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主食为大米及面食,主要的肉食有牛肉和羊肉。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在各种牲禽中有些能吃,有些不能吃。 鸟兽不宜食者有17类:即暴目者、锯牙者、环啄者、钩爪者、吃生肉者、杀生鸟者、同类相食者、贪者、吝者、性贼者、混浊者、秽食者、乱群者、异形者、妖者、似人者、善变化者等等。凡包括在这些属类之中的动物都不能吃。再者,牲禽有性善、性恶、性洁、性污之不同,而性善、性洁者可食,性恶、性污者不可食。 飞禽之中食谷物者,走兽之中食草者、反刍者均可吃,如牛、羊、鹿、兔、鸡、鹅、鸭、鸠、鸽以及虾等;反之,如狗、虎、豹、猫、狼、狮、枭、龟、猴、鼠、鲨、鳖、蛇、黄蟮、鹞、乌鸦、螃蟹、鹰等均不能吃。马、驴、骡虽吃草料,但是平蹄,属于异形,也不能吃。海参因形状怪异,也不能吃。 回族对于可食的牲禽,必须依伊斯兰教法规定屠宰始自用。
标签 : 杏鑫平台评价 › 242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思南、德江、铜仁等县市。清代“改土归流”前,土家族男女都穿短衣、筒裙。“改土归流”后,服饰才有男女之别。由于与汉族、苗族等杂居,因此土家族服饰特点与当地汉族、苗族服饰有相似之处。 居住在黔东北边远山区的土家族,其服饰还保留较多的民族特色。多以青、蓝色为主,款型较为集中单一,地域特色较为突出。土家族服饰习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男女老少普遍着滚边无领向右开襟衣。此外,中年妇女在衣襟角上缀有两颗铜扣子、上装着花边衣,裤亦为花边裤。 岑巩一带土家族的男子服饰,上衣为对襟衣,无领,对襟两边和衣摆镶滚边。裤子抄腰,裤脚宽大。妇女服饰为大襟衣,在托肩处镶三道条子,称为“上蓝杠”。在蓝杠上,用配色布盘成六月结或四月结。胸襟的两边和衣摆边缘各镶一道条子。条子上绣万字格或梅花、桃花等图案。条的颜色与衣料的颜色要形成一定反差,如白色衣料配蓝色条子、蓝色衣料配白色或青色条子、青布衣料配浅蓝色条子等等,这样,衣服的色彩就显得比较谐调,也就更加富有美感。 土家族女子下身穿长裤,裤脚镶有三道小滚边。头上戴帕勒帽或丝帕。帕勒帽用蓝色、浅蓝色和青布粘贴成布壳后绣制而成,上面绣梅花、荷花、龙凤等图案,并配钉银饰龙风、珍珠等。帽的两头缝有绳带,以便系牢。丝帕为青色,穿戴时折成帕勒帽形式,前面缝上龙凤银珠,两边配钉银饰巴耳花,后面插围花、吊果等银饰。
彝族忌单月提亲、定亲,否则婚事不成,或中途分手。 在属相婚配中,鼠忌龙,牛忌马,虎忌羊,兔忌狗,龙忌鸡,蛇忌鼠,羊忌虎,猴忌牛,鸡忌龙,狗忌蛇,猪忌龙等。 在社会婚配中,禁止族内通婚,禁止姨表通婚,20世纪50年代前还禁止“诺”(黑彝)与“吉”(白彝)通婚,禁止彝族与外民族通婚。 忌在猪日、猴日和月末日办婚事。 忌在闰月结婚,否则将犯重婚(另娶)或出现婚姻纠纷。 不同属相的姑娘,有不同的忌嫁时间,其中:鼠年生的,忌兔年、鼠年、十六、十九、二十七岁出嫁;牛年生的,忌虎年、二十八岁出嫁;虎年生的,忌牛年、二十五岁出嫁;兔年生的,忌狗年、鼠年、十八岁、二十三岁出嫁;龙年生的,忌猪年、十五岁、二十五岁出嫁;蛇年生的,忌狗年、二十一岁、二十六岁出嫁;马年生的,忌十六岁出嫁;羊年生的,忌猴年、十六岁、二十岁出嫁;猴年生的,忌羊年、十五岁、二十岁出嫁;鸡年生的,忌十五岁、二十岁出嫁;狗年生的,忌蛇年、十三岁、二十岁出嫁;猪年生的,忌龙年、二十岁出嫁。 忌雷雨时出嫁。据说发亲时雷鸣电闪,新娘将不久于人世;迎亲时雷鸣电闪,新郎新娘将成为半路夫妻。 迎亲时,新娘忌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据说犯禁将导致子女夭折。 新娘出门时,父母不得在门口目送,否则新娘只见去,不见回。 新娘在出嫁的路上,忌与孕妇面对面地走过。 迎亲时,新娘忌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据说犯禁将导致子女夭折。 新娘出门时,父母不得在门口目送,否则新娘只见去,不见回。 新娘在出嫁的路上,忌与孕妇面对面地走过。 不同属相的男青年,有不同的忌娶时间,其中:虎年生的,忌在虎年迎娶;兔年生的,忌在鼠年迎娶;龙年生的,忌在猪年、十三岁、十九岁时迎娶;蛇年生的,忌在蛇年迎娶;马年生的,忌在十五岁、二十五岁时迎娶;羊年生的,忌在二十岁、二十五岁时迎娶;猴年生的,忌在猴年迎娶;鸡年生的,忌在鸡年迎娶;狗年生的,忌在十三岁、十五岁、二十岁时迎娶;牛年生的,忌在十五岁时迎娶。 忌在结婚期间说死、杀、鬼之类的不吉利言语。 忌在婚礼中,损坏各种餐具。 忌有儿女后有外遇,否则子女会死或病。 新娘到新郎家未满月,不得回娘家或串门。 出嫁的新娘,蛇日不宜回娘家。
苗族节日较多,而且都有很大的地域性。较重大的节日有过苗年、跳花、吃姊妹饭、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等。 苗年。清代中叶以前各地都很普遍,但时间很不一致,如剑河、台江、榕江地区在十月,雷山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之间,松桃、铜仁、威宁地区在十一月。现在,大部分苗族都过春节,仅有剑河、台江、雷山、丹寨等地区还过苗年,时间多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的卯日。务川、道真等地过苗年,是在正月初二和初四。过苗年期间,酒肉饭菜十分丰富,要杀猪宰鸡,打糍粑,腊肉、香肠、血豆腐都要尽可能备办,还要隆重祭祖。家畜中的牛、狗,也要给它吃得比平常好,以示酬劳。过年后,要举行盛大的娱乐活动,如斗牛、赛马、跳芦笙等 。 吃姊妹饭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妇女独有的传统节日。有的在二月十五举行,有的在三月十五过,由当地未婚姑娘主办,内容主要是游方(苗语,指青年男女社交和谈情说爱活动),但又与平常的游方有所不同,事前全村全寨各家各户都要彻底打扫卫生,并备足节日所需的糯米和酒肉蔬菜。到时,外寨的男青年都要来走访,向姑娘们表示祝贺和敬慕,姑娘们则自带饭菜,三五成群地会餐。晚饭后,姑娘们各带着酒肉饭菜到游方坪上招待来访的男青年,表示欢迎和感谢,夜晚则与他们对歌传情,加深了解,合意者即可自订终身。 第二天,村寨还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性集会,欢歌跳舞。广场上人如云集,歌声四起,同时开展吹笙、斗牛、赛马、斗鸡、斗鸟等娱乐活动,欢乐的气氛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集会结束后姑娘们还要邀请来访者到家吃饭谈心。
壮族节日活动多与文娱或原始宗教活动结合。主要节日如下: 壮年节。从江多数壮家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过壮年节。除夕午后,各村寨宰社猪(多轮流专人喂养)祭祀社王。除妇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参加祭祀仪式。摩公或寨老主持,念祭词咒语,众人肃静,集体叩拜。当场忌穿花衣白衣,不能喧哗说笑,否则不吉利。祭祀礼毕,将当场煮熟的猪肉分成串串,各带回家接魂敬祖。当日黄昏后,各家将所分得的敬社肉、酒并带粽巴、糯饭、禾把、香纸和一把火把等,集体到村边行接魂仪式,招请人魂、畜魂等回家过新年,放年三十晚又叫“接魂之夜”。从除夕到过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内和外人出进,初三以后至初十为节日娱乐活动期间。村村寨寨击鼓、吹笙、弹琴、唱歌,青年男女还成群结队到附近山坡上对歌,纵情娱乐。亲友互访拜年,也有邻近民族到壮家拜年敬贺,欢度佳节。 过社节。部分壮乡过春社节,以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是日不动刀,不放鸭,上半天不挑水。下午挑水时,按先到为主的常规,由最早迁到此地的人家先去挑水,众人随后去挑。是日各家蒸黄花饭或黑米饭供神加餐,并染各色熟鸡蛋给娃娃。 牛神节。也叫过“四月八”节。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饭并以米饭喂牛,表示慰劳和尊敬之意。传说,从前牛住山野,老祖先上山打猎,遇着野牛,其性温驯,便与牛交朋友,带回家中一同吃住,牛帮主人干活。因牛吃饭量大,粮不够吃,无奈,老祖先便设计谋,将米饭染成黑色,对牛说,米饭生霉发黑不能吃,牛性憨厚,信以为真,从此不再吃饭专以嫩草为生。牛仍帮人干活,任劳任怨,因劳累过度,终于在农历四月初八累死。后人便定四月初八为牛神节,表示纪念。 六月十四。凡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必过六月十四,这是除过年以外的第二大节日。若是只过春节,不过壮年,则以七月十四为中元节。是日,普遍杀鸭敬祖先,姑娘回娘家团聚,有的以赛马或打秋千为乐。 吃新节。入秋谷子将熟之时,选卯日或辰日吃新,各户到田间摘些(谷粒未饱满)禾穗回家炒熟,舂出扁米,大家尝新。并以此米待客送礼,视为稀物。是日,从江宰便河一带壮家还以鱼、肉、茶水和新禾穗等在走廊间敬供奶王。传说,奶王是管理花苗五谷之神,秋收前敬供她,乞求保佑。
贵州仡佬族均过吃新节,其时间不一,内容却大同小异。平坝大狗场七月逢辰日吃新。 清晨,全寨男女盛装集于寨中古树下,听取寨老作节日安排。青年男女集于寨口,在土炮和歌声中以酒迎接宾客。几个男子去宰祭猪,一批青年男女去田间地里采摘谷穗、包谷、瓜菜。各家以新熟作物祭祖。燃点纸烛,请祖宗尝新,保佑全家平安,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然后聚集于古树下将新摘谷物与去毛祭猪和九串肉、二十四碗酒饭集体按辈分排列拜祖。祭毕,土炮、鞭炮齐鸣,演地戏、耍武术,男女对歌庆丰收。寨老将肉串和酒、碗收于筛内,宰鸡一只,至村路口,将系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中,以鸡、肉、酒送祖。 镇宁仡佬族是在七月或闰八月巳(蛇)日吃新。全寨买一头猪供祭天地后,分给各户祭祖。各家一人集于村外摘谷物,炒干舂米,煮新米饭,连同酒肉摆在桌上,用马匙舀少许丢地表示祭献。 六枝仡佬族吃新在七月寅日,或闰八月的巳(蛇)日开始,共进行三天。第一天,各家摘取自家田里谷物回家祭祖。第二天,男女盛装到寨附近地里摘取够两天食用的稻谷、小麦和红稗、黄豆做饭或磨豆腐,并宰牛一头,寨老主持用新米祭祖。第三天,各自祭祖毕,各家摆开长桌,用丰盛宴席款待来宾,宾主痛饮.唱酒歌庆丰收。 仡佬族吃新节供祖用的各种谷物瓜果可在村寨附近任何民族、任何人的田地里摘取,不受阻拦、斥责。如镇宁县比拱仡佬族吃新摘取新熟谷物的范围是,上起水粉山,下至麻园,东达四棱碑,西抵猫屯头,方圆二十里内畅行无阻。 原因是各族都知道仡佬族的祖先是贵州土地最早的开辟者,其子孙摘取新熟之物祭祖是完全应该的,甚至认为仡佬族来摘新祭祖后来年庄稼才会长得好。
哈萨克族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不同时代哈萨克族人民的社会风貌、思想感情,是人民大众现实生活、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哈萨克族民间故事因题材、形象、风格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活故事。这类故事内容大多反映阶级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具有写实性强的特点。有的反映了在阶级压迫的社会里,哈萨克族穷苦牧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激烈的阶级斗争。如《三个吐塔姆兄弟》、《机智的孜牙坦》、《阿格依夏》、《贵族和平民》、《阿牙孜比》、《聪明的牧羊人》等;有的以家庭内部人伦关系为题材,通过家庭各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封建宗法社会里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表达了人们希望建立和谐、团结的家庭关系的愿望。如《好妻子》、《两个孤儿》、《不幸的老人和聪明的孙子》、《无情无义的兄长》、《九个凶狠的哥哥和一个老实的弟弟》。有的生活故事描写青年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告诉人们立身处世的道理,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哲理、伦理观念。如《老人的遗嘱》、《聪明的儿子》等。 幻想故事。这类故事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情节曲折。故事中的主人公既是现实生活中的常人,又有着许多离奇的遭遇,非凡的神迹,就连故事中的非生物都具有灵性或魔力。如《骑黄骠马的坎德拜》讲的是勇士坎德拜为民除妖,在天鹅姑娘的引导下,骑着宝马飞越齐天的高山,来到幻想的第一个世界,这里是天鹅的居所。之后他又飞越火河,进入幻想的第二个世界,这里有神树、巨鸟。接着,他又进入幻想的第三个世界,同这里的七头巨怪、巨狮、女妖搏斗,杀死了危害人民的妖魔,又回到人间。属于这一类的故事还有《额尔托斯特克》、《馕巴特尔》、《柯克江巴特尔》、《一千只黑头绵羊》、《金髌骨》等。 动物故事。这类故事主要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人之间的纠葛来展开情节,曲折地反映了人类世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从侧面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信念、道德规范。在哈萨克族民间广泛流传着大量的动物故事,如《鹌鹑的花招儿》、《白母蛇》、《脱毛的麻雀》、《蚂蚁和鸽子》、《狮子和人》、《棉花姑娘和小猫》、《鹰和乌鸦》、《白狼》等。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阿拉伯语称“尔德•古尔邦”。“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的意思是“牺牲”、“献身”,汉语意译为“宰牲节”。新疆穆斯林谓之“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塔吉克族最盛大的传统宗教节日。塔吉克人过古尔邦节的习俗与新疆其他穆斯林稍有不同。塔吉克人一年前就开始着手进行古尔邦节的前期准备工作。还在产羔时期,每户人家就挑好一只黑眼睛、毛色纯白的羔羊并打上标记,精心饲养,作为来年古尔邦节宰牲和献祭之物。 当节日来临,人们在宰杀这只备选羊之前,先要把它的眼睛涂抹得很漂亮,再抬至屋顶宰杀,并将羊血涂抹在孩子们的额头和面颊上,以示吉祥。羊不能分割成块,而要整只地放在锅里煮。待煮熟后,按惯例要直接送往塔吉克人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交予有关人员。 人们做完礼拜后,围坐在一块大餐布的周围分食羊肉,边吃边回顾一年里的事,同时满怀喜悦地憧憬未来。边远山区的牧场一般没有清真寺,牧民们就在阿訇的召集下,到约定的地方聚礼,礼毕,一同享用被宰牲的羊肉。食毕,进行祈祷,然后,大家三五成群地去拜节。按照习俗,古尔邦节的第二天,每家都要带上肉食和饭食作为祭品,前往墓地祭奠祖先的亡灵。按照传统习俗,妇女不能在过节时织布纺线,不能做针线活。 古尔邦节期间,从城镇到山村塔吉克人都要举行骑马叼羊、骑牦牛叼羊和赛马、赛牦牛等游艺活动。
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撇班节又称“犁头节”,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塔城一带及阿勒泰地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人们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节期为两天。 节日到来时,塔塔尔族妇女人人施展高超的手艺,制作出各种风味食品招待客人。除了做抓饭以外,还有分别用大米加奶酪、杏干和用大米、南瓜等烤制“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糕饼,用蜂蜜发酵制成“克尔西麻”饮料,用野葡萄酿成“克赛勒”酒等。 节日里,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带上各种食品、饮料、乐器,汇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祝贺节日,欣赏春色美景,同时,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拔河等体育活动。最引入注目的是“赛跑”比赛。届时,参赛者口衔一勺,勺内放一鸡蛋,口令一下,即迅速前跑。赛跑时,鸡蛋不得落地,先到目的地者为赢家。 关于撒班节有两种说法。一说“撒班”意为一种草。据传,历史上每年的春天,塔塔尔族在田野上割完这种草后,休息时都会搞一些娱乐活动,以后就逐步演变成现在的节日盛会。另一说认为,早期塔塔尔人使用十字镐翻地,后来发明了一种叫“撒班”的农具犁地,“撒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塔塔尔族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此节是塔塔尔人为纪念这种先进农具“撒班”(即犁铧)的发明而沿袭下来的。
锡伯族昔日的婚嫁习俗礼节繁冗复杂,时间长。一般须经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四个阶段。当男方家长看中某家的姑娘后,先征求儿子的意见。儿子同意之后,便请一位在本地颇有名望、并同女方家长关系好的人(男女均可),前往女方家提亲。通常需要“三顾”方才定夺。 媒人第一次领男方家长去女方家时,不带礼品,只作为一般性的串门,互相聊聊天。只是在告别时,媒人才给女方留个话:“我们改日再来拜访。”其实,女方家长一开始就敏感地觉察到了来者的意图。客人走后,女方家自然议论起对方的家道和为人,并打听其儿子的人品,商量这门亲事能否答应。 媒人第二次带男方家长去女方家时,带一瓶白酒作为首次提亲的见面礼。大家寒暄片刻后,媒人同男方家长一起给女方家父母敬酒并说明来意。女方家父母若有意则谦让一番,欣然饮之;若不同意就婉言谢绝,决不接酒盅。在客人告辞时,女方家父母会明确表明态度。 若女方家父母同意,媒人带男方家长第三次登门拜访,这次只带一瓶酒,大家边饮边谈,酒只作为说话的媒介。这时,女方的父母将家族内部商量的结果如实告诉媒人和男方的家长。女方家对此很重视,除女儿同意外,还要征求姑、舅、姨的意见。如果女方家族的意见已取得一致,就当场告诉对方下次带儿子来,女方家要看一看;如家族内部意见尚有分歧一时不能决定,需要做一番疏通工作时,也要当场讲清楚,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女方家同意后,媒人便携同男方的父母及儿子,带两瓶白酒来到女方家,让男方给女方家长辈一一行礼、敬酒。这时,女方乘机从里屋偷看未来郎君的模样和风度。酒过数巡,媒人让男方跪下给女方父母敬酒。女方若无异意,其父母便正式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