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春节的娱乐活动也很丰富很有情趣。大年初一,人们聚集到鼓楼坪奏芦笙、唱耶耿(即侗族集体边舞边唱的一种侗语民歌):先由男队唱“耶铺”,即赞贺耶歌、赞鼓楼、赞“萨玛”(侗语,即大祖母,侗族的创世女神和保护神)、祝丰收。 接着,女队和男队合唱“耶堂”(即踩堂耶歌),包括再生人类神张良张妹耶歌,孝敬父母耶歌,爱情耶歌,争取男女平等耶歌,猜谜耶歌,知识盘问耶歌,散堂耶歌等。女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合唱一句,挪舞一步,重复合一句,再挪舞一步;男队也手攀手围成圆圈,边唱边晃舞边移步。领唱者领唱一句,歌队合唱重复末三字。女队唱三首,男队答三首,如此往复不断。 年初二起,女队守在本寨接待来访者,男队出访友好村寨,分别和外寨的歌队对歌。侗族也有在正月初至十五之间举行盛大的村寨间的集体互访活动,称“月也航年”、“也航年”或“也哼年”,与苗族的吹芦笙、打同年相似。龙胜侗族玩庖颈龙,于方桌倒立。
标签 : 杏鑫平台做什么的 › 28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桂中金秀瑶五个支系的服饰差异十分明显。茶山瑶、花蓝瑶喜欢白色;盘瑶、坳瑶、山子瑶认为白色适用于孝衣,给人哀丧、不祥之感,平日忌穿白色衣服。 女服方面,茶山瑶、山子瑶由原来的大领对襟衣改为大襟衣,其他支系则仍然穿大领对襟花衫。女裤,有短有长。茶山瑶穿长裤或短裤的都有,平林、六竹、岭祖等地短裤不过膝,岭祖、卜泉、低水等地外加一尺长的细褶短裙。 坳瑶、花蓝瑶男子用白色窄花腰带,其他支系男子均用长幅黑布束腰。盘瑶妇女用彩色丝线织成二寸余宽的长腰带围腰,花纹十分美丽。妇女的围裙带、脚笼带上刺绣或编织许多色彩鲜艳的几何图案或花草虫鸟图案,煞是精美。 桂西北田林县蓝靛瑶,男上衣用蓝黑色土布(用蓝靛自染的)制成,对开襟,左边红布镶边。女上衣长过膝,左右侧从腰部开叉至底,镶饰红布,穿农时将衣襟翻上腰带束住,露出红布饰。男子包一丈多长的黑色土布头巾,女子头巾绣有精致的黑色图案,两头六寸长的白细纱,再套上圆形银簇,30多片银片构成鱼鳞状,银片上还有精细的花纹。 盘瑶男服与当地壮族相似,头巾长约一丈,两头彩丝线绣图案。女服黑色遮胸布,镶饰红布、蓝布和花纹银牌,外上衣长过膝盖,对开衣襟,无扣,用二丈长的黑布腰带扎腰,头巾长约三丈,包成笠状。 桂北龙胜县红瑶女子一身披红戴锦,美丽如烂漫山花;其头巾长一丈二尺,象征一年十二月事事如意。腰带长一丈八尺,折为“二九”,有“天长地久”之意。桂西都安布努瑶族妇女是“穿了长裤又穿裙,半边裙子盖臀部”。桂北南丹县白裤瑶男子穿对襟圆领衫,长至膝盖的白裤,蓝布缩日,正面用丝线绣五道红杠杠,中长,两旁逐渐缩短,形如五个血红的指印。传说乃瑶王率众抗击外敌,负伤留下的血指印。女子上衣绣大印,传说乃外敌窃瑶王印,因此绣此印永远不忘历史教训。 桂东北猫儿山北麓的盘瑶女子爱戴彩绣锦缠、珠缝星镶的三角帽,显得美观大方。
塔吉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民族。中国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不是一个民族,二者在语言、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异。那么,你可知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中的塔吉克族是怎样的吗?随小编去塔吉克族文化看看吧! 塔吉克族先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并发展自己。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蝎盘陀国,竭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在3~4世纪,他们已经得到发展,灌溉农业,过半农半牧生活。蝎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来自于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小乘佛教为国教。 17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全国,对塔什库尔干,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 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 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出门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多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男女都穿红色长统尖头软底皮靴。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农区和牧区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结构上略有不同。农区以面食为主,牧区以肉食为主。喜欢将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如显尔克鲁齐(奶粥,将洗净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尔太里提(奶面片,用牛奶和面,然后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饼均离不开牛奶。
牛魂节是壮族、布依族、瑶族、侗族、汉族、土家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牛魂节也被称作牛王节、开央节等。至于牛魂节是什么时候,一般讲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便是牛魂节,但由于地方的差异,也有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举行庆典的。传说这一天是牛的生日,所以我国民间养牛的人家,都要用不同形式进行一番庆贺。 在这一天里,不管地里有多少农活,各家各户都要免除牛一切的劳役,给牛放假一天,清早小孩子将牛送到绿草如茵的牧场,好让牛愉快地度过它的节日,人们还会将牛栏清理干净,做到栏干草足,同时全村的村民要对全村的牛评头论足,同时各家各户也会先将牛喂饱后,人才去吃饭。 这一天,人们还将牛栏内的类便清除掉,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有的人家采割新鲜草料饲养耕牛;也有时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还有的泡制甜酒或杂梁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喂灌耕牛;更有细心人用蓖子梳去牛虱,用茶油擦涂伤口,做到精心护理,使耕牛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精力――总之,牛在这一天的待遇是非常高的。 这天桂北地区的侗族、瑶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都要上山采集乌柏等树叶,用其煮出的水做出一锅糯米饭,称为乌饭,人们会盛碗紫红色的乌饭,放上几块腊肉,端去给牛吃;有的人家也会采集新鲜的草料饲养耕牛;也有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牛;还有的人家用泡制的甜酒或杂粮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喂灌耕牛;更细心的人家,会用篦子梳去牛虱,精心护理,从而保证耕牛的强健体魄和持久精力。 牛魂节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因为据说打牛会惊扰牛魂影响农事。人们按照传统的习俗让勤劳的耕牛得到休息,企望丰收,安定牛魂,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也是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的美好希冀。
蒙古族人举行婚礼时,新郎身穿蒙古袍,背弓带箭,同伴郎、媒人等10余人骑骏马疾驰新娘家。此时,女方家蒙古包紧闭,周围由女方亲友围成人墙,水泄不通,拒绝迎亲队伍靠近。 此时,男方队伍中策马跑出一人恭恭敬敬地向女方家表白一番祝颂之词,然后说明天色不早了,希望接上新娘即刻上路。话音一落,女方家也走出一人用唱歌的方式考问男方。这当儿,男方必须用对歌来回答,就这样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直到女方意尽词穷,围帐的人群闪开,让男方走进帐篷。 新郎一进去,先向佛像跪拜,然后拜火、拜岳父岳母,向女方亲人献哈达、烟酒。女方家端出饼,设宴招待。吃完酒席,女方家青年男女又端出煮熟的羊脖子让新郎从中掰开,以此来刁难新郎官,如新郎掰不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都摆出来,直到新郎顺利解决为止。 至此,迎亲队伍离席,新娘及陪伴女郎翻身上马,接着绕蒙古包跑马三圈,然后与父母唱道别歌。迎亲路上,新郎和新娘都想抢先讨吉利,但新郎常被送亲的人故意刁难阻挡。聪明的新郎下马常假意摆上酒席向送亲人“赔罪”。 送亲人信以为真,便坐下来大吃大喝。新郎趁机策马扬鞭,风驰电掣般地跑回家,带上大队人马半路相迎。 到了男方家,新娘和新郎跨过两堆火,双双拿起羊肩胛骨拜天地。接着喇嘛颂传祝福,新人拜佛、拜父母、拜亲友,并开始入座吃席。每席一只全羊,外加几样炒菜和风味小吃。酒席一般要举行3-4天,期间送亲队伍要留宿数日。临走前,新郎家还要拿出鼻烟壶致谢送亲的人。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仪式在晚上举行。长辈、局外人一律回避,应邀的客人是一群 15至17岁的姑娘女友。她们围坐火塘,谈笑欢饮,并向以“假新娘”身份出现的换裙姑娘祝福吉祥如意。一些调皮的姐妹还要说些逗弄姑娘和大家开心的话儿。仪式开始,姐妹们先为姑娘梳头,把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她们还给少女戴上绣花头帕,并将她额前的刘海梳得溜滑光亮,使情窦初开的少女更显俊俏美丽,愈增迷人的风韵。她们还把姑娘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如意。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在“玩场”和对歌中相恋• 许多彝族地区的青年男女都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如今,姑娘、小伙子在平日的下田耕作、上山打柴、放牧牛羊、集市赶街以及民族节日中结交爱慕后,便相约在“玩场”中进一步幽会恋爱。 夜晚,小伙子按照预先的约会,弹着月琴或吹着短笛、木叶,来到心上人的门前树下,呼喊姑娘。姑娘出来后,他们一起来到林中草地。他们烧起篝火,而后便围成圆圈唱歌跳舞。这伙人唱累跳累了,坐下歇息交谈,另一伙人“啊嗨”一声,又接上去唱呀跳呀……就这样,他们在“玩场”的娱乐中进一步相互了解,增进恋情。 •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 媒人带着酒、糖等礼物上门说亲来了。依照俗规,只要姑娘的父亲喝了男家送来的提亲酒,便意味着答应了这门亲事。此后,逢年过节,男家还要给女方送些钱、布、肉、酒等礼物去。 定亲较为讲究,男方须带着事先议定的聘礼——从前,富家要以可观的银锭、牛马为聘金,贫者只以若干钱、酒、糖、布,再牵上两只羊作过礼。于是,双方举杯欢宴,共庆结下百年之好。此谓“吃定亲酒”。 •让新嫁娘挨饿• 结婚前10天,新娘便开始减少饭食和饮水了。结婚前三天,依照惯例,姑娘每天只吃一餐,每餐吃一枚鸡蛋,每次只可喝一口水。倘若新娘实在口干舌燥难以忍耐时,也只能啜一点水润润喉咙。 此俗称为“新娘子饿食饿水”。如此严格的节食限饮,目的在于让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之内少上厕所。特别是结婚当日,倘若新娘在迎娶路上或婚礼之时解大小便或放屁,则被视为伤风败俗,不但新娘要遭人咒骂一生,连娘家和婆家也会因而被人耻笑不止。
清晨,薄雾如纱 收获了一整个春节的叮嘱 沿着都柳江畔,一路向南 黎平,三江,龙胜,桂林…… 车窗透进远处的灯火,又一闪而过 许多年前,同是这一条路,一江水 在火车与铁轨的撞击声里 我与故乡作别,向远方出发 在长满杂草的记忆深处 我仍旧记得那时一路的风景 眼前,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 回归故地的感觉,我找寻得太久 多想在山重水覆间纵情高歌 醉倒在母亲长满青草的坟头 然后恣意地大哭一场 可是眼泪早已晾干 干涸成山野遍地的春花 薄暮苍茫,满载旅途的忧伤 一路颠簸到西江南岸 我的记忆已经沉默不语 远去的故乡成了一抹浅绿 留在画卷上我的身影 正逐渐褪色……
本文来自红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斗牛比赛黔东南 赞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逆流的鱼 管理员 0 0 生成分享图片 扫码分享到微信 通道都垒侗寨九月九民俗 « 上一篇 2019年1月29日 am11:25 侗族风俗百家宴 下一篇 » 2019年1月29日 am11:27 相关推荐 湖南怀化通道发现100多“再生人”轮回转世震惊全国 七十二寨侗族坐夜歌 侗族风俗节日一览表 侗族腌鱼:一千多年历史的佳肴,舌尖上美味
10月5日上午侗乡多耶节之际,独峒乡将举办第七届“金秋相聚岜团桥”旅游节活动。活动共分五个环节:拜神烧香仪式、讲款、芦笙踩堂、牛王争霸赛、百家宴,其中讲款和牛王争霸赛为岜团村特有,是最具看点的节目。牛王争霸赛 古代,侗族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午时许,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手舞书着牛王美称的“码牌”者在前开道,鸣锣鼓芦笙者随之;刀斧手举着金瓜斧头,寨老着古装持伞以护圣母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牛王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着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这种仪式俗称“踩堂”。踩堂完毕,斗牛便正式开始了。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威武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待约定的牛王都斗过,斗牛也就结束了。几天后姑娘们送还败者战旗,受到小伙子们盛情的款待,并陪着他们唱大歌,临别奏笙欢送,还赠赎旗彩礼。 相传,古时候人们种稻插秧,不会移栽。后来有两种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来,将秧田踩坏,主人没法,只有从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来插满,后来,这块田丰收了。人们从此学会了插秧。为纪念这一农活上的大事,人们牵来两牛相斗,从此相沿成习。众所周知的,西班牙有斗牛的风俗,但是斗牛并不是他西班牙所特有。在中国广西侗族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斗牛赛事,其精彩程度并不亚于西班牙的斗牛。 斗牛节”是侗族人的一项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寓意“收获丰收,寄托希望”。 岜团村风雨桥 牛王争霸赛评委席 观众已经人山人海 风雨桥上已经挤满了观众 雄赳赳气昂昂跨国岜团河,来到比赛场 试探性进攻,小样躲闪挺及时啊 我顶。。。。我挡。。。。。 再来一招:扭头摆尾。。。。我躲。。。。 我顶。。。。。。。我也顶。。。。。。 哎呦。。。被击中了。。。。 这么多人围观,我可不能输。。。 看我的一顶冲天。。。。 燃烧吧小宇宙。。。水花四溅 牛主人 也不甘示弱。。。为牛呐喊助威 看我的超级无敌大牛角、、、 我靠。。。。又中招了。。。 唉妈呀。。。。一个躲闪不及。。。 我来个鲤鱼打挺。。。。 我晃而就是不倒、、、> 打不过我就赶紧跑。。。。 主人:不许跑,给我回来。。。 小样让你跑,我追。。我追。。追追追。。。 哈哈,你追不上我。。。。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942.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