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哈萨克族纳吾鲁孜节的传统过法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皈依伊斯兰教之前就有的民族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按照传统习惯,节前,各家各户都洒扫庭院,油炸各种面制品,制作点心及其他食物。节日一到,人们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地拜年问好。宾主见面后一般都互祝牲畜平安,然后再问候全家安好。年轻人遇见长辈则要恭敬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节日愉快。 哈萨克族把七看做神圣的,象征丰收和吉祥的数字。因而节日这天,人们要吃一种由小麦、小米、大米、大麦、羊肉、牛奶、奶疙瘩等七种食品和调料做成的粥,称为“纳吾鲁孜饭”。哈萨克族人喜食马肉,各家还要准备马肉灌肠等特色食物供节日食用。 这一天人们结伴出行,从一个阿吾勒(村落)到另一个阿吾勒拜年,品尝各家的“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节日气氛十分欢快、热烈。亲人相见更是亲密无间,大家相互祝贺,拥抱,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吉祥,牲畜兴旺,万事如意。 过纳吾鲁孜节时,每家还有把冬天宰杀的羊头奉献给老人的习俗。老人接受羊头时,则口念祝词:愿你的牲畜满圈,奶食丰盈。除此之外,哈萨克人还举行阿肯弹唱、民歌对唱、猜谜语、绕口令等文娱活动,开展叼羊、摔跤、赛马等竞技活动。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比较独特。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其族源,多数学者认为源于契丹。据考证,达斡尔族发祥于今吉林省的洮儿河一带,此地辽时受辖于泰州。 达斡尔族居住在黑龙江省的人口数是4万多人。达斡尔人从事渔猎、农耕,同时也从事畜牧业生产。 在黑龙江北岸时期,达斡尔人就利用河谷盆地的天然良好牧场,牧养成群的牲畜,他们牧放的牲畜有马、牛、驴、猪、羊、鸡、家兔等,南迁到嫩江流域以后,更重视牧业生产,家家户户少则十几头,多则上百头。畜牧业是达斡尔人的重要经济来源,打猎、运输、传递信息都要用马,在农耕中拉犁,拉石磙子,都需要马,所以他们把马称为“地上龙”。达斡尔人很会驯马,打猎时,好的猎马能在40度斜坡奔走如飞。达斡尔人已懂得用马粪来肥田。他们非常重视老马识途的本领。 据说,清代时,朝廷派500名达斡尔兵丁,带着家眷由黑龙江省到新疆塔城去守边,当快到新疆时,有几匹马死活不肯往前走,达斡尔人是非常爱护马的,觉得奇怪,便把这几匹马放了,没想到,这几匹马是思念故土,它们竟神奇地回到故乡。 达斡尔人养牛,用牛耕田,吃乳制品,出售余牛,用牛粪肥田。在祭祀中用牛做祭品,在婚嫁中,用牛做聘物。有无牲畜,被认为是能否种地的标尺;牧畜多少,是衡量穷富的标尺,在达斡尔人中,这已约定成俗。 在牲畜管理方面,达斡尔人更是精细,所实行的是远耕近牧,以村屯为单位,集体雇用放牧人,春夏秋三季由放牧人统一管理,每日早出晚归,秋后均摊佣金,给粮或给牲畜。到冬天,各家圈养牲畜,不散放,喂以精饲料、谷草、麦秸,使牲畜免受风雪灾害,平安越冬,使畜牧业得到发展。 达斡尔族有养鹰的习俗,每年冬季捕鹰。其方法是在鹰出没的地方,立带叉的高竿,在竿头张网,鹰在雪地觅食疲乏,立竿头休息,脚被网裹住,落入网中,这时守候一旁的人便用棉被包住鹰,抱回家后,把鹰放置在滚木上,或悠或转,令其昼夜不得休息,这便是所谓“熬鹰”。待鹰傲气耗尽,疲惫不堪时再喂鹰。给鹰脚部系环,尾部系铃,把鹰驾在裹着兽皮的胳膊上,走亲串友,让鹰多熟悉人,使其不怕人,增加和人的感情。这时用鸡或兔来训练鹰的抓捕能力训练成后便可以驾鹰出猎了。 经过能手的训练,出色猎鹰的羽毛会变成深绿色,而不是黑色、黄褐色、紫色或白色,双肩变得比原来整齐而且宽,颈部比原来略细,嘴更尖锐而成钩状,精气高傲,捕力大,飞速快,每次出猎都能为主人捕到很多山鸡和野兔。 但猎鹰也有飞失的时候,尽管主人大声地叫,然而猎鹰还是不见了,这时主人会边找心爱的猎鹰边伤心地唱起《寻鹰歌》:

满族为什么要举行避灯祭?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纪念佛托妈妈,瓜尔佳氏称为“达玛法”,义称“大佛门”。佛托妈妈原是明朝李总兵的爱妾,因她救了努尔哈赤,触怒了李总兵,李总兵把她打死后扒得赤身露体,努尔哈赤曾向她发誓,认为她是再生父母,得帝后先敬夫人,后敬父母。因她是赤身露体的.所以祭时要避灯。另一种传说是早年举行祭祀时,青年男女就在此时寻爱,所以要避灯。其实这一习俗的形成是对女神的崇拜。 满族人吃祭肉称为“吃肉大典”。《呼兰府志》说:“朝祭讫,食福胙,亲友毕至,方盘代几,实肉其中,盆下藉以油纸,不设几案。”瓜尔佳氏的食肉大典也正是这样,能吃者为喜,准来吃都欢迎,这是原始的均分猎物古俗的遗留。 满族人认为宇宙分为上中下三层,通常称为“三界”:上界曰天,居住着天神、各种自然神以及动植物神,祖先神也都居住在这里。中界日地,人及万物居住在这里。下界日地狱,地神及魔鬼居住在那里。索木杆便是神杆,是神树的象征,神杆能通上界,所以祭杆也就是祭天,祈求祖先神及诸神保佑平安丰年。祭时要把饭和肉装入索木杆头的草囊。这是为『-祭祀乌鸦,对乌鸦的崇拜。满族是把乌鸦视为神鸟,民间更有乌鸦救主的传说,祭天的同时也是为了祭乌鸦。祭祀时所用的三块神石、帐篷,是对渔猎生活的留恋,祭祀中在院中吃的称为“小肉饭”,在屋里吃的称“大肉饭”,这都是对野炊的回忆。 祭祀中的换锁祭实际是对生殖的崇拜,祭祀时所用的鱼,足象征多子多孙;所用的柳枝,柳叶形如女阴,满族视为始祖神。换锁这一信仰习俗,是祈求后继有人、人丁兴旺。瓜尔佳氏的家祭,在传承中形成了规则,祭祀的时间、场所、程序、神器、供品、礼仪、祭文,族众都必须遵循,其规则是单独成册的。 修族谱修谱是族中大事,历来为族众所重视。满族的家庭观念形成以后,家长便有绝对权威了,俗谓“家事统于一尊”。由于子孙的繁衍,为了记述家史,理清支庶地位、族人辈分、分支迁徙等诸多家事,记录于文书内代代相传,这样就形成了修族谱的习俗。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其余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清代时,居住在富裕县五家子一带的柯尔克孜族人被禁止与其他民族通婚,只能在本族内部的六姓之间婚配,但本族内部的同姓之间也不得通婚,只能与其他五姓之间婚配。其婚俗是氏旅外婚的一夫一妻制,反对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且均不得纳妾。 其婚姻类型有:姑表婚,即姑表兄弟与姑表姊妹的婚配;姨表婚,即姨表兄弟与姨表姊妹间的婚配;兄死后弟娶嫂或弟死后兄纳弟妇的转房婚;招养老女婿的入赘婚及招扛活女婿的婚俗等。招扛活女婿婚男方不花彩礼,白给女家扛活五至七年,只管吃穿没有工钱,到期后便和岳父母家分居另过。由于父母包办盛行,又出现了指腹婚。 柯尔克孜人的婚姻过程如下: 定亲。一般是由男方父母托女方的亲友为媒到女家说亲,女方父母听媒人介绍后,不马上答复,几天后媒人再来恳切求婚,女方父母或祖父认为合适,即答应。媒人要把带来的酒肉等物赠给女方老人,并磕头感谢和祝贺,收下礼物后就明确表示同意了。媒人磕头后,按规矩要留媒人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要商定彩礼,彩礼数量一般不大,往往是给母亲一头奶牛,给父亲一匹马。商定好彩礼,就算正式定亲了。 结婚。男女双方到了结婚的年龄,要由媒人说合选择结婚的吉日,确定婚期。到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家里都杀牛宰羊,准备宴席。按婚俗女方要送亲,男方要迎亲,邀请客人,一般要欢庆两三天。结婚的当天,新郎由四五名兄弟姐妹伴随,皆骑马,由一个年岁小的弟弟为新郎牵马,到新娘家去迎娶,女方要到很远的地方迎接。到了岳父家里,新娘的哥哥或嫂嫂带领新郎给女方亲友介绍并磕头。到第二天,女方家要用车送亲,送亲的人是新娘的兄、嫂、姐妹和叔婶,人数必须是双数,表示成双成对。新娘到新郎家后,先拜天地,再到西炕及西屋北炕拜佛祭祖,然后给祖父母、父母等人磕头,送亲人走后,再给其他亲友磕头。送亲人来时要住东屋,回去时要带回新郎家送给新娘母亲的一头奶牛,也有随车捎去酒肉等物作为答谢的。 离婚和再嫁。柯尔克孜人很少有离婚的,离婚者受到社会的歧视。寡妇再嫁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同情。但孝期内不允许改嫁,如此时生活困难而又无人照顾,要由娘家接回,待孝期过后方可改嫁。寡妇生有儿女的,一般不许改嫁他姓,要改嫁给亡夫的兄弟,如改嫁他姓,只能带走女孩,不能带走男孩。寡妇改嫁后,三年不许再回亡夫家,不能带走亡夫的遗产,只能带走自己随身所用的东西。如果寡妇甘心守寡,不想再嫁,亡夫的兄弟有义务抚养。

杏鑫测试路线_维吾尔族婚礼流程介绍

维吾尔族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结婚的前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与自己的亲朋好友欢乐歌舞,进行祝贺。 结婚这天早晨要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在女家举行,仪式结束后,男方回家准备迎亲。下午新郎要穿上结婚的礼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新娘也修饰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路途近的可步行,路途远的可乘车或骑马。一路上新郎和小伙子们高唱欢乐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兴高采烈地来到新娘家,当新娘的女友们得知迎亲的队伍来到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的人进门。新郎和迎亲的人进屋后,新娘早已蒙着面纱等侯在那里,这时新娘的女友要招待迎亲来的宾客,并要给每位宾客赠手帕等礼物。 当新娘离家出门时,要和家人分别,并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这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歇。歌词大意是请多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唱完歌之后,同新郎来迎亲的小伙子便打起手鼓,弹起独塔尔和小提琴等乐器,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随在后面。 接着传统习俗,沿途的乡亲可以在半路上“拦驾”。这时新郎要向大家施礼,给孩子们散发喜糖。大人们就地翩翩起舞,表示庆贺。 迎亲的队伍来到男方家之后,亲友宾客要来看新娘。在揭新娘面纱时,要唱揭面纱的歌。喜歌没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要即兴编唱,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一般选择唱喜歌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歌词的大意是赞美新娘的美丽,贤惠和祝福新生活。歌词幽默诙谐引入入胜,逗人发笑。 唱完喜歌之后,便请客人入席吃喜宴。在吃喜宴之前,先是请客人喝茶、吃喜糖、吃干果和点心,之后是馕、抓羊肉和抓饭。 维吾尔族的婚礼举行方式,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城市和农村也不一样,有的地方还保留新娘进屋要跳火盆,或由舅舅抱着新娘上车等习俗,但城市里的这些婚俗已简化,增添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达斡尔人禁忌直呼老虎的本名“塔斯格”或“巴日”,要称“诺音古热斯”,意为官兽或百兽之王。猎人对老虎敬而远之,如果在密林中为了自卫而打死了老虎,猎人要放声大哭,以示对老虎的哀悼。 在森林里,如发现虎的足印不能顶着走,一定要绕道而行,否则,认为是对虎的不敬,是要与虎较量,这样虎会来找。严禁直呼熊的本名“博布格”,称公熊为“额特日肯”,意为老爷子,称母熊为“阿提日堪”,意为老太太。在野外遇到了狼,也不能直呼其名“古思克”,而要称为“和里和”。 总之,对能伤害人的野兽都不能直呼其名,认为直呼其名野兽身上会发痒,意识到有人叨咕它,野兽就会来害人。其实这是图腾崇拜的遗存。 每年除夕以后,大年初一到初五,女人禁忌动针线,认为否则会遭至终年劳累。过年期间不准哭闹,不准大声呵斥,认为否则会不吉利。用来祭祀的“温古”猪、牛等不能卖掉。女人不准跨锅台,认为女人身上脏,否则会冲犯灶王爷。禁忌小孩在牛马棚或灰堆上大小便,否则认为屁股上会生疮疥。 在院子中,大人、小孩都不准打鞭子,否则认为会把牲畜的灵魂赶走。如果卖马,要留下一撮鬃毛,认为这样就留下了福气,家中的牲畜就会兴旺。如果狗进入屋中,严禁从人身上跨过,如果狗跳到房顶吠,就认为这一家将有灾难临头。 男人不准进入产房,认为会“踩孩子”。如果误入了产房,这个男人走后,孩子鼻子不通气,就认为是被这个男人“踩”了,那就必须找到这个男人,要把他的脚趾甲剪下九块,拿回产房后,放在艾蒿中燃烧,把孩子在烟上悠九下,边悠边念:“唾唾!邪气快跑掉;唾唾!邪气快跑掉!”认为这样便能驱邪求样。

杏鑫注册网站_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哪些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祭老人房、“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 祭老人房 布依族村寨的老人房是建在寨里最高处的寨神房。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兔日全寨要祭祀老人房,祈求全寨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杞时,由最先在本寨定居的两户人家的长者,或者推举寨中德高望重年岁最大的男人扮做寨神。节日期间要打扫老人房和寨子,每家派一名代表参加,在老人房内进行祭祀。祭祀时,有许多的禁忌,如女子不准进老人房;妻子怀孕的男子也不得参加祭祀;不准大声讲话;禁止外人进寨等等。违反者罚其买猪、买鸡重新祭祀。 有的地方在农历二月二日祭龙,即祭祀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由村寨中辈分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用猪、鸡和各种熟菜果品进行献祭。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扫墓、祭祖及举行社交活动的节日。各地的具体活动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除祭社神、山神外,有的地方侧重扫墓;有的地方侧重祭祖;有的地方侧重唱歌、摔跤等娱乐活动。罗平多依河两岸布依族过“三月三”时,最热闹的地方是三江口,节期3到5天。节日前,村村寨寨忙着杀猪、杀鸡、编蛋、装彩鸡蛋,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制作红、黄、蓝、紫、黑的五色花饭,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幸福美满。节日这天,全村到每年约定的河畔或龙树下进行祭祀。三江口人山人海,对歌、赛竹筏、打水枪、吹叶子、泼圣水,各种活动热闹非凡,是青年男女结交恋人、对歌定情的好机会。“三月三”这个节日,含有迎接新的耕种季节来临和祈求丰收的意味。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也称“牧童节”或“开秧节”,是与农耕活动有关的节日。此时正是农忙栽插季节的开始,首先要让耕牛吃好,休息好,节日这天要祭“牛王”和慰劳耕牛,把彩色糯米饭、酒肉等抬到耕牛面前去祭祀,并用青草包糯米饭喂牛,让牛休息一天。此外,有的地方还举行祭祖或娱乐活动。 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有过“小年”之称。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农历六月初六过节,有的在六月十六日或六月二十六日过节。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打扫卫生,宴请亲朋。杀鸡宰猪后,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以示对田神的祭祀。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里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艺;村寨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要召开全寨大会,由寨中长老宣布村规民约。此外节日期间也少不了“丢花包”等各种娱乐活动。

西藏高原的羊毛,有毛质粗硬、弹性强的优点,很适合生产地毯。地毯在西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江孜是西藏出地毯最早最有名的地方。江孜地毯不仅具有编织精密、经久耐用、质地优良的优点,而且在图案和色彩的布局上富有藏族传统的特点,倍受中外客商的欢迎。 江孜地毯也称江孜卡垫。其实地毯与卡垫是有差别的,卡垫一般指铺在厚座上的毛织毯子,地毯顾名思义,是铺于地板上的毛线品。一般说,面积大于二平方米的称地毯,小于二平方米的称卡垫。 江孜地毯最早是从岗巴县嘎西地方传过来的,后来从江孜传遍西藏各地。 江孜地毯的原料,除了毛线外,还有棉纱。以棉纱为经线,毛线为纬线。染料不仅用国产的酸性染料,还用野生植物的汁、矿石、色土等,配成36种不同颜色,江孜地毯色彩鲜艳而牢固,不论冲洗搓打,都不褪色。 江孜地毯的图案,最初以古老的寺庙壁画为主,还有二龙戏珠、花草鸟兽、山水风景等,近年来,江孜地毯在花色品种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可编织出大型的布达拉官、珠穆朗玛峰、万里长城、南京长江大桥等宏伟雄壮的祖国江河风光图案,受到了客商的喜爱和好评。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布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布朗族的传统节日较多,这与布朗族的历史传统与风俗习惯有关,下面我们列举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布朗族的传统节日,供大家参考。 年节 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左右,家家都要杀年猪,全寨要宰牛,妇女们做糯米粑粑。“年节”的当天,晚辈都必须向家族长拜年,并准备两份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好,每份上面放一对蜡烛、两朵鲜花,其中一份糯米耙粑供奉给祖宗,另一份献给家族长。有的布朗族在“年节”时,要到佛寺前的菩提树下堆沙、种花,向佛爷献米花、糯米糕、芭蕉等食品,所以布朗族又把“年节”称为“堆沙节”、“插花节”。 山抗节 在清明节后,男女青年都要向老人赠送食品,以感谢老人的养育之恩,所献的食品除粑粑、芭蕉外,还要有精心采集和制作的春茶。节日期间家家都要做一些拿手好菜,集中在一起,大家共同吃团圆饭,有凉粉、豆腐及各种山珍、野味,规模盛大的团圆饭,有时各种菜肴达三十余种。 洗牛脚 洗牛脚:每年五月,施甸的布朗族还要过洗牛脚。届时老人和头人头戴斗笠,披蓑衣,手执杨柳、桃枝扎成的扫把,牵着羊,把支支红纸小幡插在各家门前,表示祝福。被祝福的户主,应把洁净的水泼在老人和头人的身上,表示洗去牛脚迹,最后把羊牵到寨子外宰杀煮熟共餐。 考瓦沙 考瓦沙:又称“关门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关门”时间,以便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在关门节期间,每户出一元半开、二筒米、一对蜡条、一条手帕交给村寨头人向佛寺奉献纳福,并杀猎请头人、佛爷、和尚宴饮。在这两天,村寨成员停止一切生产劳动,成年男女均到佛寺听佛爷念经祈福。关门节后,即禁止青年男子下寨串姑娘。 滥地节 滥地节:云南永德等地布朗族的传统农祀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滥地节隔365天过一次,时间一般在秋收割完稻谷时举行,滥地节有庆丰收的意思。 过节时,各家吃糯米饭、酒肉, 到佛寺供祭品,听佛爷诵经。 当天,青壮年多出外“撵山”(打猎)。 成丁节 成丁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布朗族的成丁活动。布朗族青年男女到十四岁以后,就要组成社交集团并举行成丁礼。在夜幕降临时,达到成丁年龄的男女青年相邀到年轻人聚会的火塘边,由姑娘们用名叫“考阿盖”的树枝,在铁锅片上烧取黑烟,依次帮男青年们一个个染牙齿,染后的男女方可视作成人,从此也才获得恋爱和结婚的权利。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独特风格的西藏民居建筑

藏族居住的房子,一般都是土、木、石结构,农牧区和城镇群众的住房造型皆为平顶长方形,农村多半在房外围以小墙以为小院,供放柴草和豢养牲口或家禽之用。下面将住房分几种作一简介。 1.平顶建筑 农区的住房一般都是平顶立体式的建筑,形式呈方形,墙壁多为土石结构,门窗狭窄,屋内一般有一至多根柱子,大约4平方米便有一柱,屋顶以细圆木为椽,橡上面平铺一层细树枝,然后抹打一层细石子和石灰或胶泥土。一般房屋的高度较低,平房平均2.5米高,数层的楼房每层也只有二米多高。普通的住房多为两层,作四方形,中有天并,以通阳光,上层住人,有卧室、厨房和客堂,清洁美观;下层饲养牲畜,放置柴草杂物;屋顶平面光滑,可用来晒粮食及其他物品。屋内摆设 简陋,一般在厨房中有一用土坯垒砌的炉灶,四周分别置碗筷等家具。卧室中,靠墙处摆有坐卧的垫子,另一侧靠墙处摆有一些木柜之类的家具,上放佛教的神像和供品。垫子旁摆有一长方形的矮桌,比垫子略高,上面放置各种用品,如茶碗、食具或文具等。藏族用的垫子,平时在上面盘腿而坐,夜晚可在上面睡觉。 2.堡垒式的碉房 此类楼房高三层至五层,过去贵族阶层及富豪商人之住所。整个房屋为土木石结构,石筑高墙,木制柱子,室内木柱密集,是藏式房子的特点之一,贵族家庭的柱子,约四平方米之面积便立一木柱,柱上架长梁,上用方木铺排以为椽子,楼层铺设木板,窗户宽大,每层楼房,凡在向阳处均设落地玻璃窗,阳光直射,屋内既明净,又暖和,一般都用来作卧室,即使寒冬也不用生炉子取暖。楼顶筑有阳台,可摆设盆景花、晒东西、漫步或观赏外景。此类碉房的大致布局是:楼房四周皆为高墙环绕,中间设庭院,围墙厚度约40-70厘米,石筑高墙坚实牢固,可作碉堡防御作战之用。正房的窗户多朝庭院内开放,为了避免寒风的袭击,在院外设小窗或窄门。正房的二、三楼为经堂、客厅、居室、厨房等,一楼一般作库房用。柱、梁、栋、门、窗、壁等的雕塑绘厕十分华美,每间住房都宽敞舒适,洁净明亮。 3.寺院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建筑形式,是藏式建筑的典型,其规模最庞大,布局宏伟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立。金瓦殿顶,灿烂金光,与日争辉。楼房重叠,俨如一座城池。殿堂楼宇,四面八方,五彩缤纷,金顶屋檐,精雕细刻,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真可谓庄严雄伟。 4.帐篷 在西藏的纯牧业地区,因逐水草而牧,无固定之住房。便以牛毛帐篷为住房,将牦牛绒纺成毛线织粗氆氇,缝制成为帐幕。在支撑帐篷时,中间顶一长木杆,由其支撑帐篷,然后拴在帐篷四角的毛绳拉开钉在四方地上,四周用草块叠成墙垣,墙垣一边设一小门。此类帐篷构造虽很简便,但牛绒捻纺质地坚实,具有冬天能挡风御雪、保暖防寒及夏天烈日当空或下雨季节,又能清爽防晒、防漏的作用。一般昼日将帐篷两边分开各撩一边,以为出入口,夜里放下用带系好。靠门的中央,支三石于三角,上架烧茶锅,此三石为灶,此乃藏族最简便之灶。此类帐篷,顶部留一长缝,沿缝缀有小钩,以便通风或启闭。此类帐篷之另一特点是结合逐水草而牧的习惯,牧民随时可以搬迁。 如今牧区陆续建立一些牧民定居点。以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儿童久居之所。此类住房多为土术结构,类似上述农区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