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三岛是指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但是由于围海造田,三个岛合并成了一个半岛,现在称为京岛。位于防城港市下辖东兴市江平镇范围。京族三岛在明朝和清朝时归越南管辖,1885年中国和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划归中国。岛上的居民主要是京族人。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在中国境内,京族被视为少数民族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58年将中国境内的这个民族定名为京族,但在越南官方使用“越族”而非“京族”这一名称来区别于越南境内其它民族。京族是百越后裔的壮侗语系民族之雒越为主体,加入南岛语系民族之占人、南亚语系民族之高棉人及汉藏语系民族之汉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京族文化更接近于东亚而非东南亚。 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同时又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饮食习俗上就是从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妇女爱嚼槟榔。京族普遍爱吃糖食,特别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无论在哪一家作客,主人总要把客人视为良朋贵宾光临而喜气洋溢。在茶余饭后之际,给客人捧出甜润润、香喷喷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绿豆糖水、糖汤粉丝或红薯糖汤等等。 京族实行民族内婚,一夫一妻制。京族的传统婚姻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很少。在京族的传统风俗中,一般同姓不婚,严禁姑表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族规的制裁。且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家庭为了劳动力的需要,或招婿上门,或买童养媳(长大后“圆房”)。
标签 : 杏鑫注册代理 › 28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历史上,水族地区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自然经济。为御寒的需要,水族先民早就掌握了种棉花的技术。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水族地区的棉花素以绒长质好闻名。 棉花除在有限的平坝熟土上种植外,还种植在荒芜的向阳斜坡及河谷地带。播种时,选择草木丰茂、土质肥沃的地方开荒,把杂草灌木砍倒,晒干,放火焚烧之后,翻松土地,清除树木杂草根须,打窝点播棉籽。 这样的棉花地,因距离家住户较远,不可能挑运圈肥,妇女们只好事先将棉花籽拌着细粪和草木灰去播种,算是给棉花施了底肥。种子播下后,待棉花首长出一二寸,就间苗薅草。再间隔两旬,又第二次打尖松土除草,这样每亩也产四五十斤籽棉。棉花地还可间作套种辣椒,边角上种向日葵和黄瓜之类。 开荒种植的棉花地,连续种上两三年之后,地力便逐渐减退,于是,再转往别处开荒另种。 由于棉花是水族生活特别重要的必需品,因而特别为水族人民尤其是妇女们重视。为保证棉花丰收,在种棉时,水族妇女虔诚地将糯米饭和煮熟了的若干个鸡蛋供祭在地里,然后将蛋壳剪开,吃去蛋肉保留蛋壳完整穿在竹枝上,扮成一棵结满“棉桃”的“棉花树”,插在棉地中央,祈望棉花长得如此茂盛丰硕。
春耕季节到了,人们首先想到要祭“陆铎公”。 “陆铎公”在《水书》中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很相似于汉文化中的“神农氏”。“际铎”是神的名字。“公”是对“陆铎”的尊称。“陆铎公”就是农业生产的保护神。每年开春之际,,人们要祈求管生产的神来保庄稼。 这种习俗,在三都的九阡、三洞和荔波等地长期传承。供祭“陆铎公”是以各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年举行一次,根据《水书》条目选定吉日良最,请水书先生在堂屋中堂设一祭坛,摆上六杯酒、六双筷,六个碗,六条于鱼,供以米酒、糯米饭和熟猪肉。 水书先生念咒语,将“六铎公”引渡过来坐定,吃了“便餐”后,杀一头小猪,以内煮稀粥,将猪殛稀粥端上神坛,水书先生再念咒语,祈求“陆铎公”保佑。 念毕,全家聚餐,还请寨上的老辈作陪,一同就餐。祭祀完毕,主人将几粒种子撒在田里,预祝播种顺利。 在水字诞生的各种传说和歌谣中,都说作者只是陆铎公(水书研究专家韦章炳先生在《中国水书探析》中论证了他的观点,认为传说中的陆铎公可能就是上古时期的陆终公。)一个人所为,但是从水字的“拼盘”式待征看,水书是有历史演义痕迹的:图画文字→甲骨型文字→独体水文字→汉字反写、倒写字。早期的水字中,同一个字也有多种多样的写法,而且,越古老的字,写法越多。这说明水字不仅不只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甚至出于不同的时代的不断增补和完善的文献。要说陆铎造字,也可能只是少量的图画文字罢了,但它却是水字诞生、演变的重要基础。
白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等喜庆日子里,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客人。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的三道茶很有讲究,其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也不尽相同。 第一道茶是苦茶,白族称之为“清苦之茶”,暗含着做人要先吃苦才能成功的寓意。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司茶者会将一只小砂罐放在小火上烘烤。等到小砂罐被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砂罐中,并不停转动,以便里面的茶叶受热均匀。等到里面的茶叶发出“啪啪”的响声,叶子的颜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一会之后,主人将茶水倒进茶杯中,用双手捧着献给客人。这道茶因为经过烘烤和煮沸,颜色很好,看上去像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起来苦涩中有清香。这道茶一般只有半杯,大多数客人都会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是甜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就会重新用小砂罐制作第二道茶,烤茶和煮茶的程序与第一道茶一样,不同的是这个时候要加入少许红糖。按照这种方法沏出来的茶,苦中有甘甜,甘甜中有清香,味道很好,它暗含着白族人“苦尽甘来”的美好愿望。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这道茶的煮法和前两道相同,只是里面的原料已经换成蜂蜜,还有花椒和核桃仁。客人在喝第三道茶时,要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用口轻吹,趁热喝下。第三道茶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回味无穷。 怎么样,现在知道白族三道茶中的“三道茶”分别是指什么了吗?有时间的时候你可以到云南走一趟,亲自品尝一下。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下面是我们搜集的一些关于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与你共享。 土家族吊脚楼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建造,大多依山就势呈虎坐形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绕间,作为居住、做饭之用。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角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土家族吊脚楼多为木结构,搭配花格窗、司檐悬空、小青瓦、木栏扶手等。窗花采用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讲究的人家还在木墙壁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防止盗贼,吊脚楼房屋的四周会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因忌讳与“丧”“逃”谐音,不吉利,所以前不栽桑,后不种桃。 以上是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从中你可以看出土家族吊脚楼有什么特点。
蒙古包并不是蒙古族所独有,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游牧民族都有这种“建筑”。现在,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可以这样说,蒙古包是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汉民族称称之为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在蒙语中,“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一般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余人休息。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长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甘肃牧区男女喜戴圆顶宽檐呢帽(礼帽),冬天则是狐皮帽。夏河一带的藏族妇女戴四片瓦形的翻毛边的绣花呢帽和以白羔毛围边的皮帽。皮帽圆锥形的顶端坠一束红缨,还有将羔皮或其他兽皮围成筒状的皮帽。用红布或氆氇施面。两头只用绸条系扎,方便适用。 牧区的妇女喜欢戴耳环、耳坠子,藏语叫“那龙”、“那多合”,大都是金银制品,有浮雕、掐丝、镂空镶嵌等形式。耳环上再挂耳坠子。耳坠子层层叠垒,长达六七十厘米,垂及前胸。牧区妇女还讲究项链、排珠、银盘(长方形)等饰物。 项链藏语叫“戈尖”,它是由一颗颗大小相同、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珊瑚、琥珀、密腊、松耳石、奇楠香料珠串联而成的。也有用红、蓝、绿、紫色玛瑙和淡黄色象牙制成的。玛曲妇女的颈项上多佩戴由20-40颗珠子串起的,少则两三串,多则十几串的项链。 牧区藏族夏穿“日拉”,即用布料衬里,以各种料子为面的藏袍。颜色有黑、墨绿、咖啡、青莲等。右腋下用红、绿布条做两条宽4厘米、长12厘米的带子,穿时两带相结即可。春秋之际穿着用羊羔皮作里子,外罩毛料或布质面子的,叫做“插日”的二毛皮袍,有的“插日”之上罩以“日拉”。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十样景”氆氇和水獭皮镶两道边。冬天大都穿着一种叫做“子化”的大羊皮袄,领面多镶包豹皮,男式袖口、襟、摆饰有15厘米的黑布,也有紧挨黑布镶嵌金黄色锦缎或朱红色布条的。 女式皮袄装饰华美,领面除豹皮镶包之外,还在领脚处饰以红、黄、蓝、绿各色布条,下摆、襟边处有的用三种纹样的氆氇迭缀;有的在“十字”氆氇之上级以三四指宽的水獭皮和锦缎花边;也有的在“十样景”氆氇之上镶30厘米红布和绿黄色布条。袖筒右长左短,因右臂外伸,右袖遂挂在身后腰带下。 藏袍穿着时,无论男女都内着半高领、斜开襟的锁边夹袄,颜色多以红、绿、蓝(男多咖啡色)色绸缎缝制,领缘及襟边镶包金黄丝缎,外罩布袍或皮袍。腰系3米多长的红绿茧绸,身后打结(戴孝时才在身前打结),吊下30多厘米长。在茧绸腰带上又系一革带,名叫“恰玛”,上扣一节银制或铜制灯泡,两头有接扣,前面还有一银制长方形饰物,镶嵌红绿宝石和琥珀、珊瑚,镂刻精致花纹。腰带的侧旁佩挂银或铜制的各式奶钩,藏语叫“姚将”,上嵌红珊瑚珠、绿松石。 除了佩奶钩以外,还佩挂一种叫“龙高”的银制饰器。夏河一带的由半圆形(上嵌三颗红珠)和方形物(中嵌一颗红珠)联结在一起的,而玛曲的“龙高”则由微微鼓起的桃形和月牙形连缀在一起,其下端均开一孔,系两根带节的银棒或一束红珊瑚绿绸带。
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哈萨克人善于用奶和肉制作各种食品。哈萨克族的饮食特点与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据有关资料介绍,哈萨克人对肉的做法有煮、炒、烤多种,最普遍的是手抓肉,奶制品的花样更多了,有酥油茶、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马奶酒等。 哈萨克族很早就放牧牛、马、羊和骆驼,几千年的牧业生产活动,使他们掌握了各种制奶技术,今天常见的奶制品主要有以下三种: 酥油茶。哈萨克人每日都离不开酥油茶。它的制作工序是,先在酸奶(发酵后的鲜奶)中加入少量甜奶,煮沸,然后将其放凉再灌进特制的皮囊内,用捣奶杆上下搅动,使奶与脂肪分离,取掉在表层的脂肪,然后将茶(以砖茶为主)煮开,加入奶子及少量酥油和盐,这就是人们所称的“酥油茶”。 奶疙瘩。将酸奶煮沸,倒进滤袋内挤去黄水,晒干成块,在两三年内不变质、变昧。在少奶的冬季,它就成为哈萨克人最好的食品。 奶皮子。把鲜奶煮沸再凉一个时辰,积于表层的奶叫“奶皮子”。另外还有奶酪,奶酪又叫“乳饼”。是将酸奶与甜奶混合,煮沸,奶子结成小块,挤去黄水,晒干食用。 马奶酒。自从哈萨克人懂得了发酵方法,便开始酿马奶酒。酿酒时先缝制一个很好的皮囊,经消毒后,把马奶倒进皮囊,放进一些陈马奶酒,每天搅动,数天后酒味自出。 哈萨克人一日三餐,除每天食用面食品、肉食品外,大量饮食的便是奶制品。在家待客,外出放牧都少不了这些奶食品。
彝族的民居多在山区,村寨大都坐落于地势较为平缓,依山临田,周围有树且向阳的山坡上。滇南彝族一般以层林环绕、翠竹相拥、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上边有坡养牛羊,下边有田种粮食”为理想的居住之地。村落不大,一般由二三十户或十几户组成,村寨之间相距甚远。 彝族民居建筑因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滇西北的部分彝族居住藏式毡房,大多数居木楞房;云南中部、南部的彝族习惯居土掌房;川滇凉山地区的彝族以居棚屋、瓦板屋为主;杂居区的彝族则居住瓦房、三坊一照壁、三合院、四合院等。 瓦板屋是一种以土或竹笆为墙、双斜面人字顶形式的住房。其特点是屋顶以木板为瓦,上压石块构成。正屋内设有火塘,是全家餐饮娱乐和待客的地方。火塘内燃柴火,终年不熄,既是灶,也足取暖之所,严禁踩踏或从上面跨过。外屋是放置水缸、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具的地方。 土掌房主要流行于云南中南部地区,是一种依山而建,以土木为原料的平顶房。其结构是立木为柱,四周夯土为墙,或垒石、土坯为墙。房顶筑成平台,既是屋顶,又是农作物的晒场和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此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极强,因此又有“封火房”之称。士掌房除单层平房外,还有二层楼房式的,楼下住人,楼上放置粮食等物。 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住宅基地的选择一般要经过相宅和卜宅两个步骤。建盖房屋讲究坐向,要请毕摩看风水,追求依山面水、视野开阔。动土开工、上正梁都要请毕摩选择吉日,搬新房之前要请毕摩祭扫。
彝族人民散居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各地彝民有其不同的氏族图腾。然而,这众多图腾都是不同地区、不同世系彝族的亚图腾。追根溯源,这些氏族都以虎为原始图腾。彝族人民对虎的崇拜表现极为广泛。 彝语称虎为“罗”。各地彝民对自己民族的称呼也是“罗”,或“罗”的各地方言变音“乐”、“洛”、“拉”、“腊”、“勒”,“牢”、“浪”、“老”、“禄”,等等。彝族男子自称“罗罗颇”,女人自称“罗罗摩”,分别为公虎、母虎之意。 史籍关于彝族及其各个部落的称呼,如罗罗、罗布、罗加、罗雄、鹿卢、落蒙、弥勒、休腊等等,也是彝语虎部落、母虎部落的意思。 彝族聚居区的许多山川河流、村镇,多冠以虎名。例如,斜贯云南西部的哀牢山,意为大虎山。纵贯滇西的澜沧江,澜为“拉”、“罗”的别译,“沧”是跌下之意。澜沧江,意为有虎跌入之江。相传、有一只老虎想从东岸跃向西岸,结果未达彼岸而跌入江中,故名。楚雄市区名“峨罗”,乃大虎之意。还有,罗殿、罗甸、鲁甸、罗平以及禄丰、禄劝等地名,均为虎族居住的坝子或区域之意。 许多彝区的百姓都把老虎视为自己的祖先。哀牢山区的彝民,过去家家供奉有一幅巫师绘制的先祖画像,他们称这画像为“涅罗摩”,意为“母虎祖灵”,即自己的祖先是母虎。每逢祭祖之时,巫师要将绘有黑色虎头的葫芦悬挂在门媚上,以示家人正在祭祖。 在凉山古侯部落的什列惹古氏族成员安比土,他家保存着一个传了十几代的完整虎头颅骨,每逢虎年头月的虎日都要隆重祭祀它。相传,这一氏族的先祖达史兹古,在一次战争中,单身只骑逃至金沙江边。眼看着后面的追兵快赶上来了。在这危急关头,他的坐骑忽地变成一只大虎,随着它一声长啸,便驮着达史兹古渡过了金沙江,并繁衍了什列惹古氏族。于是,他们都自称“阿达拉莫惹”——虎的子孙,并世世代代供奉虎头。 广泛流传于楚雄彝区的创世纪史诗 《梅葛》中,虎不仅是人的祖先,还造化出世间万物:神把虎的尸休肢解了,用虎的左眼作了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牙齿作星星,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肚作大海,虎血成海水,虎肠作河流,排骨作道路,虎皮作大地,硬毛为树木,软毛为花草,细毛变秧苗,虎身上的虱子变成猪、牛、羊……然后“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崇虎的诸民族中,白族、土家族崇拜的是白虎,彝、纳西、傈僳族则崇拜黑虎。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