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49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登录网站_壮族服饰特点及不同支系的服饰区别

壮族服饰的特点是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但是,壮族人因支系不同而服饰各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壮族男子多着青布对襟上衣,阔边大裤,青蓝帕缠头。 壮族女性服饰是区别各支系的外在标志: “土僚”女子上身着青色圆领斜襟短衣,胸腹系绣花方块花巾,下着长裙,袖口、裙边都以白布镶边,束发缠头并以黑帕覆顶,耳坠银环。元阳县的“土僚”未婚女子,头上包着两头对褶的绣花青布包头,花边搭在头顶。已婚妇女头戴镶着银泡的条箍,左面搭配银泡的黑帕覆顶缠头,身穿斜襟短上衣,绣花长袖,胸襟绣着壮锦图案花边,臀部围着一块左右拼着红布条边的艮方形围腰。 “沙人”老年妇女着斜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缠头。少女则着白色圆领斜襟阔衣,领边袖肘以黑布镶围,下着大脚裤,穿尖顶圆口花鞋,头缠黑帕。也有下着长裙的,但不加褶。金平县称“白沙人”的妇女上穿蓝色斜襟镶边收腰卜衣,下穿长裤。“黑沙人”多与当地傣族通婚,穿对襟细袖紧身衣和筒裙。 “侬人”女子上穿无领斜襟黑短衣,衣襟、衣角、袖口均镶有纽扣和绣有花边图案。下着细褶圆裙,穿尖顶口绣花鞋,挽发于顶,并插以簪,以黑帕缠裹,再以小方块挑花或绣花头巾覆顶,喜戴银饰、手镯和项圈。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杏馫1980_怒族仙女节等传统节日简介

怒族传统节日有春节、“仙女节”、“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春节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怒族仙女节等传统节日。 春节 是怒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松针),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亲朋之间,情趣盎然。 怒族仙女节 怒族仙女节又叫“鲜花节”,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遗风。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阿茸的怒族姑娘美丽善良,聪明能干,她在织麻时因联想到蜘蛛凌空织网,便发明了飞跨怒江的竹篾溜索。她又在高黎贡山悬崖上凿洞,引出甘甜的泉水,造福怒族人民,被人们赞誉为仙女。为了躲避头人的逼婚强娶,阿茸姑娘逃进了高黎贡山的崖洞,恼羞成怒的头人指使家丁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二天三夜,阿茸姑娘化成了一尊石像。从此,洞里最纯净的泉水从她的双乳流出。阿茸姑娘受害的这天正值农历三月十五,每年的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鲜花盛开,怒江两岸三山九乡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鲜花祭奠仙女阿茸姑娘,祈求家庭美满幸福、安居乐业。 怒族祭谷神节 “祭谷神节”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是碧江怒族的传统节日。这种祭祀活动只能男人参加,妇女不得参与。祭祀的目的是祈丰收、求雨顺。 “祭山林节”是兰坪怒族在春节期间的又一个节日,通常只有男性参加,祭祀的目的是保护山林。

杏鑫测试路线_普米族的礼仪禁忌有哪些

普米族家庭以父系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为主,男性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家长也由男性中年龄较长的成员担任,地位最尊。居住在宁蒗泸沽湖一带的部分普米族家庭因受到当地摩梭母系婚姻家庭的影响,实行母系大家庭制,母亲在家中地位最尊,是一家之长。 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不轻易离婚。普米族结婚后,一般不能离婚,对于婚姻,普米族的看法是:“只要敬过罐罐酒,铁树椿桩也要守三年。”“只有等亲的姐妹,哪有离散的夫妻。”即不轻言离婚。若夫妻之间有矛盾,双方的亲戚有责任出面调解。 普米族孩子出生三天后,要请巫师给他取名。宁蒗普米族的取名仪式是:巫师“汗归”来到产妇家后,先用柏香烟熏身,再用温水沐浴,净身完毕,根据婴儿的生辰和该年、月、日属相,推算出婴儿的本命在何方,然后据婴儿本命所在方位来取名。或者用女神“巴丁刺木”的名字和阿舅青蛙“阿扣波底”的名字来给孩子取名,取名之后,“汗归”用猪油等动物油和人一些蒜泥,再从锅庄上取一些锅烟调均,抹在婴儿的额头上,表示为婴儿除秽,保佑其健康成长,同时象征孩子长大以后不愁吃穿,丰衣足食,家业兴旺。并为孩子念经,以祈求神灵保佑孩子成长。念完后,取名仪式即告结束。 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神台”上不能摆放杂物,不能攀踏“神台”,不得用扫地的扫帚扫“神台”,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龙潭处砍伐树木、挖土搬石和乱丢杂物;游客参观各种祭扫仪式和丧仪时,要先征得主人同意,参观仪式时要举止庄重,不能说笑和出现轻薄行为;孕妇不宜参加祭祖活动,不能参加葬礼;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忌食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脚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不能用指头指别人的鼻梁,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将帽子翻戴在头上;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

杏鑫登录_普米族的风俗习惯主要有哪些

普米族史称“西番”,自称“拍米”,“拍”是“白”的意思,“米”意为人,“拍米”就是白人的意思。普米族源于氐羌族群。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的饮食习惯 传统食品有糌粑面、面面饭、面条和面饼。 普米族有饮茶的嗜好。普通的喝茶方法是用开水泡开,或者把茶叶放进陶罐,加水在火上熬成浓茶饮料,有的还加入少量盐巴一起熬,这种茶水有苦味,但能解渴。酥油茶也是普米族的主要饮品之一,其制作方法与藏族相同。酒是许多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普米族对酒也情有独钟,普米族谚云:“无酒不成话”。普米族常喝的酒按味道浓淡分为烧酒和水酒,水酒昧淡,俗称“苏里玛”。 兰坪的普米族在烹饪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碟八碗”,即在重大宴席上用以招待客人、原料相对固定的四碟八碗菜。 普米族的成年礼 普米族孩子长到十三岁时要举行成年礼仪式,男孩举行“穿裤子”仪式,女孩举行“穿裙子”仪式。成年礼仪式是普米人一生中的大事,是其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一次重要的社会教育,因为换上成年人的衣装举行成年礼后,他们便是成人了,要对家庭承担责任,也有了参加社交活动的权利。举行仪式的时间是孩子年满十三岁的该年除夕。女孩的“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男孩的“穿裤子”礼由父亲或舅父主持。 普米族的岁时节令习惯 大过年:普米语叫“吾昔”节,在农历腊月初六至初八日举行。按传统,该节日要过九天。节前,要洒扫修房,准备食品,到“吾昔”前夜,要守岁,待天快亮时,家长要在神台和房顶上插青松,挂经幡,念颂词,表示迎新年、接祖先、驱鬼神、求平安,又祷念祈词祭锅庄。祭毕,家人团聚,吃酥油糯米饭。 大十五节:宁蒗普米族在腊月十四日这一天要穿上艳丽的节日新装,扶老带幼,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次日绕“嘛坭堆”,搭“天香塔”,熏烟祭祀山神,祈求福运。青年男女唱歌、跳舞,通过活动加强联系,或借此机会谈情说爱。 普米族的丧葬习俗 普米族的丧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宁蒗、永胜等地的火葬,另一种是兰坪、丽江、维西一带的土葬。无论是火葬还是土葬,其仪式都很复杂,各步程序也都显出生者对死者的极度关怀。 火葬分“报丧”、“服丧”、“焚尸并念经”、“送葬”、“二次葬仪”诸过程。土葬葬仪分“给绵羊”、“指路”、“下葬”三个过程。两种葬仪大致相同,只是所用葬器品不同,另外土葬没有二次葬仪。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阿昌族的饮食民俗特点

阿昌族的饮食,以本民族自耕自产的农作物为主食,主要以大米为主,也习惯以玉米、荞麦、薯类等为季节性主食。阿昌族副食品范围较广,有肉类、瓜果、豆类、蔬菜和副食加工类等。阿昌族酿酒工艺的发达,促成了阿昌族全民嗜酒的饮食习俗。历史文献中多以“嗜酒成性”等词来记载阿昌族的饮酒习俗。 阿昌族的特色食品 过手米线。云南“过桥米线”在全国风味饮食中颇有名气,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传统的风味小吃——“过于米线”,虽然另有一番独特的风味,却鲜为人知,但凡是吃过德宏阿昌族“过手米线”的人都会赞不绝口。它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都很独特,将猪肉在火上烘烤熟,剁细,拌之花生粉、辣椒、姜、芫荽等佐料做成肉馅,把米线掐在手掌心,再放上肉馅,拌和一起吃,这就是“过手米线”。户撒“过手米线”独树一帜,关键是米线的独特。此米线柔软、光滑,肉馅拌下去,不沉底,也不浮头,均匀地散布在米线之中。 花粑粑。是新嫁娘回娘家坐满月时舂回来的,也称“满月粑粑”。而黄花粑粑,多在清明节祭献祖坟亡魂时才舂,故亦叫“清明粑粑”。 饮食礼仪与禁忌 粱河县地区盛行农历八月十五吃饭先喂狗的习俗。传说,是为感激狗给人从天上要来谷种。 在日常生活中,阿昌族尊老、好客。饮食中,长者坐餐桌上方位子,客人坐上座,晚辈和女人坐下方位子。 在阿昌族地区普遍盛行劝饭习俗。最隆重的多在红白喜事中,远方客人即将离寨返程的最后一席饭时,青年男女相互逐一劝饭,主人热情待客,客人谦虚避让,你一言我一句,动情之处则唱起“山歌”来,这就是著名的阿昌族“劝饭山歌”。劝饭的真正目的,是借此表达主人好客的心意,并借机交流男女间的感情。 阿昌族饭桌上,禁忌打人骂人,认为打和骂,会将谷魂气走。谷魂离开谷米,无饭食是严重的,故有“雷不打吃饭人”之说。

杏鑫新闻304724_基诺族服饰特点简介

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基诺族服饰特点。 基诺族的男子服饰 基诺族成年男子的上衣,对开无领,用砍刀布制成,砍刀布边上有具装饰性的彩色条纹。再用黑红条纹布在袖口、衣角镶边,后背中央绣上一朵月亮花,衣服就缝好了。男子的裤子是一种白色砍刀布缝成的长腿腰裤,裤子腰部左右开两口,两边开口处各缝1小块方形黑布,象征箭打中处,称为“朴勒斯”,做好的男裤长仅到膝盖下一点。裤脚、膝部和腰部都有红黑色条纹,裤腰上用一彩线织成的圆形两端有缨穗的裤带扎腰,打结后的缨穗坠于腹下。基诺男子头上包黑色包头,称“乌托”。在包头布的一端,均绣有花纹,有的是缀上一束情人送给的金龟子壳。 基诺族的女性服饰 基诺族成年妇女的服装,上衣为无领圆口,上半部用黑布或白色砍刀布制成,正面的下半部用红、白、黑、黄、青、蓝等颜色布条拼成横条花纹,臂、肘、袖是对称的彩色条纹,内载胸兜,称为“撒拍”,意为“遮羞”。基诺族妇女下穿筒裙,长过膝,下半截用汉族织的黑布做成,腰部是白砍刀布,下摆的边用红布做成,整条裙子实际上就是用两种布拼缀而成的一块整布,穿时两头在前交叉,基诺族妇女头上均戴有一顶用带彩条花纹的白色砍刀布制成的三角形帽子,帽檐朝外翻卷,以布边上的黑条纹为限。帽披不长,仅至脖子处。 基诺族的筒帕 是基诺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对刚成年的人来说,它是成年的标志,对青年人来说既是爱情的信物又是装载物品的袋子。这种筒帕制作得很精细,一般说来,男子的筒帕较女子的大,而且有9个图案花,象征男人的9魂;女人的筒帕只有7个图案花,表示女人有7魂。 基诺族的漆牙习俗 基诺族尚保存着漆牙的习俗,“唇红齿黑”是基诺族心目中美的象征。在基诺族中,常见的漆牙染唇的方式就是嚼槟榔,长期嚼食槟榔,牙齿就会变黑,嘴唇就会变红。 基诺族的耳饰 基诺族的耳饰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个基诺人都以戴耳环为美,所以他们不仅妇女戴,男人也戴。基诺族还以耳环孔的大小作为勤劳勇敢的象征,耳环孔越大,就象征着这个人很勤劳、很勇敢。反之,耳环孔小,则被认为是懒惰、懦弱。因此,基诺儿童从小就扎耳环孔,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用小竹器使其扩大,最简单的是在耳孔中塞一根木棍或纸,更有甚者是以鲜花、香草为耳饰,这可以说是基诺族的一大特色。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称之为“墩圩”。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杏鑫登录_苗族服饰文化及其历史传承

服饰是文化的外在体现。苗族服饰颇具特点,再次说明苗族同胞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文化也极其突出来苗族服饰文化在不同地域上所形成的差异,苗族是现在的统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不同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别离。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本身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需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沿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沿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蒙古族有七大姓,谓之包、白、韩、吴、何、胡、关。其中以包姓最尊贵,古代的蒙古族中非“包”不能封王。这七个姓都是以古代蒙古七个氏族首领(部落长)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的,如部落长吴兰苏和,其后裔就以“吴”为姓。元太祖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出生于包尔只斤(又译孛儿只斤)氏族,因此他姓“包”。 蒙古族虽然加姓,但长期以来,习惯于称名不称姓,如元太祖铁木真、元太宗窝阔台、元世祖忽必烈等都只称名字。为了避免与他人重名,有的蒙古人便将父亲名字的第一音节冠于本名之前,用以作“姓”。如某人名“照日格图”,其父名叫“莫德”,他便写为“莫•照日格图”。也有的在自己蒙名前冠以姓氏,如王巴特尔、包扎那、顿巴图等。由于氏族文化的融合,现在不少蒙古人既有学名,又有汉族姓名,可谓两种姓名齐备。 在历史上,蒙古族虔信佛教(喇嘛教),因此有的名字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男性名叫官布、尼玛、旦布、桑巴、尔吉(金刚)、三木旦(禅定)等,女性名叫如斯日吉玛、王其格玛、拉西玛、卓玛(观音)等。 清代蒙古族人以蒙文、满文、汉文自由命名。大抵蒙古贵族用蒙文取名,如僧格林沁、贡桑诺尔布、阿穆尔灵圭。一般蒙古族人命名则用满文和汉文。用满文者如法式善、倭仁、赛尚阿,用汉文者如松筠、富俊、荣庆等。 蒙古族的人名寄寓深隽,在蒙语中有其特定的含义。 男性名多是哈斯巴根(玉柱)、铁木尔巴根(铁柱)、蒙根巴根(银柱)、巴特尔(英雄)、苏合巴特乐(手握大斧的英雄)、玛拉沁夫(牧人之子)、乌兰夫(红孩子)、乌兰巴特尔(红色的英雄)、铁木尔(铁,比喻有力量)、铁术真(力量非常足)等。 女性名多取意于日、月、星辰、珍宝、花朵等。如蒙根花(银花)、阿拉搭琪格(金花)、乌云琪琪格(美丽的花朵)、敖都琪琪格(像星星一样耀眼的花朵)、萨伦娃(美丽的月亮)、娜仁娃(美丽的太阳)、速布达(珍珠)、塔娜(明珠)、斯琴(聪明)等。 蒙古族热爱山水,热爱动物,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像高山那样坚固、雄狮一样威武,因而有的名字就以高山、动物命名。如哈达(山峰)、乌拉(高山)、高拉(大江)、阿古拉(巨石)、阿尔斯朗(雄狮)、布尔吉特(鹰)、塔思西布(雕)、依里伯斯(豹)。 蒙古族崇尚勇武,把虎作为勇士的象征,在男性名中以“虎”取意的很多,如巴尔思(虎)、呼和巴拉(青虎)、额哈日巴拉(青虎)、西日巴拉(黄虎)、乌兰巴拉(红虎)、额日巴拉(雄虎)等。有一部分蒙古人名是据其出生那年祖父、外祖父或父亲的岁数取的,这与汉族人名中的数字名完全一样。如台本台(五十)、吉林台(六十)、达林台(七十)、那鲁台(八十)等。

由于水稻是人们生活的主食,为保证水稻获得好收成,水族在水稻种植历史中,形成了不少习俗与禁忌。 其中有些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如要注意农时的农谚:“栽秧早晚一两天,秋收多少看得见”,“过白露不热也得收”等; 有些则是原始宗教意识的反映,如撒秧,开秧门,吃新需择吉日良辰并行祭礼等。 这些习俗与禁忌最初实际上源于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及生产实践的思考与归纳,因而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但由于对自然规律不能进一步深入认识,求吉避灾的原始宗教意识遂逐渐冲淡了习俗与禁忌中实践经验的部分,出现了不少崇信鬼魂,崇拜祖先的民俗事象。 例如撒种、插秧等都得避开祖父、父亲亡故的忌日,撒秧前要对秧种进行供祭,祈求祖先降福、谷神施恩。 此外,若有刚过门的新媳妇首次到夫家栽秧,还要举行栽秧仪式;娘家派人:色开秧门这天抬糯米谷把到婿家来,祝贺姑娘从此在夫家生产顺利。而新媳妇则身着节日盛装下田栽秧,以表示对水稻生产的虔诚祝愿。这种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庇佑农业生产的神灵的一种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