸、鲁甸、罗平以及禄丰、禄劝等地名,均为虎族居住的坝子或区域之意。 许多彝区的百姓都把老虎视为自己的祖先。哀牢山区的彝民,过去家家供奉有一幅巫师绘制的先祖画像,他们称这画像为“涅罗摩”,意为“母虎祖灵”,即自己的祖先是母虎。每逢祭祖之时,巫师要将绘有黑色虎头的葫芦悬挂在门媚上,以示家人正在祭祖。 在凉山古侯部落的什列惹古氏族成员安比土,他家保存着一个传了十几代的完整虎头颅骨,每逢虎年头月的虎日都要隆重祭祀它。相传,这一氏族的先祖达史兹古,在一次战争中,单身只骑逃至金沙江边。眼看着后面的追兵快赶上来了。在这危急关头,他的坐骑忽地变成一只大虎,随着它一声长啸,便驮着达史兹古渡过了金沙江,并繁衍了什列惹古氏族。于是,他们都自称“阿达拉莫惹”——虎的子孙,并世世代代供奉虎头。 广泛流传于楚雄彝区的创世纪史诗 《梅葛》中,虎不仅是人的祖先,还造化出世间万物:神把虎的尸休肢解了,用虎的左眼作了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牙齿作星星,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肚作大海,虎血成海水,虎肠作河流,排骨作道路,虎皮作大地,硬毛为树木,软毛为花草,细毛变秧苗,虎身上的虱子变成猪、牛、羊……然后“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崇虎的诸民族中,白族、土家族崇拜的是白虎,彝、纳西、傈僳族则崇拜黑虎。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
历经千百年 风雨的洗礼 守护芸芸众生 不惧电闪与雷鸣 一方水土四季平安 人们顶礼膜拜 你的威严 你的气度 你的慷慨 一株古老的银杏树 见证过 父亲快乐的少年时光 也见证了 年少彷徨的我 那年某月曾匆匆走过
芦笙,是榕江县乐里“七十二寨”侗族的最主要的乐器之一。一队芦笙的支数没有固定,一般都是二十至三十来支。它由一至四号芦笙和莽筒组成。一号(大号)芦笙两支,二号八支,三号八至十二支,四号两支,莽筒(也称闷筒)一支。 踩芦笙,是榕江县“七十二寨”侗族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踩芦笙只能在冬季和春初这段农闲期间举行。其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小的只有一队男的吹,几个姑娘踩堂(即跳芦笙舞);规模大的有四、五队,甚至十多人个队,人数达二、二百人吹,一、两百人踩堂(不论老少均可)。小规模在各村各寨举行,不论白天和夜晚都可吹奏及踩堂。大规模是多村寨联合举行只能在白天进行,一般为五至七天,场地是特定的。大规模地进行叫做芦笙落堂,因场地都是在坝子中间,亦称芦笙落坝。大规模地踩芦笙时,每天入场或散场都要放三响铁炮,最高潮时,观众达万人左右,一般每天都有五、六千人观众。每天下午都要给芦笙的人散发一两支丝线,作为纪念品。购买这些纪念品和其它方面的经费开支由联办村寨募捐,有些人为了表示对这一活动的支持,以及显示自己富有,博得好名誉,也常自费购买丝线、各色花边、毛巾等纪念品来赠送。 芦笙舞由吹奏和舞蹈又由吹奏扣和踩舞两种组成,吹奏舞就是男人吹奏时的动作和步伐;踩舞就是女的在外圈踩堂时的动作和脚步。吹奏者入场,先围成一圈或半圈,面朝前,双手拿芦笙,口含芦笙,屏气而立。当听到领头的用小芦笙吹完“陆陆利笛”的《引奏曲》时,大家就一同齐奏。吹奏者吹完了一首或两三首曲子时,踩堂的姑娘逐渐来到旁边,准备入场踩堂起舞。这时,拿小芦笙者借大家吹奏的停顿,奏起《邀踩曲》:“骂勒,骂勒”(侗语,即来哩,来哩),姑娘们听话后,在长者的牵引下,步入踩堂,开始踩舞起来。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75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芦笙节,是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有的也在八月十五举行,为期二、三天。节日期间,男子穿着襟或有大襟的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唢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戴着闪闪发亮的银质首饰,边说边笑地跟随而来。 芦笙,是苗、侗民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教苗族人民做的。因此,他们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芦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个长形木斗或葫芦内。因此,有人亦称芦笙为葫芦笙。芦笙的大小不一,小芦笙管仅有几寸,大芦笙管长一、二丈,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吹奏时,人们伴随着芦笙起舞,称为”芦笙舞”。芦笙舞也叫”踩芦笙”。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舞者围成圆圈,至少有两人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则手拉手,随之翩翩起舞。也有的分为男女两队,男的边吹芦笙边舞,女的与吹芦笙者对舞;另一种是由群众围成圆圈,以顿足在旁助兴,主要由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跨步、跳跃等动作。开始只有中小芦笙加入,随后一、二丈长的大芦笙也参加,最后发展到一二百支芦笙,圈数越来越多,有时有成千上万人参加。 除跳芦笙舞外,还有芦笙拳。表演时,运动员在芦笙的伴奏下,半舞半拳,时而摆手跳跃,时而跨步挥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套动作,动静分明,刚柔相兼,造型优美,巧妙地把芦笙舞和武术中的拳术合为一体。 由于苗族分布的地区很广,节日日期不统一。贵州省凯里舟溪的芦笙会于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举行。贵州省黄县的芦笙会于农历九月举行。自治州也不定期举办大型的国际芦笙节。 芦笙和踩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樊绰写的《云南志》一书中说:”南诏少男子弟,暮夜游行阆巷,吹葫芦笙。”《宋史·西南夷传》也说,公元995年西南少数民族遣使到中央王朝受宋太宗的接见,他们就地演奏舞乐,”一人吹瓢笙……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顿足为划。”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9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你以为,过了迴龙桥,喝了拦门酒,听了小伙儿的芦笙,对上了妹子的眼神,就算入了侗家吗? 笑话。 穿越黔桂湘交界的崇山峻岭,颠簸于漫长的狭窄国道和短暂的高速公路,看着窗外的层峦叠嶂变化无常,在并不是充满神秘传说的湘西州的湘西地区,是从宋朝起便成为往返西南大通道的通道县。而距离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芋头侗寨历史,即便相比“通道”的得名久远而言显得微不足道,也已经承受了至少600年的风雨。如今,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古寨,代表着现代化通道县的传统留存。 27岁的杨友欢和30岁的杨团花并不是姐妹,却因为生活的机缘亲如姐妹——她们都是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人。对于今天的侗族年轻人来说,手机和外面的世界同样诱惑深重——就像侗寨传统的男女交往之道对于游客的诱惑。很少有人下得了决心,花费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拜师求艺,每天怀抱琵琶或牛腿琴进行千百遍的练习。如果心存成业出徒的直接目的,这个练习的过程将更加枯燥无味。 团花的父亲是侗歌传承人,她没有继承,而是选择了自己更加热爱的琵琶歌。如今的诸多侗乐如侗族大歌、琵琶歌、牛腿琴、芦笙、箫笛、侗戏,传承人并不依赖家族延续。必要的勤学苦练和百里挑一才是唯一标准,而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是侗语歌曲的新创力。侗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的侗歌记录,大多借助汉语拼音,用侗语写歌唱歌,是侗乐传承最有意义和体现原生价值之处。 初入侗寨的游客,常常沉浸在声色味的多重刺激中。即使你对好听到瞬间洗脑的“欢迎你到侗寨来”不感兴趣,也绝逃不过侗妹多彩的衣裙吸引。侗族姑娘常穿主体为发紫的黑色亮布衣,领襟和袖口多是鲜艳的几何图案或红绿花朵,腰前一块带流苏的绣工精细华美无比的围兜。这样的服饰在苗壮土等西南诸多少数民族中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只穿超短裙,因为我(们)腿长。”侗妹友欢对我说。 我曾反复提及过,“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原始文明积累阶段,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出口都单纯匮乏,人所关注的脱不开食色性也”。食的表象是分享,性的表象是调情(说是情调也可以),但不约而同的,这二者在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以颇具仪式感的群体活动形态呈现。食和性被歌颂被延存,进而被加进规则化的“条款”,成为种族共守的文化传统。在“解放人性”和“脱去虚伪”这件事上,“化外之地”和“国之中心”到底哪个更先进一些则不言而喻 侗族人常说“歌养心,饭养身”。糯米是寨子里最有魅力的食物,在大山之中的生活里,这张既能增强饱腹感,又香甜可口的原料被制成孩子最爱的糍粑。蒸好的糯米放入木舂中,用长槌反复击打,直到米筋弹黏成为整体。这个过程常在寨子里的鼓楼里进行,那里是侗寨里自古重要的公共议事场所。 打好的巨大糯米团捏成小圆块,裹上豆面或糖粉,就是可以直接食用的糍粑了。对于离家在外的侗族人来说,糍粑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每每想起都回味无穷。 另一种糯米的变体是油茶,制成的工序更为复杂。同样蒸熟的糯米,需要经过晾干的过程。干燥的熟糯米下油锅炸成香脆的米花(实际上这样就已经很好吃了),盛入碗中后同时加入豆沙馅,浇入预先煮好的茶汤便可以吃了。如果是待客,主人家会只奉上一根筷子,取意一心一意——还好,即使不用筷子,油茶这种东西也是可以一饮而尽的。 在物质缺乏的岁月里,侗人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创造了合拢宴这种待客法。一家来客,全寨招待,粗犷不羁的侗人,由此保持了餐桌上鸡鸭鱼肉的丰富性。当然少不了酒。在侗族人的餐桌上,千万不要催牛逼说自己是个能喝的客人。 无论是“游方”、“走婚”,还是“坐妹”、“走妹”,(西南)少数民族的男女之道虽然名称不同,但都透露着自由选择的婚恋观。在通道县的诸多侗寨中,尽管“一见钟情”依然浪漫地被青年男女期待着,但对男性力量的崇拜与挑选却是婚姻更重要的考核指标,这似乎借由了传说中的”侗人尚武“的文化传统。在侗族的“夜生活”里,类似的男女相处(相亲、约会、搞对象)情节被称为“坐夜”,这显然听起来比“游方”更能检测男方体力的优劣。而与其它地区和民族不同的是,侗族小伙子要想完成坐夜,第一要务是背着乐器攀爬心仪姑娘家的寨楼——很难想象巨大的芦笙会成为谈情做爱的配套工具,于是琵琶或牛腿琴便脱颖而出了,这也是琵琶歌所涉及内容十之八九都与爱情有关的原因——寨楼都上不去,就只能回家做做农活了。是的,耕地拉犁做得好的话,在侗族男女相亲之时无疑也是可以加分的。 当然没人会允许奇怪的陌生人随便爬到自己的家里来。行歌坐夜的男女双方通常都是已经相识的,或由家人朋友推荐上门。虽然坐夜当天男女双方各有三五好友相伴,又有女方家长迎客进门,却也都会给主角安静独处的空间。据说如果坐夜三次还没有发生什么让人害羞的事情,也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了。如果发生了什么,则皆大欢喜,姑娘穿上最华丽的盛装(依然是超短裙),佩戴图案繁复的银制饰品,将头发的斜髻束成正直,宣告终身大事已经完成。 作为通道芋头侗寨最才华横溢的演员,团花和友欢每天都至少一次地,在弹奏她们热爱的琵琶歌之后,扮演待嫁闺中的新娘,为猎奇的游客带来坐夜演出。享受快乐的代价是被灌入一大碗米酒,缠上沉重的头巾后,“勇敢的”游客被杨家姐妹的“兄弟们”上下抛动,伴随着芦笙的彻响,抬入木楼上的闺房——这同样需要体力,对于抬人者和被抬者都是如此。然后音乐戛然而止,整座木楼的灯光熄灭,仅剩“怯懦的”游客隔空的无尽遐想,无处疏解来自人之初的原始欲望(愚妄)。 “如今的寨子里,还有真正的,真正的,坐夜吗?”我像一个庸俗的游客般(我就是)问友欢和团花。 在芋头侗寨千古的神秘空气中,她们笑而不语。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喻添旧,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湘西怀化通道县,是一个纯侗族村寨。有原始的侗族特色,鼓楼、风雨桥、吊脚楼、侗锦、合拢饭、侗族歌舞、芦笙琵琶乐器,有关传统侗族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可以见得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真诚淳朴的热情,非常开心。 侗家迎客仪式很隆重,在寨门前,主人准备了芦笙队吹奏欢迎的音乐,侗家阿妹手里有备好迎客的“拦路酒”。喝完“拦路酒”,走过可吸纳吉气、贯通龙脉的寨门,就算是正式进入村寨啦。值得一提的是寨门完全由全榫卯结构嵌合,没用一钉一铁,坚固轻巧。 寨里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花桥,名为普修桥。桥体古色古香,有很多刻字。最神奇的是三维匾,从三个角度看分别是:“云霞波光”、“挹芳揽胜”、“民族芳躇”的字样。里面设有长廊、板凳,村民累就可以在这里休息。花桥是侗家建筑文化的象征,侗语念为“jiu wa”(花桥)。 皇都最大的鼓楼是“係凤楼”,古色古香,工艺精美。是侗族人议事、集会、休闲的公共建筑,侗语称之:“堂瓦”。下六层为四角,上五层为八角,形似一棵巨大的杉树,和侗族人崇拜大树的习俗相关。鼓楼由当地一位事业有成的爱心人士捐建,并以其母亲的名字而命名的,很让人感动。 侗族传统服饰由侗锦织成,村中有一个侗锦博物馆。侗锦分素锦和彩锦,且大人小孩的服饰都不相同,侗家阿妹几乎人人会织锦。编织侗锦只能按布纹沙的走向穿针引线,图案条纹大多是直线,成几何图形,色彩着重原色和重色,对比鲜明,大方美观,非常有侗族特色。目前侗锦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寨中供奉有“萨岁坛”,“萨岁”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共同的保护神,神通广大、心底善良、无所不能。村寨不安,人们会祈求萨岁的保护,村民生日常活有难处也可以像“萨”祈祷,不管生子还是农事,就可以如愿以偿。我自己也偷偷在“萨岁坛”面前祈祷许下了愿望,要是真的实现啦,我一定要再来拜谢。 晚上,欣赏了侗族的歌舞晚会表演。侗乡被誉为“歌舞之乡”,生长在大山中的民族,侗族歌声清冽纯澈,直透人心,非常动听。舞蹈阳刚健美,配上光影烟雾的舞台效果,观感非常震撼。还表演了侗族传统的耕种等生活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皇都名称听起来非常有气势,传说古代夜郎王经过村寨的时候被这里民族风情所迷恋,许诺要建都,故名“皇都”。目前有“头寨”、“尾寨”、“新寨”、“盘寨”四个寨子,有最原生态的侗族民风民俗。小伙伴们不妨带上最爱的人去一次皇都,感受一下丰富多彩的侗族风情吧! 本文来自乐途旅游:嘉鱼夏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