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耀注册登录网_哈尼族舞蹈有哪些特点

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通常在宗教祭祀性活动、传统的喜庆节日、婚娶佳期、农事、农闲、盖房和“串姑娘”等等场合下进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原因而形成有些舞蹈个性不同,风格有异。主要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 《扇子舞》是哈尼族舞蹈中最古老、发展较为完整和具有一定水平的代表性舞蹈,主要流行于元阳、红河、绿春、元江、新平等地。红河等地的哈尼族把“昂玛”和“神树”共同视为神灵崇拜,每年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祭祀时,由妇女挥扇环歌,踏足起舞,舞姿端庄典雅、凝重古朴,动作悠缓,气态祥和,具有浓厚的祭祀特征。 《鼓舞》也是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哈尼族舞蹈中最具有震撼力的舞蹈。这种舞蹈,舞姿健美,节奏明快,动作刚猛,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颇能反映哈尼族粗犷朴实的精神风貌。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布朗族简介 布朗族源流与分布

我国境内的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勐满和打洛,景洪市的小勐养、大勐笼,勐腊县的勐捧镇、芒果树乡,其他散居在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区。 布朗族有多种自称与他称,由于居住地不同,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居住在思茅的自称“本族”。另外,还有“腊佤”、“乌”、“乌人”、“阿瓦”等自称。布朗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汉晋时期,史书中关于布朗族先民濮人的记载有多种称谓。隋、唐、宋时期是濮人开始分化并逐步形成我国境内孟高棉系统的帛朗、佤、德昂等民族的时期,居住在怒江以东直至澜沧江流域广大地区的朴子蛮则发展为现代的布朗族。从元开始至明清两代,史书对布朗族称谓的记载已基本一致,都称为“蒲蛮”或“蒲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依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分布朗和阿佤两大方言。无文字,记载本民族历史、经典多借用傣文和汉文。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或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历史上,布朗族绝大多数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布朗族原始宗教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论,它支配并贯穿于布朗族的整个宗教生活。

杏鑫平台登录_纳西族的婚恋嫁娶习俗

纳西族的不同支系有不同的婚恋习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和恋爱自由,谈恋爱一般不受父母干涉。过去,男女青年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跳舞、弹口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从中原传入纳西族地区的汉族婚姻观—一封建包办婚姻形成尖锐冲突,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双方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殉情的方式有跳水、滚山崖、自焚、自缢、服毒等。纳西族青年男女认为,人世间不能成婚,只有死后到“玉龙第三国”永远相守,才能有美满幸福的生活。以至于“殉情”成为丽江纳西族婚姻中一种特殊的习俗,纳西族称为“游无”,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时有发生。 丽江纳西族一般20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定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男女20岁左右,择吉日举行婚礼。纳西族婚礼非常隆重,宴请宾客三四天。过去,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故结婚前一天,要在天井搭天篷,下铺松毛(松针),扎迎亲牌坊,现在只用红绸布置一新。第二天,新郎由媒人、亲友、鼓手及本村的男青年陪着,抬着聘礼到女方家娶亲。到达女方家门口,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歌,待男方答唱正确方开门迎人。或者接亲的队伍高奏喜乐,演奏3次后,女方的大门打开,迎亲者方得入门,随后被热情款待。至中午时分,新娘离家,临别时边反抗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当新娘被接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家的门则被关闭着。这时,送亲的队伍要在门口高唱纳西调子,请男方开门。大门打开,新娘新郎双双从红纸糊着的马鞍上跨过去,再进入大门。新娘进夫家大门时,由祭师“东巴”在新娘脑门上抹一点酥油或向新娘头上洒清水,表示去邪、吉祥。然后,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共拜天地、祖先、公婆,再拜家族中的长辈,最后是夫妻对拜。傍晚,宴请宾朋,向来宾敬酒。晚上,男女青年去闹洞房,或一起跳纳西舞,“东巴”祭师则不停地唱《结婚调》。第三天早上,举行认亲仪式,即让新娘一一拜见男方家的所有成员。第四天为回门,新郎新娘要带着礼物回女方家回拜女方的长辈。 摩梭人的“阿注”婚 永宁泸沽湖畔的一部分摩梭人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阿注”婚。“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礼物,开始过偶居生活。由于他们分别在两个家庭里生产、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临后才去女家访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亲姓氏,并归母亲家庭抚养,男子对子女们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由于这种婚姻家庭没有经济等方面的必然联系,所以男女双方的离异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绝来访或男子停止访宿,“阿注”婚便宣告结束。

杏鑫平台首页_傣族的泼水节等岁时节令简介

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也叫“泼水节”,历时3天,泼水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成了欢乐的海洋,有“水花放,傣家狂”之说。主要活动有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人们把“泼水节”这几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傣族泼水节为期三至四天。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梵宇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利、美好、健康。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欢天喜地,局面极为火热。因为傣族大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办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彼此泼水 祝愿,因而其他民族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 “关门节”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开门节”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此间,各寨的傣族人民都要到佛寺里向佛祖敬佳肴、鲜花和银钱。在这段时间里不能结婚和出远门活动,直到“开门节”后斋戒解除,才能娱乐、谈情说爱、举办婚礼、盖新房等。 花街节 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花街节的主要目的是除旧迎新,节日早上,太阳初升之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纷纷汇集到元江东岸的热水塘草坪,欢歌笑语庆贺节日。老人们世昔话今,青年们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戏,尽情欢乐。人们还纷纷就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除去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寻找伴侣。

杏鑫注册开户_景颇族民居建筑风格简介

景颇族是山居民族,村寨多建在海拔1 000 -2 000米之间气候温和、依山傍水、靠近森林的地方。 景颇族的民居类别主要有“恩咱恩达”楼房和“戛恩达”平房两大类。无论是建“恩咱恩达”楼房还是盖“戛恩达”平房,都要请“董萨”祭神,前后要举行四次祭祀活动。第一次祭祀,为了能顺利砍伐盖房屋所需的木料和竹子,祈求神灵保佑竹木不要生虫;第二次祭祀是请家堂神暂时迁出;第三次祭祀是请家堂神归家;第四次祭祀是祈求房屋神保佑主人和房屋平安。 盖新房时,除了这些不可缺少的祭祀外,还有选择地基的重要仪式。选择地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酿酒卜选法。人们用酒药拌米饭,用芭蕉叶包成两包,埋在选好地基的两端,3-5天后取出,如果饭包有甜酒香味扑来,则认为是好地基,在此建房吉利;如果饭包有酸味则认为是不吉利的地方,不能在此建房。 第二种方法是米选法。人们用一节竹筒,剖成两半,每一半放几粒米,然后埋在要选的地基上,第二天取出,如果米粒干燥、不动,则认为吉利;如果米粒湿润有移动就认为是凶地,不可选。 第三种是睡梦法。取回要做地基上的一点土,放枕头下,睡觉时如果没有做梦或梦见青草绿果便认为吉利;如果梦见谷子、包谷(玉米)便认为是凶兆,要另选地基。

白族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既显示了白族雅而不俗的饮食文化气氛,也衬托出白族勤俭持家、热情好客的文明礼貌风格。在白族饮食习俗中,下列几种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蒜、炖梅、辣椒、芫荽等调料,又香又鲜,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猪肝胙• 猪肝胙的制法大略如下:将新鲜猪肝、猪肚、猪大肠和排骨等洗净,入锅煮成半熟,捞起来晾凉后,把猪肝、猪肠、猪肚切块,将排骨剁成小节块。然后,再按10%的比例放入盐巴,12%的比例配辣椒粉,以及150—200克的花椒粉、50—100克的小茴香粉和烈性酒1斤,调匀拌和后,装入陶罐,压紧,封严,置于通风阴凉之处。经三四个月以后,可开罐食用了。 •海水煮海鱼•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油鱼”等肥美鱼儿时,一般都不用油煎。他们舀来洱海之水,待锅内水沸时,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鲜美麻辣,俗称“海水煮海鱼”。 •炖梅• 大理地区产梅,尤以洱海东岸,绵延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梅树林。梅有苦梅、盐梅两种。用苦梅制作的炖梅,是白族人民喜欢的调味品。炖梅是将苦梅放入沙罐,加上盐和花椒,盖严后,置于火塘正中,周围堆上稻壳,点燃后,用微火连着炖上一至两天。这时,黑色的炖梅味道酸香异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调料,或加上红糖做成炖梅汤。炖梅耐贮,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坏。 •雕梅•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肉上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乳扇•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男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人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闯,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做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天,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杏鑫注册开户_白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自己讨厌反感的事情。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就要清楚对方有哪些忌讳,不要去触碰到。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也是这样。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特殊的风俗与禁忌,那我们就来看看白族的禁忌有哪些吧? 待客禁忌 家里来客人,只能听客人说话,不能抢插,乱提问,男人在家里,女人不能主动发烟,泡茶和与客人攀谈。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八位,主人不能脚踏饭桌栏杆,不能大声说话,意为尊重客人。不许用勺子在甄子里挖地一样挖个洞,意为不与粮食吵架,平等待人。 节日禁忌 白族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因此年三十晚和正月初一的禁忌就特别多。欠人财钱,必须在年三十晚前还清,忌讳背上腊帐;穿脏的衣物,门窗户壁也要在年三十晚清洗干净;意在除旧布新。吃年饭后的洗碗水要装起来,到第二天中午才能泼出,以免将一年的福气泼掉。 大年初一早晨到中午,做饭也不动刀叉,忌用凶器,以保平安。年三十晚到大年初一中午,特别忌讳泼油、碎碗等,认为那样会在一年这中都不吉利,忌讳吵架,拌嘴,要保持和风细雨的亲密氛围。 婚丧禁忌 婚姻中有属相禁忌,如猪狗不配,忌讳鸡犬不宁;虎与龙蛇不配,禁忌龙虎争斗,鸡蛇不配,禁忌鸡啄蛇,夫妻失和等。结婚择日忌讳“四绝”,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都不能用,以免断子绝孙;还要忌讳“四离”,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能用,以免妻离子丧。做结婚客不能穿素白服装。 家中死了人,孝子孝孙守灵时不能坐板凳,禁止饮酒等一切带有娱乐性的活动;在十天内不许洗头,刮须洗澡,不准进别人家门。否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恭,或给别人带来晦气。一年内,家中不能办喜事,否则就是犯了不孝之大忌。 铁炉白族山区有一句俗语:“白事用红丧,夫妻守空房,上梁做红丧,做家不平安”。遇到红丧预兆死者家中还要死一个人。解决办法是用大龙竹做个小棺材,再用线缝上,然后用面捏成一个人放在棺材里,拿出鸡头上的血滴在麦面人身上。到出殡那天,将小棺材通过门槛下面抬出,至十字路口挖洞深埋。这些近乎于迷信的禁忌,意在让活人对死人尽够孝道,不能草率对待生命,让活人修炼忠孝为本的美德。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黎族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而古老,对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来说,都有其独特的风俗禁忌,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否则就是不敬,会引起不愉快。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网来一起了解关于黎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忌讳禁忌? 生活上的禁忌: 第一,凡年初一至初五日不能秽语伤人,不能扫地,不然,不但家里六畜不宁,生产不好,而且影响别人不吉利; 第二,凡有病人,当他求鬼时忌外人进屋,一切零食都得避免,不然的话病不会痊愈,病状反会转剧; 第三,儿童拜年,不给红封,当年即会不吉利;吃猪嘴和山猪的肝与内脏会招致蛇咬; 第四,睡觉忌头朝门外,这乃死人的象征; 第五,不能在3、5、9月份结婚,不然的话,会招致新妇生病,子孙后代难以繁衍; 第六,须择良辰吉日迁入新屋,不然,生产不振,人畜不宁; 饮酒上的禁忌: 不同方言的黎族饮酒的禁忌不同,黎族在按方言分为哈方言、美孚方言、杞方言、合亩制,到哈方言和美孚方言黎族的家中做客,他们对客人敬酒时要夹肉送到客人口中,并把客人灌醉,表示热情好客,不存在恶意。而杞方言相对就会温和一点,碗斟满酒,以双手举酒碗敬客人;合亩制地区的黎族在饮酒方面的禁忌更加特别,饮酒不只是停留在饭桌上,已经延伸到了风俗习惯方面,村中或家里有人故去时,成人禁忌吃米饭,以喝酒治丧。平时喝酒席间,要点故去人的名字,同时把碗里的酒倒在地下,表示吉利。 生育上的禁忌: 第一,孕妇忌见死人,不然,会招致胎死; 第二,孕妇分娩未满3日和没吃过蒲艾草,不能吃其他的食物,不然会患肚痛; 第三,小婴坠地不满四天,陌生人进屋,会使婴孩致病;第四,产妇未满12日,假若食肉类、油类和青菜类,必会脱大肠头; 第五,孕妇如吃落地酸梅,就会胎死或小产。 丧葬禁忌规定: 1.家中有人死了,死者家属不能穿正面衣服,应把衣服反过来穿; 2.不能洗头洗身; 3.不能敲锣打鼓; 4.不能放鞭炮; 5.不能唱歌和吹奏乐器; 6.不能下田劳动; 7.众人不能在死者家中吃猪肉粥、牛肉粥、鸡肉粥和米饭; 8.夫(妇)故,未经埋葬,妻(夫)忌进别人家门,否则会致别人不祥。 宗教上的禁忌: 第一,敬神之物,忌乱翻动,不然会头痛、手痛; 第二,凡有祖先牌位的家屋,不能把狗肉端进去,要不然,是有意污秽租公神位,将会招致疾病; 第三,挂有青树叶的析神捉鬼家门,外人不能闯进,要不然,会加重病人的疾病或至死亡; 第四,用粪溺污亵“土地公”,会招致头痛,腹痛; 第五,供祭鬼神的牛骨头,忌乱动,要不然,会令放骨头的人家不得安宁,得杀牛宰猪祭鬼才能消灾平安。

杏鑫测速登陆_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传统

蒙古为游牧文化,游牧经济需要大量的草地来支援人口,当一个家庭有成年男子,那么他就应该找自己的牧场,省的大家都在一块牧场上争草,所以年龄大的儿子会成年后分家,领着自己的牲畜去寻找自己的牧场,而最小的儿子也就顺利成章的不用去找了,继承老爹的就是了。这就是蒙古人的幼子守灶传统。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按照古代蒙古习俗,幼子享有优先继承遗产的权利,即俗称“幼子守灶”,这是蒙古氏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游牧民族不尽如此。然而在元朝此习俗已经消失,十四世纪以后的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爵位、遗产继承与汉地无二:长子继承爵位和多数财产。 “幼子守灶”原来比“嫡长子继承制”更为传统。那么,到底是哪一种制度比较正统呢?“幼子守灶”,其实应该称为“幼子继承制”。在原始社会的父系社会中,因为古老部族的人口,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当然,面对天灾人祸和疾病等原因,人口数量增长极慢。但是,毫无疑问,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之中。 一对夫妻,在生儿育女之后,随着儿女慢慢长大,只要儿女一到结婚以后,可以得到父母的一些资助,立即就会分家。随着成年的儿女都成年、分家离开,慢慢指挥留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将要继承父母的全部遗产。当然,这个儿子也因此担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也有可能是,父母相对而言更喜欢幼子的主要原因吧,可能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这已经成为人类的本能。 慢慢的这就演变成了,“幼子守灶”制度。当然,就现在来看,这还是相当先进和科学的。以成吉思汗为例,成吉思汗一共有八个儿子,但是实际上只有成吉思汗的嫡子,也就是孛儿帖皇后所生的四个儿子,才具有继承权,或者说,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最大支持,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汗国。实际上,只有成吉思汗的老大和老二两个儿子,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汗国。 事实证明,拖雷确实不适合做蒙古帝国大汗,在掌握蒙古帝国80%的蒙古铁骑的情况下,窝阔台只用了一杯毒酒,就让拖雷死于非命,直接掌握了,蒙古帝国的军政大权。 当然了,蒙古帝国的“幼子守灶”制度也不是绝对,即使是“嫡长子继承制”也不能完全确定继承人,实际上,只有真正实力强大才能保证继承权。 后来的蒙哥汗夺位,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实也是因为蒙古贵族对于“幼子守灶”制度的拥护。但是后来,忽必烈还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强势登上了汗位,并且,打破了“幼子守灶”制度,建立了元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