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丹寨的苗族蜡染,不仅因丹寨拥有全省最多的蜡染民间艺人而出名,更引人瞩目的是这里民间艺人绘制的蜡染的艺术魅力首屈一指,丹寨苗族蜡染已被海内外公认为“东方第一染”!丹寨苗族蜡染有着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的特点,从蜡染的纹样图案的分类上,主要可分为下列八大类: (1)蝴蝶纹:这纹样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妹榜妹留》的故事。传说苗族始祖姜央为“妹榜妹留”所生,苗语“妹榜妹留”意译为汉语就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语里,蝴蝶妈妈是世界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和雷电的产生都源于蝴蝶妈妈。因此,蝴蝶被认为是生殖和美的化身,最受尊崇,成为蜡染重要的纹样。在蝴蝶纹蜡染中可以看到飞舞的、爬动的、正面的、侧面的、仰面的、背面的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蝴蝶纹样。 (2)鱼鸟纹:和蝴蝶纹相近,也是歌颂生殖和美的纹样。苗族人民认为,鸟是男性,鱼是女性。鱼鸟同图组成比喻夫妻恩爱的图案。这种纹样的鱼和鸟一样也有翅膀,鸟也多为可入水畅游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男女平等共同负起传宗接种繁衍后代的原始,没有男尊女卑之分,内涵着生殖崇拜的很有特色的纹样。 (3)蜈蚣纹:和蝴蝶纹一样,也取材于苗族神话古歌。古歌传唱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远古雷、龙、虎、蛇、蜈蚣是亲兄弟。五兄弟各司其职。小弟弟蜈蚣开荒种地、起房造屋、子孙昌盛、安居乐业,受到人们的敬重,于是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的昆虫,被认定为美丽的蜡染纹主要图案之一。有专家认为这是苗族人民对先祖创业的崇敬之反映。 (4)龙纹:龙在苗族意识里,向来就是造福人类的吉祥物。苗族概念里对龙敬而不畏,丝毫不像汉族的龙那么神气十足张牙舞爪。苗族蜡染的龙没有固定的模式,干变万化,有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形等等,或飞、或曲、或伸,变化自如。有专家认为苗族的龙纹样包含着某种牛和鸟的图腾意识。 (5)马蹄纹:这纹样来源于一个苗族民间故事:相传苗族妇女榜闹的美色,为皇帝派来的差官二辣狼所垂涎,二辣狼调戏榜闹,遭榜闹坚强抵抗,迫奸不成恼羞成怒。于是,二辣狼把她绑到皇宫罚做蜡染。榜闹的蜡染深受皇帝喜爱,皇帝终于知悉二辣狼对榜闹的歹意,于是杀了二辣狼,放回榜闹。马蹄纹相传就是苗妇榜闹在皇宫绘制的蜡染纹样。 (6)旋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衣背、衣袖、被面上,是苗族象征团结和吉祥的传统纹样。苗族人民热爱大自然,他们看到激流中的旋涡,圆满急转,感到很美并有着一种兴旺吉利的感觉,于是公认为是一种吉祥的美的纹样。
标签 : 杏鑫咨询 › 29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所以对待婚丧嫁娶,仪式各不相同。在蒙古族就有一个可怕的殡葬习俗,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蒙古习俗有何特别之处。 蒙古部落自古以来就有野葬、土葬、水葬、火葬的习俗。四子部落迁徙到今杜尔伯特草原后,数百年来在殡葬仪式上曾有过野葬的习俗。最为适合野葬的地方是背依山坡、山丘,前后较平坦的突起桌形坡地。喇嘛先念超度安魂经,然后用羊角划l处圆形葬地,再用黑白相间的石子圈1个圆圈,挖1个浅坑,再将五谷及九宝(金、银、铜、铁、珍珠、玛瑙、珊瑚、琥珀、翡翠)装入小袋或小坛,埋入坑内。 择好的出殡时辰,用亡者的袍子裹住赤裸的尸体驮在马上,(本旗戈壁草原蒙古族牧民也有用骆驼驮尸野葬的习俗),到达野葬地后,亡者如系男子,让尸体右胯着地侧卧,右手枕于头下,左手放置于左胯部;亡者如系女性,则以相反方向安置尸体,至此野葬即告结束。 死者生前如患传染病而亡故,要在远离居住放牧的偏僻荒野挖坑埋葬,死尸要用袍子包严,喷洒白酒后埋葬。埋葬死者地方需禁牧l至数月。四子部落蒙古族野葬习俗沿用久远,到了近代由于人口增多、牧场利用面积增大,各种食腐性飞禽走兽减少,野葬这种落后的习俗多不采用。 依照四子部落旧俗,火葬原多用于贵族、活佛、喇嘛等官员。如本旗曹公文独黑石崖的一块山谷就是四子部落王爷家族的火葬场地,至今遗迹犹在。火葬仪式根据死者身份、地位而定,一般是在病者亡故后用白布裹尸,绕以五色线,将尸体放置在用木柴、羊砖垒好的火葬台上点火焚化,地位显赫者,要浇以黄油助燃,以示尊荣。 高僧、活佛的骨灰要置于修建的白塔中,俗家多送往五台山或放置洞穴中,也有将骨灰埋于亡者出生地的习俗。近现代火葬已在四子部落普遍沿用。 蒙古族有自己的习俗传统,面对死者,他们采用自己的处理方式。尽管蒙古族与我们的丧葬习俗有所不同,但是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才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的丰富、立体。
中国满族的渊源更是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满族人民经过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满族风俗文化,而这些在日常生活习惯中也充分展现了满族的与众不同。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介绍满族的风俗禁忌,以免去游玩的时候冒犯了满族的同胞。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人的院中通常有锁龙杆,但不许拴牲口。满族人还将西墙视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位置,是不准在此挂衣物或张贴年画的。满族人家中的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满族居民过去还忌讳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人在进餐和饮食习俗上也有很多礼仪。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在尊卑、等级关系上亦有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满族的一些长辈如大爷伯父辈等都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也不许在长辈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如果满族妇女怀孕便不能参加他人婚礼,更不允许侍奉祖先神。怀孕5个月时不能到马棚,不许牵马,不准听说某人难产,不能到产房去,说笑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产房不许设在西屋,产房中不能有玉器。临产期间,男人不准进产房。他们认为男人进产房很不吉利。 也许有许多人对乌鸦都没什么好印象,甚至有厌恶之感。但满族人例外,他们非但不哄打乌鸦,反而对其倍加珍爱。相传,满族始祖老罕王努尔哈赤在一次战斗中,眼看要被众多的敌兵包围,万般无奈,老罕王努尔哈赤只好让所有人都躺在地上装死,这时正好有一些乌鸦和喜鹊飞了过来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敌兵一看误认为这些人都死了,老罕王努尔哈赤死里逃生。 以后,满族人每到祭祀时不忘乌鸦喜鹊的恩情,总要拿一些猪肉、下水和米之类的食物来喂他们,如果谁要是哄打乌鸦和喜鹊,那就要遭到众人的谴责。 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彝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不同的传统节日也有其不同的社会功用。由于频繁的文化交流,彝族的传统节日已不再局限于民族传统的范围。 彝族开新街 云南峨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后的第一个赶街日。开新街这一天彝族人人都要穿上新衣服、吹奏起各种古老独特的民间乐器,耍着龙灯、虾灯、狮子灯、彩船灯,跳着热烈奔放的花鼓舞,从各彝族村寨朝指定街场上涌去。街场上,点三声地炮,地炮一响,便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讲话,祝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着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娱乐活动。晚上,彝族年轻人还要燃起篝火,继续歌舞娱乐。有的地方还有在松毛席上吃“开新街饭”的习惯。开新街期间,彝族人还要在货摊上购买春耕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生活用品。 彝族少女成人礼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由于“换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标志,作为父母对此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母亲,她是女儿的贴心人,也最了解女儿的生理状况,在临近换裙前就热心地为女儿准备好了头上戴的花边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颜色各异的珠子和领上的银牌等服饰品。 彝族姑娘节 姑娘节又称“姑娘街”,云南金平彝族姑娘们的节日,也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春节后的第一个赶场日。届时,除彝族姑娘外,瑶、苗、哈尼族的姑娘们也要来参加。 歌舞是彝族姑娘节的主要活动。姑娘们在街场上手拉手围圈歌舞,展示自己的青春,表现自己的美貌。买卖货物是姑娘节最有特色的活动。这天,歌舞过后姑娘们要把自己带来的山货、药材卖掉,然后购买花边、丝线、银质首饰。 彝族拜姑爷节 云南峨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日。多以彝族村寨为单位举行。届时,彝族人们把三五年内本寨嫁出去的姑娘连同姑爷一起接回本村。先给各家姑爷送大红拜帖,然后由寨子组织舞狮子、龙灯、花鼓队以及大头和尚,到各家去拜耍。 彝族赛装节 云南永仁县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相传古时有彝族两兄弟,都是勇敢勤劳的猎手。他俩带着乡亲们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当寨老准备为他俩完婚,问喜欢谁家女子时,他们回答要心灵手巧的姑娘。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在人逝世后都会要举行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葬礼,由于各个地方的习俗以及文化的不同,所以每个不同的地方的葬礼方式也是不一样。在这其中蒙古族的葬礼却有着很多种类,那么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蒙古族的丧葬文化吧。 丧葬 旧时蒙古民族的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的贫苦人民,其葬礼是比较简单的。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但是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 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等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石葬 马长寿着《北狄与匈奴》一书根据出土文物认定:“蒙古草原牧民早期埋葬死尸的方式就是墓葬。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约公元前七至二世纪之际,蒙古各地广泛地采用了石墓的形式。 所谓石墓,就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最后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并且书中还提及从出土文物看,“蒙古各地石墓里发掘出来的殉葬品,并未发现数值上有很大差异”,它说明当时社会内部还未发生显着的财产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葬法是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在公元前的丧葬方式。 在喀喇沁发现的古墓,也曾见过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石墓。清末乃至解放前,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 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父母死……尸则置树林之上。”这种“风葬”或称“树葬”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林中百姓”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土家族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群体,农耕文化在其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有关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形成的农耕民俗的传承,在土家族中有着及其悠久的历史,并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认真调查研究它,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从古至今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土家族从事农业,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巴子国的领域里就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土家族居住地属古代巴子国的“南极”之地。这里因有乌江,虽然山高谷深,但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很适合“植五谷”。 元明后,“土司”执政,土家族地区开始进入封建领主经济,涌现了一批豪强大姓,出现了较大的聚落村寨。他们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引进中原发达地区水利,因提灌工程设施,用于农业灌溉,溪河沿岸利用水力架简车,提水灌溉。 农业经济得到较快地发展,逐步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逐步采用耕田地自然条件种植包谷、高梁、小米、豆类等,蚕桑,苎麻和蜂蜜等生产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手工业方面,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制造各种铁、木、竹农具和生活用品。 妇女也学会了丝、棉、麻等纺织技术,生产土布。并出现了简单的冶炼工艺,尤其得益于乌江航运之便,运来了食盐、铁器布匹等以及百货,土家族地区木、竹、桐棬油、中药材,皮张、黄蜡、生漆也纷纷也出峡进入长江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沿江的集贸市场也随之形成而逐渐增多。
金秀瑶族每年过两次特殊的节日——修路日。瑶族山区村寨之间的往来以及赶圩贸易,走的大都是羊肠小道和简陋的便桥。这些山间小路常被草蔓遮障,或遭雨水冲塌,行人深感不便,需要定期维修。 因此,瑶族人便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三月和秋收前的农历七八月间举办“修路日”,开展义务修桥补路的公益活动,每次进行十天八天,村寨里的18岁至48岁的青壮年,不分男女,都主动地自带工具、自备伙食,到指定路段进行维修,清除杂草,修整路面,铺架桥梁。 金秀茶山瑶在功德节之前要办的重要事情是修“功德桥”。届时,众人捐款献料,家家派出劳动力上山砍大杉木,拉至河边。有的做木工,有的抬石头,群策群力,建造新桥。有的在桥头两岸铲草,平整山路。 当“功德桥”建成后,功德节的头一天,由德高望重的寨佬讲石牌条律,介绍前人做功德的生动事迹以及做功德的意义和目的,使这种美德代代相传。 金秀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瑶族自治县。费孝通曾经说:“世界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文化研究中心在金秀。”金秀大瑶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景观十分丰富。每年5月中旬,金秀大瑶山的主峰圣堂山上几万亩杜鹃花竞相开放。杜鹃花海与云海交相辉映,云雾缭绕中到处是鲜花簇拥,美不胜收。 可以这样说:金秀是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区,如何你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形成,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水族民俗,存在于水旅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中期氏族的出现。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形成。水族的民俗,最早就产生在水族先民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 水族的氏旅社会产生在什么时期?由于时代久远,加之缺乏文字记载,已无可稽考。不过,根据社会发展史,加上考古学、社会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断定水族经历过氏族社会这一阶段。 水族的远古民俗,就是在水族经历过的氏旅社会这块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桂西南出土的有肩石斧、有段石磅,就是包括水族祖先在内的“骆越”先民在氏族社会中经历过采集、渔猎经济民俗的佐证。 水族史诗《开天地,造人烟》中描述的“古父老,没啥遮掩,人挤人,岩坎避露。住岩洞,度日藏身,钻泥穴,当作住房”。 “没衣服,拴块兽皮,串木叶,也当衣裳。摘蕉叶,遮挡身上,扯把草,就当呸床。吃野菜,吃得最香”,以及“女没夫,也不去找,男无妻,也不悲伤.男和女,不借恋爱,哥和姐,不知称呼。男有蜜,不强私爱,女有夫,不会亲想。无宗族,随地成亲,有娃儿,打伙育养”,就是水族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社会民俗的写照,现在还在水族地区流传的神话、原始宗教以及巫术、占卜等,就是水族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信仰民俗的遗存。 然而水族民俗的真正形成,是在水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形成以后。水族形成的时候,对过去的风俗习惯及其传承文化进行了筛选,舍弃了那些不适用的,保留了那些适用的,这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
苗族民间艺术丰富多采,最常见的要数剪纸、编花带、挑花、刺绣、织锦、银饰等艺术。 剪纸又称“西给榜”,是指刺绣的底样,但从工序和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多为即兴作品,一般采用剪、扎、挑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构图反映苗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理。线条流畅、画面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编花带是用凳式的编带机或者圆口的竹篮做工具,用编发的手法进行编织,从而制出专用于刺绣的带子。 挑花是苗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挑花一般在布面上数纱挑刺,采用打散结构法,按布面逐一挑刺,用几何图形将诸多的生物形象表现出来。常以桃红色为基调,白色、绿色点缀其间,画图紧凑饱满。 刺绣也是苗族妇女的另一特长。有平绣、凸绣、辫绣、堆花、绉绣、缠绣等十多种,图案布局美观匀称,色调分明,给人明显的实物感,通过不同的色调,使图象立体呈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织绵也被称为“苗锦”,是苗族民间工艺的一大瑰宝。织锦要求很高,编织起来费时费力。一般织锦用来制作锦带,色调浓烈鲜艳,多作衣饰佩带用。 明清以前,不论苗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银饰。直到现在银饰仍是青年妇女的主要装饰品,但男子已普遍不再用。 银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黔东南为代表,不仅工艺水平很高,佩戴的数量也最多,最为显著的是镶有二尺多高的宽大银角;第二类是松桃、铜仁地区,妇女在头巾上插上许多银花,胸前围腰上绽着许多大块银花;第三类是贵阳以西地区,银饰数量较少仅在头上发髻插少许。这三个地区也有其共同特点,都戴有银质的耳环、项链和手镯。
东北城乡的满族传统民居,不论青砖瓦房还是土坯草房,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烟筒不是建在山墙上方的屋顶,也不是从房顶中间伸出来,而是像一座小塔一样立在房山墙之侧或南窗之前,民间叫做“落地烟筒”,满语谓之“呼兰”。 这种形式的烟筒来源于山林中满族人的房屋。由于其屋顶是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甚至墙壁也多是用树干加工后排列“砌”成,如若烟筒附在墙壁上或设在房顶上,很容易引发火灾,所以就把烟筒设在距房三四尺远的地面上,再通过一道矮墙内的烟道连通室内炕洞,达到排烟效果。随着建房材料的变化,逐渐改为用土坯和青砖砌筑,但高逾房檐、下粗上细的风格依然如旧。 土坯草房的烟筒就好像是一只大酒瓶,砖砌的烟筒多呈方形,逐级上敛,似一座小塔。沈阳故宫清宁宫西山墙之侧,至今仍保留着满族皇帝“带”进宫来的高大砖砌“呼兰”烟筒。 在民间,这种烟筒还有一些特殊的用处。比如有的地方冬天把鸡窝搭在常有热气通过的“烟筒桥子”上,让鸡也能住在“炕”上,冬季仍可产蛋。民间还认为烟筒根是死人魂灵寄身之所,年节时此处烧纸祭奠。家中老人病重咽气之初,儿女要在烟筒根下喊“朝西南光明大道走”,谓之“指路”。 因为呼兰式的烟筒是关东的一大独特景观,在一些文人墨客题咏东北风俗的诗篇中也常提到它。其中乾隆皇帝《盛京土风杂咏》“呼兰”诗中“疏风避雨安而稳,直外通中朴且坚”之句,应算是“金口玉言”的总结。 本文到此结束,更深入了解满族民居有关情况,请点击:满族民居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