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登录_藏族的服装特点有哪些

藏族的服装特点是藏民族的生活起居、外出旅行和生产劳动的方式和审美观点所决定的。藏装具有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等特点。西藏农村和游牧地区的服装,在用料及制作上各不相同。 1.西藏农村的藏装 农村的服装大体有藏袍、上衣、衬衫三种。藏袍的主要原料是氆氇,也有用毛哗叽等为原料者。男式藏袍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也有从红、蓝、紫、绿等色的布绸料中,任选一色做两条宽约四厘米、长二十厘米许的飘带,穿时系好,就不用纽扣了,藏袍不分男女都是大襟衣服。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彩绸。藏袍一般比人的身高长得多,穿时把腰部提起来,腰间的绸带(一般以红、蓝色为多)要系好,既是腰带,又是装饰物。 身穿藏袍,不论男女里面都穿上一件白、红或绿色衬衫,男子穿白色者多,外面再套藏袍。一般夏天或做活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藏袍的袖比人的胳膊长得多,平时把袖卷起来,跳舞时放下两袖,用袖而舞,充分显示出藏袍本身所具有的古朴典雅的特色。也可脱下两袖,把二袖束在腰间。但寒冬腊月必须穿好两袖。 女式藏袍多半以氆氇、毛料、呢子为料。女子除了穿长袖藏袍外,还穿无袖藏袍。夏秋两季是穿无袖藏袍的季节,上穿花色或红、蓝、雪青等色彩鲜艳的缎绸衬衣,再套无袖女式藏袍,显得十分美丽。冬天女式藏袍都有长袖,腰间都要柬各种色彩的绸缎腰带,也有布腰带。藏族妇女在腰部围一块彩色围裙,藏语称“帮典”。多半是彩色条纹氆氇织成的。也有彩条布的,但未婚少女不带围裙。 衬衫男女有区别,藏族妇女多穿印花布或印花绸缎衬衣,男子多穿白布或白绸缎衬衫。男式衬衫一般都是高领,女式皆为翻领,不分男女,衬衫的袖子都很长,以突出藏民族独特的姿色。另外,各地的服饰也有不同的式样,比较明显的如西藏东南工布一带农民穿的“古绣”,一种圆领无袖长坎肩,山南一带的男装夹袍,工布地区的男、女式圆帽等等。 2.牧民的藏装 牧区地势高,气候寒冷,风涉大。牧民的藏装都以皮袍为主,穿不加面料的板皮藏袍。牧区男式藏袍的襟、袖口、底边都镶有黑色平绒、灯心绒或毛呢为原料的边,边宽为十五厘米许。女式牧民袍在板皮外边镶上彩色条纹(帮典)料,襟、袖、领口同样镶嵌彩条氆氇,表现出牧区妇女的独特服饰。 牧民穿的藏袍由于袍肥大,袍袖宽敞,便具有臂膀伸缩自如,夜间可以解带宽农就睡,当被褥用,白天可以作衣穿,想脱一袖或两袖均可,将二袖束在腰间等不少优点,同时也显出牧民豪放的性格和豁达的风度。牧民的服装也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部,腰带一束,怀中及腰间自然形成一个大行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 藏族人不论农村牧场,都在藏袍的腰间佩带小刀、火镰、鼻烟壶、银元等饰物。 3.藏族的鞋帽 藏族男女常戴“长寿金丝缎帽”,此帽多流行于拉萨、日喀则一带。以皮毛或氆氇为原料。饰以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缎。男女式样有所区别,戴起来金光闪闪,阳光下显得更好看。“长寿金丝缎帽”是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的一种民族帽。另外还有狐皮帽,是整张狐皮所制;“博多”帽,原西藏地方政府俗官所戴黄色平顶碗形帽、红缨帽等等。帽子的外形不同,戴法上也有所不同。 藏鞋也有好几种,西藏流行的藏鞋主要有两种,即松巴鞋和嘎洛鞋。这两种鞋,一般从外观看都是长筒靴,鞋面是红绿相间的呢子,鞋腰以褐色氆氇为料,缝有各式花纹。 “松巴”藏靴,也有多种,比较出名的有松巴梯呢玛,是一种彩色丝绣花长统靴,做工很精致,鞋底较厚,用双层底缝制而成,以牛皮为料。鞋面绣有花朵,鞋帮饰以真丝线的八色绣花,鞋帮的料是黑氆氇,靴帮和靴面间,接有红绿呢,鞋帮上部靠小腿处竖开一条长十厘米左右的口子,是为便于穿用而拉开的,此鞋既美观又暖和舒适,很适合西藏地方穿。 另有冬季穿的“松巴布日”靴,此靴靴底为牛皮,靴帮是三层氆氇缝制的,此靴的靴尖向上弯曲,形如木船前方。“嘎洛”藏靴主要流行在西藏林芝、山南一带。

杏鑫测速登录地址_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的族源与地区分布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绝大部分聚居在云南省,其中70%的纳西族聚居在滇西北丽江市、玉龙县,其余散居于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德钦县等。四川省有纳西族八千多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盐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有少量纳西族分布。西藏自治区有纳西族一千多人,主要聚居在芒康县。 纳西族史称“摩沙”、“么些”、“末些”、“摩娑”、“磨些”、“么西”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纳西族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宁蒗泸沽湖地区的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日”、“汝”、“恒”等意为“人”或“族”。另外,香格里拉三坝有自称“阮可人”、维西有自称“玛里玛沙”的纳西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纳西族由秦汉时期旄牛夷和川西、滇西北土著民族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先秦时期,纳西族先民白狼夷就居住在滇、川、藏交界地区。公元3世纪,纳西族先民摩沙夷(旄牛夷的一亲属支系)在川西形成狼岑、桨木部落,势力较强大。公元7世纪以后,纳西族先民被称为磨些蛮,分布范围较广。隋末唐初,磨些蛮在今宾川县建立区域性地方政权越析诏,势力十分强大。到8世纪中期,大理地区的蒙舍诏灭越析诏,统一大理,称为南诏,大量磨些蛮被迫向北迁移。10世纪至13世纪中叶,磨些蛮属大理国善巨郡管辖。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征服大理国,纳西族地区归属元中央王朝版图,设为丽江路,令纳西族首领进行管辖。明代在纳西族地区设丽江府,由纳西族木氏世袭担任知府职。清代中叶改土归流后,仍为丽江府。1961年4月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今又改为古城区和玉龙县。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语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方言,纳西语的标准语是西部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产生了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

杏鑫测速登陆_回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居住于杂居地区的城市回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的影响,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回族的传统节日是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圣忌)节”。 开斋节 “开斋节”是回族穆斯林对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习惯称呼,故又称“尔德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举行。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每个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每年伊斯兰历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斋戒一月,望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一日,第二天为开斋节,即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节日这一天,穆斯林们清晨起来沐浴净身后,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按教规交纳“费特勒”(即宗教税),由清真寺统一收支使用。交完“费特勒”,男性聚集礼拜,并听阿訇讲解《古兰经》。 接着,男人们一齐到坟山,缅怀先祖亡人,请阿訇为已故亲人上坟,纪念亡人。上坟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尔德•艾祖哈”,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即“开斋节”后的70天。“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起源于先知伊卜拉欣献子的故事。伊卜拉欣年老无子,祈求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后得子取名为伊思玛仪。伊思玛仪长大后,易卜拉欣受到安拉启示,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思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于是,伊卜拉欣将爱子伊思玛仪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准备宰杀爱子以表达诚意。此时,安拉派天使送来一只绵羯羊代替伊思玛仪牺牲。从此古尔邦节宰牲便成了穆斯林的传统庆典。过这个节日是为了守圣行,表示对安拉的绝对忠诚。 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后,换上洁净衣服,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并举行宰牲仪式。按教规,有条件的穆斯林,一人要献宰一只羊,或7人合献宰一头牛(或驼)。宰牲的人家须举意以某人的名义宰牲,多为家中“归真”的长辈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宰牲的牛、羊肉除了自己食用外,大部分分送阿訇、亲友和贫孤之人。之后,穆斯林们在清真寺办筵席聚餐,欢庆节日。 圣纪节 “圣纪节”又称“圣忌节”。相传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圣人的生辰和忌日都在伊斯兰历三月十二日,所以统称“圣纪”,兼有纪念诞生与逝世的双重意义。回族穆斯林举行圣纪的日子并不统一,一般在三月十二日,也可以在三月内任何一天。“哈里发”(即在清真寺念经的学生)“穿衣”(毕业成为阿訇,取得主持清真寺的资格)一般在“圣纪节”举行。节日这一天,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然后到清真寺听阿訇讲经、赞圣、礼拜。会礼结束后,穆斯林在清真寺内聚餐。 除以上三大节日外,大理、保山、昆明等地的回族还过“亡人节”(纪念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被大规模杀害的回族);一些地区的回族妇女还过“法图麦节”(在穆罕默德之女法图麦的忌口举行的纪念活动)。 回族节日表现出明显的宗教性,在节日里不仅能加强交流与团结,更具有传授知识的作用。如在节日的会礼中听阿訇讲经,让听者加深了对宗教教义、教史、教律的了解,在节日中受到一定的教益。

杏鑫注册开户_云南纳西族建筑的特点与民居类型

云南纳西族民居建筑类型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拐房”、“四合头”、“前后院”、“两进院”、“一进两院”、“多进多套院”等。 “坊”是一栋三开间二层的房屋,“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坊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围墙即照壁围成的院落。 “四合五天井”由四坊房屋组成,正中为庭院,四坊相互交接处的角落各有一个小院,总计一个四合院内共有大小五个院子,故称作“四合五天井”。 “两拐头”是一种封闭的四合院,先盖两坊,此两坊成曲尺形布置,其他两面为照壁和围墙。 “四合头”与“四合五天井”相似,不同的是,首先,“四合头”相邻两坊房屋面等高,相交处形成斜沟;其次,这种房子楼面的厦子四坊相连,即成“跑马转角楼”;再次,这种房子为“冲天蛮楼”构架。 “前后院”是由“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合成前后两相连的院落,特点是用花厅联系两个庭院,前院作花园,后院作正室,两个院落位于同一条轴线上。 “两进院”是指左右平行排列的两个院落。 “一进两院”是指进大门后,有一过渡空间,然后分别有两个庭院的入口,各院的格局又有变化。 “多进套院”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拐房”、“四合头”的综合,有纵向排列的,有横向排列的,或同时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的。 丽江古城民居 大研镇即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部。其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穿斗式结构,土坯墙,瓦屋顶。布局形式最为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类型。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门窗上多雕有花鸟图案。外廊小照壁用大理石装饰,庭院用鹅卵石或五花石铺就,并种植花木,摆设盆景,是功能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此外,无数条小河从城中流过,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城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古城建筑共有三大特点:沿河建筑,“城依水存,水随城在”;依山建筑;临街建筑。 木氏土司衙署 丽江土司衙署建于明初,位于丽江古城内,占地百亩,靠山临河,具有王者风范,其建筑艺术集滇西北各民族建筑文化之精华。据史料记载,其建筑格局与北京紫禁城颇相似。可惜后来被毁,1996年重建,1999年2月落成,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永宁土司衙署 永宁土司衙署是摩梭土司阿氏的官邸,位于宁蒗县永宁乡达坡村,距离泸沽湖20多公里。现存建筑为四合院落,均为单檐悬山顶建筑,土木构架,青瓦覆顶,楼层有栏杆,正面有砖拱式门楼。

普米族的汗归教 “汗归”是宁蒗的普米语,指普米族的巫师,“汗”意为鹦鹉,“归”意思是善于辞令、能说会道(兰坪、维西一带则称之为“师毕”)。普米族的“汗归教”属于原始宗教,它是在原始巫教“毕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形成时间大约可以上溯到元代。元朝时,藏族喇嘛教已渗入普米族地区并有很大的发展,“毕扎”原始巫教受到喇嘛教的影响逐渐吸收喇嘛教的基本教义、经典、法事内容和法器,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的“汗归教”。 “汗归教”有自己的经典,内容主要是歌颂自然诸神、动物诸神,祭念祖先,诅咒恶神、灾害、病痛、敌人和祈求人丁兴旺、谷物丰收、牲畜成群、和睦吉祥等。“汗归教”的核心是宣扬转世回生,因果报应,因此人要行善积德,以求好报,否则永远不能转世为人。 “汗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为人消灾祛难、驱鬼治病、祭祀占卜、调解纠纷、主持婚丧仪式等。同时,作为本民族的知识分子,他们客观上还负担着向本民族年轻人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责任。 普米族的自然崇拜与多神崇拜 普米族的“汗归教”属于原始宗教,其经典中有众多的鬼神,所以普米族有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习俗。普米族人对于山、川、日、月自然现象和动物等等不理解,均视为有“灵”,所以每遇人畜生死、病痛,都认为是“精灵”主宰,凡遇节庆、婚嫁、生育、出行、上山下地、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杀牲畜祭献神灵,祈福消灾,保佑平安。其主要活动有“祭天神”、“祭山神”、“祭祖神”、“祭社神”、“祭神龙潭”、“祭天香塔”、“祭房头”、“祭宗巴拉”、“开财门”,等等。 普米族的喇嘛教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由于普米族聚集区与藏区相接,两族杂居,故大部分普米族也信仰喇嘛教。喇嘛教中的“红教”和“黄教”在普米族地区都有影响,“红教”多分布在宁蒗县城周围,“黄教”主要在永宁和泸沽湖一带。普米族“喇嘛”平时住在自己家里,其家中有专门供其念经的经堂。“大喇嘛”脱离生产,终身从事宗教职业。 “喇嘛”所从事的宗教活动,与“汗归”相似,凡有婚丧嫁娶、人生病时、办大事或遇到意外的灾难、伤害,都要请“喇嘛”念经解除。

杏鑫咨询304724_普米族服饰民俗的主要特点

服饰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标志,是民族文化中最直观最艳丽的花朵之一,普米族的妇女用七彩的颜色装点了自己,也装点了她的民族。 青年妇女上身穿短农,颜色有白、黑、红等,右开襟,下摆小,窄袖高领,盛装用灯芯绒布料缝制,衣角、领口镶金银花边,称为“金边衣服”,披披肩。下身穿百褶裙,裙摆很大,长及地,劳动时将裙边一端褶在腰间,裙子中间横绣一圈红线,据说是祖先迁徙的路线。腰带两端绣有图案,一般是蝴蝶、铜壶、剪刀等。留长发,盘在头顶,用包头罩住,缀饰很多。戴手镯、耳环。鞋有草鞋、皮鞋。 男青年着短上衣,右衽,银质纽扣,下穿宽大裤子,黑色或蓝色,外套长衫,束腰带戴圆形毡毛帽。戴手镯和戒指、耳环,佩刀和麂皮口袋。 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样式也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环,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不满十三周岁的儿童,过去一律穿开裆长衫,衣裤连为一体,腰间系一根带子,要到十三岁,举行成年礼后,才正式穿着衣裤。随着社会的发展,普米族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服饰一般不太流行,被各种新式时装取而代之。

阿昌族因居住地区的不同和相邻民族的交叉影响,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居住在梁河、潞西、云龙县(市)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居住在陇川县一带的阿昌族,则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兼信道教。在梁河、潞西、云龙县(市)的阿昌族宗教信仰中有汉文化影响的痕迹,而陇川县阿昌族的宗教活动中则反映出了受傣族影响的迹象。 阿昌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源于古老原始初民的图腾崇拜。 犬图腾 亦称犬崇拜,实际是一种原始的动物崇拜。在阿昌族谷种来源传说中,流传于陇川县阿昌族地区的《狗的故事》中说,洪水冲走了庄稼,是一只狗粘了几粒谷种,人类才获得了谷种。传说反映出了狗在阿昌族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表达了阿昌族人民对狗的特殊感情。 大石崇拜 即对石神的崇拜,是阿昌族的一种古老的原始信仰。在阿昌族的村寨中,在寨神面前,都要竖立一块石头,多为石柱、石板,高约三尺许,顶上横盖石条或石板。每年祭祀两次,一次在春耕,乞求丰收;一次在秋收,庆祝丰收。除此之外,适逢人畜疾病、瘟疫肆虐时也祭祀。现今陇川、梁河县地区的阿昌族还时兴拜大石头为“亲爹”(干爹)的习俗。 鬼魂神灵 地母神,是最大的善神。是阿昌族的始祖,传说大地是拔脸毛织成的,江河是她的血液变成的,人类是她和“天公”繁衍的。“地母”保护土壤肥力,保佑农作物生长,保持土地稳固,不发生山崩地裂。 火神 阿昌族火神崇拜主要集中在火塘神和灶神。阿昌族人家的火塘设在正堂,不能朝里吐唾沫、不能跨越、不能用脚凑燃烧的柴、不能随便搬移。否则,要以纸火香炷祭祀点燃,向火神说明原因,祈求谅解。火神,对阿昌族来说是善神。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新疆、辽宁及北京等地。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者的后裔。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 在日常生活中,回族人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 – 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和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高山族一名,是抗战胜利后祖国大陆同胞对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概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公布命名,现在国际上和海峡两岸都通用这个名称。 历史上高山族的名称,包括其先民“左镇人”、“长滨文化”主人,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台东卑南文化等的主人,以及文献记载中三国时代山夷(夷州人)、隋代流求人等;高山族形成后的直接祖先:明代东番夷、清代番族;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后妄加改称的“蕃族”、“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高山族、台湾先住民、原住民、土著族,以及各地区高山族的不同称呼,如平埔人的凯达加兰人、噶玛兰人、道卡斯人、巴则海人、巴布拉人、巴布萨人、邵人、和安雅人、西拉雅人、马卡道人,居住在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兰屿岛上的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曹人、赛夏人、雅美人等。 祖国的美丽宝岛台湾,从1970年夏天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左镇人”化石后,她的历史就追溯到了二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左镇人”化石主要是一片灰红色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长约八英寸半,宽约五英寸。“左镇人”与祖国大陆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有着堂兄弟关系。作为台湾远古人类的“左镇人”,只可视作高山族远古的先民,他们中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长滨文化”发现丁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遗址位于台东镇与花莲市中间,从1968年到1971年曾进行过五次发掘,共发现有陶器六千多件和骨角器一百多件,属于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长滨文化”的旧石器都是利用在水里磨滚过的砾石打制的,器型有一面或两面打击的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制法与大陆周口店等同时代遗址所发现旧石器的制法极为相似。“长滨文化”主人是继“左镇人”之后的高山族先民,他们间的关系还有待今后研究。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台湾主要的新石器文化有: (一)大坌坑文化:从一万余年前到公元前二千五百万年,遗址以台北县八里乡的大坌(音盆)坑下层、台北市圆山贝丘下层、台南归仁乡八甲村等为代表,这类遗址集中在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西北海岸、中部海岸和西南海岸,在东海岸也有零星分布。 (二)圆山文化: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历史时代,以大坌坑遗址上层、圆山贝丘上层为代表。这类遗址分布在以台北盆地为中心并伸延到北部沿海地区,如工地公山及芝山岩、大直、尖山等数十处。 (三)凤鼻头文化:约自公元前二干五百年到历史时代,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为代表。这类遗址遍布于中、南部地区,又可分为三期(或三个类型):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印纹红陶文化;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到公元初的素面和刻划黑陶文化;从公元初到历史时代的印纹和刻划纹黑陶文化。凤鼻头文化出土遗物较丰富,和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出土文物比较,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且与高山族后来的民族文化特点比较,有更多相符合的地方,可以认为应是高山族先民所创造的古代文化。

杏鑫4注册登录网_彝族火把节节日习俗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在民间传说中,六月二十四日是率领彝族与残暴天神恩体古孜战斗的英雄黑体拉巴与妻子妮璋阿芝双双遇难的日子。因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黑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日,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其中“都格”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养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太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故被称为“东方狂欢节”。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