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60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耀注册登录网_回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回族的风俗习惯有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之处。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不但绝对不食用,甚至连言谈中也不愿直称“猪”字,而称“海拉目”或“狠忌子”、“黑毛子”等。 饮食方面,禁食自死动物和动物血液,也不吃骡、马、驴等大牲畜和一切凶猛禽兽的肉。禁食牛羊的脑、胰子等。在食用可吃的动物和家禽时,都请阿訇或可信赖的本民族人宰。食用海产品也不自宰,对凶猛的海物或“是鱼不像鱼,像鱼不是鱼”的,也列为忌食之物。禁烟酒,更忌吸鸦片烟。虽有人吸烟、饮酒,但多数老年人不沾。遇有丧葬或纪念老人周年之际,也不动烟酒。 买牛羊肉时忌用绳扎,而用绳托着。卖肉时忌称砍、割,而称切。对肉部位的叫法也忌用猪肉部位的叫法,如肘子、膀蹄、爪等,分别称为腿、子盖、蹄等。 日常使用的饮食用具忌外人动用。饮食器皿忌用红色。清真糕点忌用红丝做馅或装饰。家中一般备有专供外族客人用的茶具,客人用过,走后刷洗。 回族其他方面的禁忌还有:忌星期二,搬家、订亲、结婚、做生意等重要事情都避开星期二;忌斋月结婚,订婚、结婚忌单日子,结婚忌放鞭炮和动用响器;忌男人进产房和女人带钥匙进产房;忌吊孝或送葬前串门;忌室内悬挂照片或人物画片等。

“查干萨勒”是新疆蒙古族的“大年”,意为“白月”(查干为白,萨勒为月),又称“白节”,于每年农历的正月举行。蒙古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最吉利、最纯洁、最美好的颜色。因此,逢年过节,其礼俗都以敬奉洁白的哈达和白色的奶食为先导。 蒙古族把腊月二十三这一日视作“小年”。因为是送火神爷的日子,又叫“祭灶”。每家都在灶神面前烧香、敬供,供品有牛羊肉和各种奶制品。祭后,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小年过后,家家户户要把蒙古包打扫干净,还添置新的袍、靴、衣物等,准备过大年。 蒙古族过大年时要拜两次佛,一次是腊月三十晚上为辞送旧岁而上供拜佛,一次是正月初一为迎接新春再拜佛。 大年初一,孩子们给父母、祖父母辈磕头拜年、敬酒和献“哈达”,祝福老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们拥抱孩子并斟上一碗牛奶,祝福孩子终生幸福。正月初五以后,人们互相走访拜年祝贺。拜年时,主人以酒、肉食、奶食热情款待客人。当客人离去时,还要带一小包砖茶回去。茶叶在牧民心目中被视为上品,带茶回家就表示带喜物回家。 新疆农业区的蒙古族过大年的气氛更浓,岁末之月的开始,就准备过年的一切用品。年三十上午,家家都贴对联和门笺,在院内悬竿挂灯笼。除夕之夜,祭祖吃年饭,放烟火。正月初一凌晨时辰一到,家家鸣响鞭炮,庆祝新年吉祥。

新疆的锡伯族是18世纪中叶被清政府从祖国东北遣来屯垦驻防的,从那时起,英勇顽强的锡伯人民战胜重重艰难困苦,为建设祖国边疆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在西迁以前的漫长历史年代中,还是在西迁以后的艰苦岁月里,锡伯族人民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其中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长诗、民歌、谚语等。 《喜利妈妈的传说》是一则有关锡伯族族源的神话传说。它叙述了远古时候,在东北兴安岭的老林里,有一个以渔猎为主的部落。在一个夏天,大多数人都去围猎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候在山洞里,照看他们的是喜利姑娘。灾难发生了,火山爆发,旱魔到来,围猎的人们再没回来。喜利姑娘在老神仙的指点下,历尽艰难见到了玉帝,在玉帝小儿子海尔堪的帮助下,制服了火山和旱魔,救活了山洞里的人们。这些人的后代子孙就是现在的锡伯人。锡伯人一直把喜利妈妈和海尔堪敬奉为自己的祖先。 《鲜卑兽的传说》讲的是锡伯族先民在兴安岭的一次大迁徙中迷失了方向,在一头神兽的带领下,才渡过难关。这则神话传说反映了锡伯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 《鲜卑兽的传说》讲的是锡伯族先民在兴安岭的一次大迁徙中迷失了方向,在一头神兽的带领下,才渡过难关。这则神话传说反映了锡伯先民的图腾崇拜意识。 锡伯族民间故事非常丰富。劳动间隙,农闲时节,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听“故事奶奶”、“故事爷爷”讲故事。锡伯族民间有口头掸“故事、故事两庹长,南院的奶奶三庹长”,可见“故事奶奶”的肚子里有讲也讲不完的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涉及内容广泛,有机智人物故事,如《秃娃的故事》、《章京的故事》;有揭露“强”者依仗金钱权势欺压百姓的故事,如《巴音员外的故事》、《鹦鹉的故事》、《孔雀》等;有的故事颂扬无私、善良、朴实、勤劳等美德,抨击自私、贪婪、嫉妒、害人的卑劣行为,如《穷姑娘和富姑娘》、《秃鹰》、《三兄弟》、《经商奇遇》、《孤女和黑牛的故事》、《老妈妈和叭儿狗》等。《猎人和妹妹》、《莽古斯女妖》等故事反映的是纯洁善良的人们与恶势力所进行的斗争。 在锡伯族人民中至今还流传着有关人参的故事,生长在东北山林中的人参,被锡伯族人民视为珍宝,称为“百草之王”。故事中的人参被人格化为大姑娘或小娃娃,他们性格各异,神奇可爱,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幸福。人参故事反映的是锡伯族人民西迁以前的生活,它伴随着锡伯民族,千里跋涉,来到边疆,以它独特的魅力,不断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哈萨克族的“送彩礼”也可称登门仪式。“吉尔特斯”仪式之后,男方家即通知女方家将去送彩礼,让女方准备迎接。 所谓“吉尔特斯”,即把送给女方的各种结婚用品进行展示的仪式。举行仪式的那一天,男方家请来亲朋邻里聚集一堂,把给女方准备的所有彩礼全部挂起来展出,供来客观赏、评论,看彩礼是否齐全,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吉尔特斯”仪式之后,届时,男方在一位小伙子陪同下,骑着马驮着彩礼前往女方家。男方家的父母及姑、舅、姨等近亲也一同前往。到离女方家三五百米的地方,男方要下马回避,不能随父母亲戚进入女方家的大门。此时,女方家前来迎接的年轻人接过男方的乘骑,驮着彩礼向女方家飞奔而来。女方的父母及亲朋在毡房外热情地迎接来客,而女方姑娘的嫂子(亲嫂或堂嫂)则带领一位年轻妇女和姑娘一路嬉笑着去迎接男方。男方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女方家门口时,女方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要向男方身上撒“喜食”,即糖果、奶疙瘩等食物,在场观看的小孩和青年男女兴高采烈地前去抢拾抛撒在地上的食品。撒“喜食”是表示向男方祝贺,祝愿他生活美满。这一天女方家宰羊招待所有来客和未来的女婿。 宴席间,大家弹唱冬不拉,对歌、跳舞欢庆一番。次日早饭后,女方家选两三位有经验的妇女,将男方家送来的各种结婚用品一一展现在女方父母和亲友面前,由大家观赏、评论。如彩礼不够理想或不够齐全,这几位妇女就可代表女方家向男方家提出补充礼品的要求。哈萨克人把这一仪式叫做“吉尔提斯阿修”,即验收彩礼之意。 另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亲赠送衣服、衣料等礼品,同时要给女方的母亲支付一笔喂奶费,一般以牲畜计算,多少视经济情况而定,还要带来举行婚礼时女方家招待客人所需的羊只等。这一天,男方与女方彼此不能说话、接触,只能默默对视。晚上留宿时,男方单独在一顶毡房里就寝。当夜深人静,姑娘由嫂子陪伴着来到男方的毡房。这时,男方向女方的嫂子赠以厚礼,以答谢她的成全之情。此后,男方可随时前往岳父母家。

哈拉和穆昆达是达斡尔族的血缘团体,在哈拉和穆昆内,世代传承着习惯法,这些族规和家法,族内人都自觉地遵奉着。 族外婚。同一哈拉、同一穆昆的男女,严禁通婚,达斡尔人认为,如追本求源,都同属一个始祖的子孙,不容许血脉回头。这一族规,族内人都自觉遵守,即使是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也不得违背,否则就要受到习惯法的制裁。 定期修谱。达斡尔人大约从康熙年间开始,各氏族内就开始自立谱书了。哈拉的族谱,定期修缮。约定修谱时间后,届时各穆昆要派一两人来参加,来时要带来本穆昆的族谱。达斡尔人把修谱视为大事,修谱仪式很隆重,届时要杀猪宰牛,摆肉供奉祖先,焚香礼拜,然后才能展开哈拉的族谱。上谱的只限男性,新生的用朱砂把名字写在父辈的名下,死亡的用黑笔涂写标记,上谱后全哈拉举行宴饮。穆昆有穆昆族谱,修谱时都是男性上谱,女性不上谱。所以母亲是从哪个哈拉来的,随着年代的久远,便无从知晓。达斡尔人进入父系社会以后,血缘关系多是严格地按父系血统来维系,认为女性是从异姓哈拉来的,本哈拉的女性,是要嫁到异性哈拉去的,所以至今女不上谱。 家族墓地。达斡尔人莫昆有莫昆墓地,不允许单家独户埋葬死者。在墓地里,要按血缘的亲疏远近,辈分的不同,分成不同行列埋葬死者。不是本哈拉的族外人、萨满,不许葬入家族墓地。本氏族的因犯罪处决者、孕妇、死于传染病者、儿童、单身汉、被开除莫昆籍者、本莫昆未出嫁而死的姑娘,均不得葬入莫昆的墓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迁徙频繁,出现了不同哈拉的人们杂居一屯的现象,莫昆墓地渐被贝功墓地所取代了,家族墓地的习俗传承至今。 族内祭祀。达斡尔族每个莫昆都有共同祭祀的祖神,达斡尔族称为“霍卓日巴口肯”。同时又有以此神为神灵的跳神巫师,达斡尔语称为“霍卓日耶德根”,或称“莫昆耶德根”。每个莫昆还有共同祭祀的“敖宝”,每年要举行春秋两祭。祭祀的仪式很隆重,要杀猪宰牛,供奉神灵。要由莫昆耶德根的二神——巴洛其来念诵祭词,代表族众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除畜疫。妇女不准参加祭祀活动。祭祀完毕,要举行摔跤、赛马、打曲棍球等体育活动。如果畜疫流行,或发生虫灾,便打破一年两祭的定例,要临时祭祀敖宝。祭祀费用,由各户均担。 如发生旱灾,要由妇女在村内祭敖宝,举行素祭,俗称“瓦达木拉呗”,用鸡禽或奶制品和粥食供奉神灵,还要举行一种特殊的求雨仪式。遇天旱,成年女人便相约来到河边,用鸡为供物祭河神。祭毕,用盆盛水相互倾泼,全身透湿,以此来感动河神,祈求降雨,俗称“多德嘎热呗”,或称“多沃呗”。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达斡尔族的饮食有什么特色

在旧时过着游牧生活时,达斡尔族的饮食是以食肉为主。定居以后,才开始蓄养家畜,种植五谷,这样,在饮食习俗中才渐渐地有了食谷的习俗。 达斡尔族的肉食。达斡尔人过游牧生活时,是以牛羊肉为主食,同时也吃猎获来的狍子、野猪、野兔、野鸡、飞龙、鹿、罕达犴肉。吃法有熟吃和生吃两种。熟食有煮、烤等方法,喜欢吃大块煮肉,煮肉时尤嗜多放入大量山花椒等调料。每逢除夕过节,喜吃手把肉,把带骨头的肉在锅中煮熟,盛在盆中放在炕桌上,家人团团围住,每人拿起一块用手扒或用刀割着吃,吃时还要蘸韭菜花末或白菜末、咸菜末,味道颇为鲜美。生食即生吃野兽的肝、胃,认为这样能补养身子。达斡尔人很重情谊,杀猪宰羊时都要邀请亲戚、朋友、近邻一起来吃肉,畅叙亲情。 达斡尔族的谷食。达斡尔人的谷食以稷子米、养麦、燕麦为主,后来义有了小米、包米。稷子米的吃法有两种,即熟稷子米和生稷子米。熟稷子米是把带皮的稷放在锅里煮熟,取出后放在“鄂尔古”(火炕)上烘干,然后碾成米,这就成了“敖苏木”(熟稷子米)。米的颜色为红黄,可做干饭,也可以做稀粥,也可以炒成炒米,拌酸牛奶吃。生稷子米达斡尔语称“两哲莫”,制法是把稷子放在火炕上烘干后碾成米,米的颜色黄白,可以做成拉力(黏饭)。吃法是把饭盛在碗中,在中间扒出鸡蛋大的一个小坑,放入黄油和糖,吃起来香甜可口。也可以把生稷子米磨成面,做面饼吃,或做油炸饼吃。 荞麦的做法很多,可以把荞麦去皮做饭叫“阿拉莫巴达”,也可以做粥。把荞麦炒熟磨成面,叫“哈鄂”,上山打猎时或采集野菜时,用哈鄂拌酸牛奶吃,酸牛奶要用桦皮桶盛装。荞麦面还可以做面条,达斡尔语叫“达勒巴达”,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达勒”是牛肩胛骨之意,在牛肩胛骨上钻成小孔,把荞麦面团放在上面挤压,从孔中挤落下了细软的面条,这就成了达勒巴达。后来,聪明的达斡尔人又制造了一种木制的达勒,即把一个木制圆筒镶在木架上,圆筒底部钻若干小孔,把一个和圆筒相配的活塞固定在手压木柄上,做荞麦面条时,把荞麦面团放入圆筒,用手轻轻一压,面条便落入锅中了。 达斡尔人还喜欢吃一种削面,做法是把荞麦面团做成一尺长的圆形面柱,然后用刀削成薄片,煮熟后用肉汤泡着吃或用酸牛奶拌着吃。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杯形饼汤,把荞麦面团挤压成圆杯形的薄片,放到肉汤或荣汤中煮熟,达斡尔人称这为“绰毛乌土莫”,吃起来别有民族风味。 燕麦也是达斡尔人的主食之一。做法是先把燕麦在锅中煮熟,然后放在炕上烘干,磨成米,用此做的饭叫“夸林波巴达”,即燕麦饭。燕麦米泡鲜奶或酸奶,也香甜可口,因携带方便、耐饿,所以是出外射猎的方便食品。

杏鑫注册网站_彝族的历法--十月太阳历

彝族的历法很独特。彝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璀璨夺日的民族文化,彝族历史上发明、使用过多种历法。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精湛的天文历法。他们把一年等分为五季十个月,每季度两个月,用土、铜、水、木、火五种要素分别配以公母来表示,如一月土公月、二月土母月、三月铜公月等。每个月三十六天,用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生肖来轮回记日。一年合计360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它精确地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365. 25天,一年的季节准确到一天不差。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古历法都无法与之相比。它不仅是彝族文化中最具科学性、最有人文价值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智慧结晶。 楚雄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就是以这个古历法为主要标志,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风情展演、民族艺术交流、群众娱乐休闲、商业经营交流为一体,集中展示彝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彝族文化大观园和动态博物馆。

杏鑫测试路线_布依族建筑的主要特点

布依族的建筑形式较完整地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风格,与傣家竹楼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用木头作为主结构,竹子仅做篱笆围墙或铺地板作晒台。 布依族的吊脚楼 居住在半山的村寨,房屋依山而建,形成半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使建在斜度较大的山坡地上的屋子能够保持较为宽敞的楼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石墙砖瓦为主的建筑形式日渐普遍,并改变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多改盖为穿栋式瓦房、片石墙瓦房或砖混平顶房。 布依族的片石墙瓦房 片石墙瓦房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布依族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布依族充分利用所居住地区丰富的石材资源打制20 – 30公分厚的石片,垒砌成一楼一底的片石墙瓦房,并由此形成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布依族“石头寨”。 布依族建造房屋的讲究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起房造屋要选吉日,竖房架的吉日要祭祀鲁班师傅,上粱时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请,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云南布依族居住地区多为喀斯特丘陵地貌,山川起伏,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布依水乡”或“水乡布依”的美称。云南有名的“罗平多依河一鲁布革”风景区即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布依族风情融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房屋依山建筑,层叠而上,不论干栏、竹木、土石或砖瓦式结构,都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杏鑫咨询304724_糯米及其制品在壮族的饮食生活中有何作用?

糯米及其制品在壮族的饮食生活中有扮演着重要角色。壮族是农业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果类,饲养猪、牛、羊畜类和鸡、鸭、鹅等禽类,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认识了各种町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风味美食甚多。 大米是壮族的主食,其中粳稻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主粮,多做成米饭、粥、米线。 糯米是重要的节日主粮、馈赠亲友的礼品及祭祀时的用品,集中体现了壮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糯米及糯米粑在整个婚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提亲、定亲、订婚、完婚,糯米粑都是必不可少的礼物,以希望新婚夫妻像粑粑一样两颗心粘在一起,永不分离。凡办喜事或给亲戚通风报信都以粑粑为礼物,在一定程度上粑粑是壮族维系姻亲关系的一种纽带。 此外壮族比较有名的风味美食粽子、五色糯米饭、糍粑、米糕、油团、汤圆等都是由糯米做成的。 粽子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多于春节和端午节期间包制,无粽不成节。 五色糯米饭又称花糯饭、乌米饭,是壮族传统的美食,用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等捣烂浸泡出液后分别拌上糯米,然后蒸熟而成,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醇,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壮族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简介

对于壮族人来说,每年三月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下面我们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壮族三月三等重要节日的情况。 三月三歌会 “三月歌会”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娱活动的场所,是壮人进行社交的盛会。“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是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又称“花街”、“歌街”、“歌会”,是壮族青年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现在云南壮族的“三月歌会”主要流行在文山的广南县(“花街节”)和富宁县(“隆洞节”)。 关于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壮族民间有个优美动人的传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吃立节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陇端节 “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是聚居在广南、富宁等地壮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到四月的农闲时间举行,历时3到5天。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在宽敞开阔的草坪、田坝上,人们尽情地欢聚跳舞,摆舞台、唱壮戏,同时,也进行集市贸易活动。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 六月节 “六月节”又叫过小年,亦有“六郎节”、“七郎节”的不同称谓。是文山壮族侬支系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杀鸡、染五色糯米饭,进行祭祀活动,极为热闹、欢快。届时,一般按族规规定,酒肉饭菜备办就绪之后,先由寨主在村头祭献壮族首领依智高,尔后各家各户可在门前摆上竹榻祭献、祈祷。这天晚上,还要举行扫除“杨鬼”的活动。以村为单位,杀鸡、猪、鸭、狗和用谷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锣打鼓,由“布摩”念咒语进行驱赶。 尝新节 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近亲友来一起过的。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为了感谢它的功劳,这一天让它先吃饱,以示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