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6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新时代 新生活 新年画
<br>

一带一路(年画)廖开明、张为民、陆连江、丰爱东、何小宝绘 春节贴年画是中国古老的习俗,其历史已逾千年,深受大众喜爱,传承至今依然鲜活。年画成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吉祥物,有“不贴年画,没年味”之说。年画渲染了“年”这个特定节日祥和团圆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庆丰收、过新年的喜悦之情,也寄寓了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是辞旧迎新的报春花。新时代的年画,在继承传统年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表现新生活、关注新动向,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追求“满”“全”的审美意识 无论是传统年画,还是新年画,都具有喜庆吉祥的内涵特点。百姓爱年画,因它充盈美好的希冀。如年画画诀说:“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这应和了广大民众审美心理需求,佳作因此经久不衰。如娃娃抱大鱼的《莲年有余》图,非常惹人爱,更有象外之意——“鱼”的谐音“余”字,是人们对富裕的祈求。 年画在题材、立意、表现上都是民间特有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主导下的心迹物化。表现题材相当广泛,像一部反映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生产劳动、民俗民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时事新闻、福寿安康、花鸟鱼虫、四时风景等都充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表现形式上,构图求满、造型求全、设色求艳、意境求美。画中的人物、景物、动物等都要完整无缺呈现。画山有脚有巅,画水有流有源,就是画一片叶子也要完美,决不画虫蛀或天灾所致的残叶,画中没有“残缺美”。年画这种视“满”“全”为美的审美意识,源于农民的生活。在农家生活中,屋内陈设要满当;田园种植要苗齐苗壮,不要缺苗断垄;家庭养殖要鸡鸭成群,肥猪满圈;家庭成员要儿孙满堂,合家欢乐,美满幸福。这种求“满”“全”的审美意识,乐观积极向上,对世界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愿望。 年画的色彩运用了先辈艺人口传心授的丰富画诀,如“软靠硬,色不楞”“文相软,武相硬”“黑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等。由于画以墨线造型,色与色之间有黑色相隔,即使纯度较高的相邻两色因中间有“说和色”(黑、白、灰、金、银为说和色),也不致出现不调和感。 造型变形装饰是年画的另一显著特征。有人说,没有装饰就没有年画。从画面布局、赋色、线描,到人物、景物、服饰道具等,无不在变形装饰上匠心妙用。这同其他民间美术的形式规律造型法则相一致。运用象征寓意手法、通过谐音象形比拟等,表现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比如鱼谐音余,蝙蝠谐音福,石榴、葡萄等象形寓意多子,用松柏象征长寿,用鸳鸯寓意爱情忠贞等。这些基于长期民俗生活中形成的俗信、禁忌等的共识认同,在年画里得到确切生动地表达。 湘西苗族老艺人(年画)周令钊、陈若菊绘 中国美术馆藏 新年画聚焦时代生活 年画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时代生活推动了新年画的问世。新年画是相对于传统年画而言,反映新的时代生活的年画。 抗战时期,解放区出现了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鼓舞了军民士气。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倡导下,全国新年画运动蓬勃展开。许多专业画家投身新年画创作,如李可染,张仃、古元,周令钊、李琦、刘文西等。他们在继承传统年画祈福纳祥的喜庆意蕴的同时,摒弃迷信落后的内容,打破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使年画面貌焕然一新,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呈现出时代风采,受到广大民众欢迎,对日后年画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条件的改善,农民也住进高楼大厦。在四白落地的墙面上,人们不再愿用浆糊和扣钉张贴年画。由此,具有商品属性的年画逐渐失去了市场。然而年画的审美意识是深深渗入中华民族骨髓的。董希文的革命历史经典巨作《开国大典》本是油画,作者却采用中国民间年画元素,巧用对比色,大面积的蓝天白云和高悬的大红灯笼,色彩艳而不火,庄重又喜庆,彰显着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家喻户晓传世经典。这有力地说明了年画这中国民间美术的特有形式,具有绵长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人民喜爱的新年画大有作为,表现新生活,赞美新时代,新作不断涌现,呈现出新的特点。 聚焦时代主题,新年画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例如年画《一带一路》是为庆祝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而作。作品以喜庆、欢腾为基调,融汇民间美术元素来表达对此次盛会的祝贺。画面中央那棵“生命树”,就是民间美术中常用来象征旺盛生命力的吉祥图式符号。把此次会议会徽置于树中,上方裹有红色绸带,写着“一带一路,合作共赢”,寓意蓬勃向上的旺盛生命力。其间飞翔的白鸽,象征和平发展的环境。画面左边有客货列车及风电绿色能源,与近处山峦中的长城相映衬,寓意古老中华文明正焕发新的生命力;右边有繁华的海港码头、蓝色海洋上来往船只……作品艺术地表达了“一带一路”的恢弘主题,拓宽了年画创作的题材,也是年画“笔墨当随时代”的真实写照。 奶奶点福点(年画)张 苠绘 凝练生动的时代故事,让新年画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江南耳熟能详的童谣勾起多少海外游子的思乡情。廖开明的《摇到外婆桥》以这首童谣点题,生动描绘了海外游子归来寻根的情景,表现了对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家国情怀,反映出文旅融合的新气象。张苠的《奶奶点福点》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春节农家的喜庆气氛。北方农家春节蒸面花时,要用食色(红)在热气腾腾的面花上点上红点,亦称福点,以示吉利。画面上小孙子手持鱼灯跑来,奶奶为爱孙额头点上个福点,祝他吉祥平安,幸福生长。背景门楣的吊笺,门上的肥猪拱门剪纸,门外喜鹊登梅,飘着瑞雪,营造出一派喜庆、祥和、温馨的春节情景。

侗族舞蹈的特点都有哪些 少数民族一直是我们眼中非常厉害的,他们载歌载舞,他们无所不能,甚至在很多的传奇故事中他们都担当了许多重要的角色。小编就带你去了解侗族舞蹈。本期侗族文化一起了解侗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侗家以人人会唱歌自豪,人们称誉侗族地区是“诗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楼和风雨桥以它们的独特风格,显示着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讲究礼貌、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是侗族人的传统习俗和美德。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侗族节奏艺术主要以敲击节奏的表现形式为主,敲击节奏这种艺术形式是侗族乐舞艺术中个性鲜明、形式完美、极具特色,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早已引起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注意。侗族打击乐器都是对自然界生长的植物通过加工而形成的自然乐器。 侗族如今仍然生活在风景如画的秀丽山川,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所提供的所有资源,他们所有制作的打击乐器都以天然物质为加工材料而制成。在侗乡最为流行的打击节奏有:竹筒节奏、扦担节奏、板凳节奏等等,这些都是纯打击节奏的表现形式。 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无不充满着节奏,一切客观事物均依赖节奏而存在。侗族很善于提炼自然节奏来抒发情感表达或揭示自己的内心活动。自然界的风雨雷电、蛙叫蝉鸣;生活中的酒筒板凳、扦担刀鞘的声响,都是他们模仿加工用以表达情感的声响材料。 通过对自然节奏轻重、强弱、长短、快慢、力度、幅度、层次、明暗、虚实的提炼加工成为抒发情感艺术节奏,惟妙惟肖的刻画人们心情变化,将其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通过节奏声响表达出来,形成了侗族特殊的节奏艺术表现形式。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彝族服饰介绍 彝族服装服饰有何特点

彝族服装服饰很有特点,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脑门前蓄一绺长发,彝语称为“子尔”,汉语称“天菩萨”,象征男性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俗称“英雄结”。大小凉山气候寒冷,当地彝族喜用羊毛毯——披毡护身,俗称“擦尔瓦”。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抵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族服饰的象征。 其他地区和支系的彝族男子头上缠着青、蓝布的包头,上身穿青、蓝、黑布料的对襟短衣,衣服短至腹部,袖子细窄,衣襟上钉着两排布疙瘩纽扣,在右胸和下面的两个口袋上绣有两朵色泽艳丽的花,或在衣襟边上打着一道花边。裤子则肥大而短,有的只达小腿部。 彝族女子服饰最丰富多彩,由于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很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彝族的服装 彝族妇女除保有传统的穿羊皮褂和披毡的习俗外,在服装方面的款式可归纳为大襟衣、贯头衣、对襟衣三种。 大襟衣(右衽衣)是彝族妇女中穿着广泛的服饰,有长、短装之分。长装一般至膝下,可达小腿,主要流行于石林、宜良、峨山、新平、墨江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县份;短装长及膝,主要流行于楚雄、大理等地。喜欢在大襟右衽上衣的衣袖、盘肩、下摆等处镶边或绣花,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头饰和围腰更为讲究,上面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贯头衣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方领无袖,前短后长,色彩鲜艳,饰有少许几何花纹,流行于寻甸、禄劝、武定交界的山区。妇女平时穿青色对襟无扣上衣,白色细褶裙,裹毡围腰,贯头衣作为节日的盛装披在外面。另一种是用蜡染布做的有袖贯头衣,主要流行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县份。衣为方领,宽大,全衣饰满镶补、绣花、蜡染等各种花纹图案,色彩斑斓,古朴华贵,造型奇特,只限于传统节日由威信高的女性长者穿着。 对襟衣即无扣的对襟衣、斜襟衣或坎肩。以贯头衣为盛装的妇女,其常装多为对襟衣或斜襟衣,流行于麻栗坡、大姚、元谋、石屏、开远、峨山等地。 石屏县龙武、哨冲一带“花腰彝”妇女的服饰结构复杂,精美艳丽。 小凉山彝族妇女百褶裙的裙身多由三截色彩不同的裙幅拼接而成,色彩对比强烈,艳丽生辉。

黔西北包括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是贵州彝族的聚居区,也分布着苗族、回族、布依族等。黔西北地处乌蒙山脉地带,地貌复杂多样。 这里的彝族居民以玉米为主食,副食有马铃薯、荞、麦等。另有喜欢吃罐罐茶和炒面的习惯。服装喜爱青、蓝色,青年男子着对襟短衣、长裤,系大折布腰带;中老年男子喜头包青、白布帕,穿右衽长衫,系青布带,下穿宽裤管灯笼裤。妇女喜头包青丝帕,穿长袍。威宁自治县马街等地的女装,别具特色,常着斜襟齐腰短衣,下系青、蓝、乳白三色相间的三间长裙,头包有四根绣花飘带的盘状头帕。 彝族婚姻的缔结,大致要经过请“扶菊”(说亲)、“啊曲祖”(定亲)、“肘贺”(送财礼)、迎娶四个阶段。彝族历史上通行火葬,骨灰用陶坛装好放入岩洞或埋在地里,坟堆呈小圆土包,称为“向天坟”。 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尤其崇拜祖先灵魂,仪式活动由“毕摩”主持。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主要有年节、祭山节、赛马节、火把节等。 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十月太阳历。贵州彝族漆器,久负盛名。在工艺上,有“嵌漆”、“描饰”、“罩明”、“质色”、“金漆”和著名的“大方隐花”。产品有捧盒、茶船、孔雀开屏等共二百多种。 在威宁等地彝族中,流行一种原始面具戏——撮泰吉,意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又称为“变人戏”。只有一个剧目,反映彝族先民的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剧情简单拙朴。一般在正月“扫火星”的民俗活动中演出,旨在扫除人畜祸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回族主食为大米及面食,主要的肉食有牛肉和羊肉。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在各种牲禽中有些能吃,有些不能吃。 鸟兽不宜食者有17类:即暴目者、锯牙者、环啄者、钩爪者、吃生肉者、杀生鸟者、同类相食者、贪者、吝者、性贼者、混浊者、秽食者、乱群者、异形者、妖者、似人者、善变化者等等。凡包括在这些属类之中的动物都不能吃。再者,牲禽有性善、性恶、性洁、性污之不同,而性善、性洁者可食,性恶、性污者不可食。 飞禽之中食谷物者,走兽之中食草者、反刍者均可吃,如牛、羊、鹿、兔、鸡、鹅、鸭、鸠、鸽以及虾等;反之,如狗、虎、豹、猫、狼、狮、枭、龟、猴、鼠、鲨、鳖、蛇、黄蟮、鹞、乌鸦、螃蟹、鹰等均不能吃。马、驴、骡虽吃草料,但是平蹄,属于异形,也不能吃。海参因形状怪异,也不能吃。 回族对于可食的牲禽,必须依伊斯兰教法规定屠宰始自用。

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思南、德江、铜仁等县市。清代“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男女都穿短衣、筒裙。“改土归流”后,服饰才有男女之别。由于与汉族、苗族等杂居,因此土家族服饰特点与当地汉族、苗族服饰有相似之处。 居住在黔东北边远山区的土家族,其服饰还保留较多的民族特色。多以青、蓝色为主,款型较为集中单一,地域特色较为突出。土家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男女老少普遍着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此外,中年妇女在衣襟角上缀有两颗铜扣子、上装着花边衣,裤亦为花边裤。 岑巩一带土家族的男子服饰,上衣为对襟衣,无领,对襟两边和衣摆镶滚边。裤子抄腰,裤脚宽大。妇女服饰为大襟衣,在托肩处镶三道条子,称为“上蓝杠”。在蓝杠上,用配色布盘成六月结或四月结。胸襟的两边和衣摆边缘各镶一道条子。条子上绣万字格或梅花、桃花等图案。条的颜色与衣料的颜色要形成一定反差,如白色衣料配蓝色条子、蓝色衣料配白色或青色条子、青布衣料配浅蓝色条子等等,这样,衣服的色彩就显得比较谐调,也就更加富有美感。 土家族女子下身穿长裤,裤脚镶有三道小滚边。头上戴帕勒帽或丝帕。帕勒帽用蓝色、浅蓝色和青布粘贴成布壳后绣制而成,上面绣梅花、荷花、龙凤等图案,并配钉银饰龙风、珍珠等。帽的两头缝有绳带,以便系牢。丝帕为青色,穿戴时折成帕勒帽形式,前面缝上龙凤银珠,两边配钉银饰巴耳花,后面插围花、吊果等银饰。

杏鑫测速代理_彝族婚礼的禁忌有哪些

彝族忌单月提亲、定亲,否则婚事不成,或中途分手。 在属相婚配中,鼠忌龙,牛忌马,虎忌羊,兔忌狗,龙忌鸡,蛇忌鼠,羊忌虎,猴忌牛,鸡忌龙,狗忌蛇,猪忌龙等。 在社会婚配中,禁止族内通婚,禁止姨表通婚,20世纪50年代前还禁止“诺”(黑彝)与“吉”(白彝)通婚,禁止彝族与外民族通婚。 忌在猪日、猴日和月末日办婚事。 忌在闰月结婚,否则将犯重婚(另娶)或出现婚姻纠纷。 不同属相的姑娘,有不同的忌嫁时间,其中:鼠年生的,忌兔年、鼠年、十六、十九、二十七岁出嫁;牛年生的,忌虎年、二十八岁出嫁;虎年生的,忌牛年、二十五岁出嫁;兔年生的,忌狗年、鼠年、十八岁、二十三岁出嫁;龙年生的,忌猪年、十五岁、二十五岁出嫁;蛇年生的,忌狗年、二十一岁、二十六岁出嫁;马年生的,忌十六岁出嫁;羊年生的,忌猴年、十六岁、二十岁出嫁;猴年生的,忌羊年、十五岁、二十岁出嫁;鸡年生的,忌十五岁、二十岁出嫁;狗年生的,忌蛇年、十三岁、二十岁出嫁;猪年生的,忌龙年、二十岁出嫁。 忌雷雨时出嫁。据说发亲时雷鸣电闪,新娘将不久于人世;迎亲时雷鸣电闪,新郎新娘将成为半路夫妻。 迎亲时,新娘忌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据说犯禁将导致子女夭折。 新娘出门时,父母不得在门口目送,否则新娘只见去,不见回。 新娘在出嫁的路上,忌与孕妇面对面地走过。 迎亲时,新娘忌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据说犯禁将导致子女夭折。 新娘出门时,父母不得在门口目送,否则新娘只见去,不见回。 新娘在出嫁的路上,忌与孕妇面对面地走过。 不同属相的男青年,有不同的忌娶时间,其中:虎年生的,忌在虎年迎娶;兔年生的,忌在鼠年迎娶;龙年生的,忌在猪年、十三岁、十九岁时迎娶;蛇年生的,忌在蛇年迎娶;马年生的,忌在十五岁、二十五岁时迎娶;羊年生的,忌在二十岁、二十五岁时迎娶;猴年生的,忌在猴年迎娶;鸡年生的,忌在鸡年迎娶;狗年生的,忌在十三岁、十五岁、二十岁时迎娶;牛年生的,忌在十五岁时迎娶。 忌在结婚期间说死、杀、鬼之类的不吉利言语。 忌在婚礼中,损坏各种餐具。 忌有儿女后有外遇,否则子女会死或病。 新娘到新郎家未满月,不得回娘家或串门。 出嫁的新娘,蛇日不宜回娘家。

苗族节日较多,而且都有很大的地域性。较重大的节日有过苗年、跳花、吃姊妹饭、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等。 苗年。清代中叶以前各地都很普遍,但时间很不一致,如剑河、台江、榕江地区在十月,雷山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之间,松桃、铜仁、威宁地区在十一月。现在,大部分苗族都过春节,仅有剑河、台江、雷山、丹寨等地区还过苗年,时间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卯日。务川、道真等地过苗年,是在正月初二和初四。过苗年期间,酒肉饭菜十分丰富,要杀猪宰鸡,打糍粑,腊肉、香肠、血豆腐都要尽可能备办,还要隆重祭祖。家畜中的牛、狗,也要给它吃得比平常好,以示酬劳。过年后,要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如斗牛、赛马、跳芦笙等 。 吃姊妹饭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妇女独有的传统节日。有的在二月十五举行,有的在三月十五过,由当地未婚姑娘主办,内容主要是游方(苗语,指青年男女社交和谈情说爱活动),但又与平常的游方有所不同,事前全村全寨各家各户都要彻底打扫卫生,并备足节日所需的糯米和酒肉蔬菜。到时,外寨的男青年都要来走访,向姑娘们表示祝贺和敬慕,姑娘们则自带饭菜,三五成群地会餐。晚饭后,姑娘们各带着酒肉饭菜到游方坪上招待来访的男青年,表示欢迎和感谢,夜晚则与他们对歌传情,加深了解,合意者即可自订终身。 第二天,村寨还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性集会,欢歌跳舞。广场上人如云集,歌声四起,同时开展吹笙、斗牛、赛马、斗鸡、斗鸟等娱乐活动,欢乐的气氛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集会结束后姑娘们还要邀请来访者到家吃饭谈心。

杏鑫平台登录_壮族节日有哪些

壮族节日活动多与文娱或原始宗教活动结合。主要节日如下: 壮年节。从江多数壮家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过壮年节。除夕午后,各村寨宰社猪(多轮流专人喂养)祭祀社王。除妇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参加祭祀仪式。摩公或寨老主持,念祭词咒语,众人肃静,集体叩拜。当场忌穿花衣白衣,不能喧哗说笑,否则不吉利。祭祀礼毕,将当场煮熟的猪肉分成串串,各带回家接魂敬祖。当日黄昏后,各家将所分得的敬社肉、酒并带粽巴、糯饭、禾把、香纸和一把火把等,集体到村边行接魂仪式,招请人魂、畜魂等回家过新年,放年三十晚又叫“接魂之夜”。从除夕到过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内和外人出进,初三以后至初十为节日娱乐活动期间。村村寨寨击鼓、吹笙、弹琴、唱歌,青年男女还成群结队到附近山坡上对歌,纵情娱乐。亲友互访拜年,也有邻近民族到壮家拜年敬贺,欢度佳节。 过社节。部分壮乡过春社节,以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是日不动刀,不放鸭,上半天不挑水。下午挑水时,按先到为主的常规,由最早迁到此地的人家先去挑水,众人随后去挑。是日各家蒸黄花饭或黑米饭供神加餐,并染各色熟鸡蛋给娃娃。 牛神节。也叫过“四月八”节。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饭并以米饭喂牛,表示慰劳和尊敬之意。传说,从前牛住山野,老祖先上山打猎,遇着野牛,其性温驯,便与牛交朋友,带回家中一同吃住,牛帮主人干活。因牛吃饭量大,粮不够吃,无奈,老祖先便设计谋,将米饭染成黑色,对牛说,米饭生霉发黑不能吃,牛性憨厚,信以为真,从此不再吃饭专以嫩草为生。牛仍帮人干活,任劳任怨,因劳累过度,终于在农历四月初八累死。后人便定四月初八为牛神节,表示纪念。 六月十四。凡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必过六月十四,这是除过年以外的第二大节日。若是只过春节,不过壮年,则以七月十四为中元节。是日,普遍杀鸭敬祖先,姑娘回娘家团聚,有的以赛马或打秋千为乐。 吃新节。入秋谷子将熟之时,选卯日或辰日吃新,各户到田间摘些(谷粒未饱满)禾穗回家炒熟,舂出扁米,大家尝新。并以此米待客送礼,视为稀物。是日,从江宰便河一带壮家还以鱼、肉、茶水和新禾穗等在走廊间敬供奶王。传说,奶王是管理花苗五谷之神,秋收前敬供她,乞求保佑。

杏鑫注册开户_仡佬族吃新节图片及其习俗简介

贵州仡佬族均过吃新节,其时间不一,内容却大同小异。平坝大狗场七月逢辰日吃新。 清晨,全寨男女盛装集于寨中古树下,听取寨老作节日安排。青年男女集于寨口,在土炮和歌声中以酒迎接宾客。几个男子去宰祭猪,一批青年男女去田间地里采摘谷穗、包谷、瓜菜。各家以新熟作物祭祖。燃点纸烛,请祖宗尝新,保佑全家平安,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然后聚集于古树下将新摘谷物与去毛祭猪和九串肉、二十四碗酒饭集体按辈分排列拜祖。祭毕,土炮、鞭炮齐鸣,演地戏、耍武术,男女对歌庆丰收。寨老将肉串和酒、碗收于筛内,宰鸡一只,至村路口,将系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中,以鸡、肉、酒送祖。 镇宁仡佬族是在七月或闰八月巳(蛇)日吃新。全寨买一头猪供祭天地后,分给各户祭祖。各家一人集于村外摘谷物,炒干舂米,煮新米饭,连同酒肉摆在桌上,用马匙舀少许丢地表示祭献。 六枝仡佬族吃新在七月寅日,或闰八月的巳(蛇)日开始,共进行三天。第一天,各家摘取自家田里谷物回家祭祖。第二天,男女盛装到寨附近地里摘取够两天食用的稻谷、小麦和红稗、黄豆做饭或磨豆腐,并宰牛一头,寨老主持用新米祭祖。第三天,各自祭祖毕,各家摆开长桌,用丰盛宴席款待来宾,宾主痛饮.唱酒歌庆丰收。 仡佬族吃新节供祖用的各种谷物瓜果可在村寨附近任何民族、任何人的田地里摘取,不受阻拦、斥责。如镇宁县比拱仡佬族吃新摘取新熟谷物的范围是,上起水粉山,下至麻园,东达四棱碑,西抵猫屯头,方圆二十里内畅行无阻。 原因是各族都知道仡佬族的祖先是贵州土地最早的开辟者,其子孙摘取新熟之物祭祖是完全应该的,甚至认为仡佬族来摘新祭祖后来年庄稼才会长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