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4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登录_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每年的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意思是到洞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所在,要问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答曰:壮族。 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来有着“歌海”之称,壮族每年都有多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染红彩蛋,五色糯饭,欢度节日。 三月三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各地歌圩也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也有的歌节在以竹子和布匹搭成的歌棚里举行。参加者多为未婚男女青年,老人小孩也会前来游乐助兴。 相传歌节起源于“刘三姐”的故事,据说唐朝时有一位名叫刘三姐的歌仙,她歌声优美,却因为唱歌讽刺财主豪强,在上山砍柴时被残忍杀害,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大胆善良的姑娘,遂在其遇害日聚集唱歌,歌节由此产生。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较大的歌节会吸引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来参加,人山人海,摊贩云集,热闹非凡。因此,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宴,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怎么样,通过以上这些,你知道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吗?在这里,我还告诉你,为弘扬民族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了。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彝族的换裙礼-少女成年的标志

在彝族有这样一种说法:“姑娘的成人礼是没有新郎的婚礼”,由此不难看出“少女成人礼”在彝族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成人礼上,彝族少女会换上代表成年的裙子,称为“换裙”仪式,这种仪式在彝语里被称作“沙拉洛”,意思就是脱去童年的裙子,表示她们已经成年,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骑马、谈恋爱了。 换裙仪式的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在15-17岁,因为当地彝民认为双岁不吉利,所以大多选择单岁,仪式的具体时间也需本族老人精细算卦后才能定下。在换裙仪式中,彝族姑娘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节拖地长裙,将独辫改梳成双辫,并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之后换裙者走动起来,婀娜多姿,步履轻盈,使“沙拉洛”达到高潮。 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的,由妇女们说些逗笑少女的话语和祝愿词,在歌声和笑声中进行。“沙拉洛”仪式结束后,男子才能参加欢宴,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吃着砣砣肉、荞馍和炒面等食物,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换裙仪式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自由地找情人、谈恋爱。如果发生性关系,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不会受族内处分。若女子怀孕,男方赔礼或结婚即可。反之,换裙前的少女要受到严格的保护,避免发生被调戏、奸污的情况,也不准非法同居,如发生此类事件,就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彝族的换裙礼是彝族特有的习俗,也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

杏鑫注册网站_本溪朝鲜族农乐舞简介

朝鲜族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东北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舞,以象帽舞、乞粒舞为代表的舞蹈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鲜族农乐舞是一种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 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等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 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 随着节目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的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喝彩声及阵阵掌声。 了解更多朝鲜族同胞的舞蹈艺术,请点击:朝鲜族的节庆及其歌舞特色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高山族服饰有哪些鲜明特点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山地、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和岛屿上,属于南岛语系的族群,也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高山族的服饰绚丽多姿、款式丰富。传统的服装式样有交领衣、贯头衣、背心、胸衣、裙子长袖上衣等,男女都多穿裙装。 高山族的服饰皆重视装饰,饰物的种类很多,有耳饰、冠饰、额饰、颈饰、腰饰、胸饰、臂饰、手饰、脚饰等。由于这一族群居住的环境多靠山临海,因此装饰材料以高山和海洋的自然材料为主,颇具特色。比如用贝珠贝片做首饰,用猪牙、熊牙、羽毛、兽皮、竹管、花卉等做衣饰。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上羽冠、角冠和花冠,有些部族的男子佩戴耳环、头饰、脚饰、臂镯、手镯等,英姿飒爽而且充满浪漫情怀。高山族的妇女则喜欢以花做冠,衣饰的装扮比男子更为复杂丰富。 高山族的特色服饰是贝衣,贝壳作为高山族服饰重要的装饰品,使用极为广泛,许多首饰直接用贝壳穿缀而成,或者将一串串贝壳缀于上衣,制成极为珍贵美丽的贝衣。贝衣是用两幅麻布做无袖的上底衣,然后在上面缝缀上一串串的贝珠,通常在麻布衣服的襟边、两侧的下摆处进行装饰,或者全身都布满贝珠,这样的衣服也称为贝珠衣或珠衣。贝珠的制作更为精细复杂,要将砗磲贝切成小薄片,仔细地磨成珍珠状,再将一粒粒细小的贝珠依照大小穿缀成串,每件贝衣要用大量贝珠,数量达几万颗甚至十几万颗,因此制作一件贝衣十分复杂困难,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因此,贝衣在高山族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多为部族酋长和富贵者所有。

傣族每逢节日来到的时候,傣族的年轻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鸡杀了,放上香茅草、姜、葱、惹等佐料煮炖。然后,盛在小盒里摆到场坝上去卖,等待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所不喜欢的,姑娘会加倍地要价。小伙子见此情景,就会知趣地离去。要是姑娘爱上这个小伙子,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两人的目光相遇时,姑娘就会害羞地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 这时,小伙子便会问道“农崛农(妹妹)你做的鸡肉怎会这样香呀?放的是凤凰山上的青辣椒,孔雀湖里的盐巴,茅草园里的香茅吧?是不是有客人预先订做的?” 姑娘便会答道:“岩龙崛岩龙(哥哥)我这盆鸡肉放的是最普通的替茅草,最普通的省辣椒和盐巴,只不过是加上了我的一颗炽热的心罢了。如果岩龙不嫌弃的话,就请来品尝吧!”姑娘说着,就把预先准备好的小凳子拿出来,让小伙子坐在自己身边。 小伙子如果有意,就会顺水推舟他说:“我们傣家有句俗话,‘一起拍邻轻,一起吃才甜’,我们俩一起分吃鸡肉会有味道。” 为了避开众人的眼睛,姑娘会说:“岩龙崛岩龙,我们傣家也有句俗话,‘放开来吃才智甜,放开来做才利集’,这里人多嘴杂,干脆我们抬到林子里去吃,那里又凉爽,又安静。” 于是,两个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林子里,相互倾吐起爱慕之情。 当然,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这有很多,比如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杏鑫主管304724_傣族竹楼的那些讲究

到西双版纳,最令人动心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形。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大,“人”字形房顶利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普遍的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预防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结构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间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客人、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面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脚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就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着竹席,这便是一家老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十分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良好,非常适合西双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作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说法。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得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除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分是特别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非常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得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竹楼的木梯也有说法,通常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往往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明显简单许多。

杏鑫登录_酥油是什么,喝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习惯

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1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杏馫注册登录网_高山族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独特风俗

台湾高山族实际上是一个族群,它有许多分支。目前,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雅美人、阿美人、噶玛兰人、太鲁阁人、撒奇莱雅人和赛德克人。 这些族群各有自已的特点与习俗。今天我们聊一聊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独特风俗。阿美人不仅人人都喜欢吸烟,而且还以换坐位等方式表露爱情。 男青年如果爱上了某位姑娘,为了试探女方对自己是否有意,便采取换坐位的方法。在男青年去女万家或女方到男方家时,男青年可以故意不停地变换自己的坐位,如果姑娘仅仅是有礼貌地请抽烟,而不为男青年点烟,也不主动地坐在他身边来,则表明女方无意;如果姑娘喜欢这个男青年,那么不管男方坐到哪里,她都会主动地跟着坐到男青年身边,并把烟点燃送给他抽。 怎么样?这个阿美人点烟表达爱情的习俗是不是很特别呢?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德昂族的婚礼很别致

德昂族人分居于云南省德宏、临沧和思茅等地。德昂族男女14岁以上就可谈恋爱,他们的婚礼也很特别,与其他民族相较,也很有特点。 德昂族的婚礼,通常要进行三天。三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都分别到新郎新娘家作客,大家无须生火做饭。 头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用碗斟满后,一一敬给长辈们,然后双手作揖,请他们开怀畅饮,表示仪式开始。晚饭后,新娘新郎挎着盛有兰烟、芦子、沙基、石灰盒的筒帕,把男女青年请到客房里,将兰烟挨个传给他们。 这时无论谁在先,姑娘小伙子们都不会轻易将烟接过。他们总是把手攥得紧紧的,并用优美的歌声,向新人询问他们结识经过、自由恋爱的好处以及今后打算,直到获得满意答复,才慢慢将手松开,把烟接过来。 晚上11点左右,新郎的男伙伴们,由歌手领着,前去迎接新娘。到了新娘家的大门口,歌手用“迎亲调”,尽情赞美新婚青年坚贞的爱情。 歌手唱时,小伙子们伴唱。听到歌声,新娘离开竹楼,人们便把新娘围在中间,边走边唱,在凌晨1点左右来到新郎家中。 从这时候起,一直到第三天,男女青年们都是昼夜不眠,把新郎、新娘围在中间,用对歌的形式,表达相互间真诚的感情和对新婚者的热烈祝贺。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摩梭人属于哪个民族,有哪些习俗

摩梭人属元代蒙古军南征时候留下居住在云南四川边界一带的蒙古人,所以他们属于蒙古族,而并非是纳西族的支系。官方将云南一带的摩梭人归入纳西族,这是错误的。 摩梭的的风俗习俗较为特别。摩梭家庭成员的血统是以母系计算的。这里没有祖父、父亲和丈夫的称谓,男子的身份是舅祖父、舅父。孩子生下后,由母亲、舅舅抚养。摩梭人没有姓,他们只有跟随母亲的家族名号——受了母系家庭的影响,这里的家族名号大部带一个“母”字:“拉木”——母老虎,“依味”——母牛,“尤味”——母绵羊,“牙味”——母鸡…… 按照摩梭人的传统,家庭成员的劳动收入和个人副业进款,都要交给家长,再由她根据各人的需要,给每人分配现金和添置用物。当然,男人们须买东西送给自己的阿注时,只要向当家的姐妹或母亲说一下,一般都可如数得到的。 有趣的是,摩梭人家庭的用物,不属个人私有,而是全家的公共财产。例如,家中买了漂亮的衣裙、头帕,家中姐妹几个,谁都可以穿上它外出赶街和串亲访友。 这一淳朴的古风,还表现在一日三餐的全家共食方式上。吃饭时,全家依例围坐火塘边,掌构的家长按长幼顺序,给每人盛一碗饭、一碗菜。他们接过饭菜静静地吃,绝无吵闹和嫌少争多的现象。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时才可例外——吃团年饭时,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围炉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另外,按照敬老爱幼的传统,老人和孩子将受到照顾。例如杀了鸡,家长分食时,往往把鸡胸脯肉分给孩子和老人。对于失去母亲的孩子,全家人都会让他吃好穿好的。 摩梭人的财产按母系来继承。家长临终之前,依例将开启各种仓库和箱柜的钥匙交给她所选定的新家长,由她来承担家庭重任。在摩梭人看来,一个母系家庭生活的好坏,不在劳动力和收入的多少,关键还在家长的管理水平。因而,家长在选择接班人时,并不在意是她自己生的,还是姐妹生的,而是在众姐妹中挑选聪明、能干、和气和善于交际的佼佼者。而且,家长在物色了接班人之后,平日便加意培养她,使她尊老爱幼,说话和气,善于计划和节约花线、用粮,并让她出门办事,增长才干,以便将来可以接过自己的一串钥匙。 由于妇女在家庭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正如当地谣谚说的,“生女重于生男,女儿是根根。”这里向以生女为荣,倘无女儿,便意味着家庭断了根嗣,就得过继养女来支持家门。过继之前,要经过家庭全体成员同意,然后才带着礼物上姑娘多的家庭去请求过继养女。如果对方同意,须择吉日举行祭祖仪式,报告增加了新的家庭成员,并为她重新命名。仪式结束后,合家欢宴,以示庆贺。待她成年以后,便可担任家长,主持家庭的一切事务和各种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