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7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黔西南州各民族的葬式主要采用土葬,丧葬程序大致有停丧、报丧、祭奠、下葬等。州内各民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只有少数人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 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习俗为主。居住在黔东北边陲的土家族的服饰保留着较多的民族特色。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裤的膝盖处,用手工绣上各种图案,鞋口和鞋面也要绣上花卉、昆虫图案。 土家族姑娘婚期临近,即开始“哭嫁”,这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时,要边哭边唱,内容有哭祖宗、哭爹娘、哭姐妹、哭哥嫂、哭百客、哭梳头、哭媒人等。 “赶年”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所谓赶年,即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土家族喜在除草劳动中唱打闹歌,即在薅包谷或薅稻秧时,以锣鼓为伴奏,或打闹歌手主唱,或打闹歌手与薅草的人对唱,场面欢快而热烈。 黔东北土家族中还广为流行摆手舞,这是一种男女老幼都可参加的集体舞,时间在正月初九到十一。摆手舞一般都是在摆手堂内举行,摆手堂内设有牌楼、神树、广场、彩柱、祭品等。 思南县土家族的民间剪纸,有着独特的艺术格调,其用途或供刺绣临拓用的“花样”,或供喜庆节日贴在门上墙上或覆盖在礼品上的“礼花”,或用来贴在灯笼上作为装饰的“灯花”。剪纸内容极为丰富,有“鲤鱼跳门”、“喜鹊闹梅”、“双凤朝阳”、“二龙抢宝”、“蝴蝶戏花”等。 土家族的傩堂戏(又称“傩坛戏”),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也是一种具有多种文化因素的古老艺术活动。铜仁地区的德江、思南、沿河、印江等县,几乎村村都有傩堂戏班子。傩堂戏演出,一般都要戴面具。

杏鑫测速代理_水族的服饰特点与相关民俗

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 水族崇尚黑色和藏青色。水族男子多穿对襟无领蓝布短衫,中青年男子多穿对襟便服,老年人多穿无领的布扣长衫,用青蓝头帕包头,大部分人裹绑腿。 水族妇女大多穿青黑色圆领右开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脚穿绣花青布鞋。遇佳节和喜事,胸前常佩带银饰。未婚女子喜用浅蓝色、绿色或灰色布做便服长衫,系半截小围腰,将长发梳成一束盘于头顶,有的从右侧插梳子加以固定并作装饰。已婚女子衣服的袖口、坎肩及裤脚,都镶一道蓝花边作装饰,胸佩绣花长围腰,头发挽成螺髻,用发套固定。现代年轻人的服饰常仿效相邻的其他民族。 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饰缀绣片,在梯形外轮郭内绣五彩缤纷的花草、蝴蝶等图案,有的钉银泡等装饰。穿时系银链,与围腰口衔接处的银饰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为内容的浮雕银花,既是挂勾又是装饰。水族女衣较长,围腰与衣长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护、美化服装作用。 水族无论男女,都常用头帕缠头,头帕是用自纺自织的市制作而成,长一丈二三尺,宽为一尺左右,男式的比女式的更长、更宽些。

贵州彝族大都居住在山区,故主食以包谷、洋芋为主,同时辅之以荞麦、大米及各种豆类、薯类等。 在彝族的饮食中,荞和燕麦是最早的主食之一。 荞食荞分甜荞和苦荞两种,其种植年代很早。荞的食用方法是将荞子磨成面,做成荞饭或蒸成荞粑食用,也可做成凉粉等。荞子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明代时,贵州彝族曾用其为原料做成荞酥,作为上贡朝廷的贡品。 燕麦是彝族早期种植的作物。燕麦面和荞粑是彝族自古相传祀奉祖灵的祭品。燕麦的食用大都是将其炒熟后磨制成面,制成炒面。燕麦面营养丰富,味道香美,是彝族群众走亲访友时相互馈赠的佳品。 包谷饭包谷传入彝区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因其是旱地高产作物,在彝区得到大量种植。其食用的方法,一种是将包谷磨成砂粒,掺大米煮成二合饭;一种是将包谷粒磨成糊状做成包谷粑食用;也有的彝族地区,用包谷煮酒、熬糖或制作粉线。 洋芋大部分彝族地区都用洋芋作为副食,威宁、赫章和六盘水部分彝区因地处高寒山区,洋芋既作主食也作副食。作主食时,以烧煮为常见,也有的同包谷饭同蒸后食用。做副食时,主要做菜用,或切片晒干制成洋芋片,威宁、赫章彝族地区的洋芋片是当地的特产。 副食品主要有各种蔬菜和豆类。黔西北一带的彝族,喜吃酸菜红豆汤。酸菜红豆汤开胃助消化,吃时加上木姜花作调料,风味独特。肉类以猪、牛、羊为主,特别喜欢吃砣砣肉和大块肉。大块肉,俗称“盖碗菜”,吃时将肉切成巴掌大小、三分厚的肉片,炒成回锅肉。常用此待客,体现彝族人豪爽的性格。 榨兜威宁、赫章一带的彝族,还喜欢吃榨兜。“榨兜”是彝语,意即冻肉,其做法是将猪脚、猪耳、猪尾煮熟后去掉浮油,冷冻而成。吃时分别切成条、块,加入适量的盐、辣椒、花椒、葱蒜等调料拌匀,其味清爽鲜美。 腊肉、血豆腐和火腿过年时,彝族群众都普遍熏制腊肉、血豆腐。赫章、威宁一带彝族有加工火腿的习惯。加工火腿常选用彝区优良猪种可乐猪,可乐猪体小肉厚,属瘦肉型高原猪。春秋季将预备作过年用的猪放于野外,夜间喂食,使之后腿肌肉发达,秋后才逐渐育肥。过年前夕杀猪,取其两只琵琶形后腿,趁热加盐和各种作料挤压,榨干水分后悬挂起来,最后用黄松叶烧熏,使之变色脱水,风干后即成火腿。威宁火腿味道鲜美,为其地方特产。

印江县土家族人民过赶年,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从元朝末年起,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其为“倭寇”。沿海人民对这帮倭寇恨入骨髓,纷纷组织武装保卫家乡。明朝初年以来,朝廷重视防御,委派将领,调集军队,经历了近两百年之久才剿灭了倭寇。 在朝廷招募抗倭新兵中,印江土司官借着执行朝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兵役制度,到处抓兵派款,鱼肉乡民,甚至独丁也抽。即使临过大年,要在当年的腊月底出征,也得准时出发,不准迟延。因此,印江土家族人民惟恐一家人不能团圆过年,便纷纷提前过年,并且称此为“过赶年”。 当时土家族人民过赶年的心情是极度紧张的。在过赶年的晚上,因不敢点灯,吃的肉切成砣砣,蔬菜扭成节节煮成一锅。熟后盛于大钵内放于半开半掩的大门后面用蓑衣或草席等物将吃食遮掩起来,从香火(神龛)上取下封好的纸钱焚烧祭祖,再将各种吃食盛一点集于碗内,用钱纸盖住碗口,端到屋外化了香纸,将碗中吃食撒于地上称为“泼粮浆”;或用稻谷、包谷、麦子、黄豆等粮食浸水发出的芽子撒在屋外称为“发马料”,其意都是出征打胜仗,要借助阴间兵马的力量,因此要给阴间兵马送粮油和马料,再则祈求阴间祖先保佑一路平安,得胜归来。 祭毕,关好门,全家在门旮旯围着一大钵吃食。食毕,被征的土家族青年背上蓑衣,戴好斗笠,插上刀叉,挂上弓弩,然后轻声哼上一曲悲壮的哨兵歌,与家人话别出征。 未被征的青年过了赶年也就心安理得地等待征调令。此时禁放鞭炮和发出任何声响。天还未亮,赶年就匆忙地过完了。 为了纪念祖先,印江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保持过赶年这一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

贵州的瑶族主要集中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从江县和榕江县,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等地。 贵州瑶族均有不同自称,按他称有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红瑶、盘瑶和油迈瑶几个支系,其中有些支系的他称与服饰特点有关。如荔波县瑶山乡的瑶族,因男子身穿白色齐膝短裤而被称为“白裤瑶”;荔波县瑶麓乡瑶族,因男子身穿青色齐膝短裤而被称为“青裤瑶”;荔波茂蓝乡瑶族,因男子身穿齐脚长衫而被称为“长衫瑶”。除居住在望谟的油迈瑶族服饰与当地布依族服饰相同而外,大部分地区的瑶族至今仍保留有本民族的服饰习俗特点。 瑶族的服饰类型多样,民族特点和地区性差别十分突出。如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瑶族(白裤瑶).男子下身穿及膝的白色紧口短裤,上身穿的是黑色对襟衣,短衣长袖,矮领无扣,胸部两旁绣有长约三厘米、宽约一厘米的长方形花纹。 妇女上装分冬装和夏装。冬装与男子上装相同,只是胸前不能绣花纹。下装四季皆穿褶裙,裙长齐膝。裙身镶四条横向蜡染花纹,裙脚镶板丝横边,上绣几何图案。腰系黑白两色长方形围腰。小腿裹绑腿栓以银箍。着盛装时佩银项圈,戴银手镯、银耳环。夏装有背牌,以两块方形厚布缝合上方两角各三厘米左右而成。中间留空,穿时,头从此入。两侧无扣无带。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古代所称的“贯首服”。在 瑶山邻近的瑶麓瑶族乡的瑶族(青裤瑶)男子用黑白二色头巾盘头,内白外黑,头巾两端绣有花纹并有巾须,上身穿右衽无领青色布上衣,前短后长,用布带扣结,腋下衣摆角做成硬弓,腰拴绣花带,下着及膝黑色短裤,穿脚笼,脚笼悬挂两端用红线和六谷米制成彩色绣球。妇女则蓄发绾髻,平时插以牛角制成的骨簪,身穿青布短上衣,外背牌小衣,背腋下垂挂六至十二条彩带,腰系裙四条,亦有穿裤者,但多喜用青布。脚穿脚笼如男,亦有绣球。 荔波茂蓝瑶族(长衫瑶)衣、裤、裙皆为青色。男子上装衣长至脚背,形似汉族长衫,下装为大脚口长裤,头上包长约一米青色头帕,位于前额头帕正中,有一方形图案,称为“皇帝印”。相传是远古时一位瑶王平息紫王的叛乱后,皇帝赐予瑶王逢山吃山、逢水吃水、耕种无租、免征徭役,并赐皇印一枚,绣于头帕之中。 长衫瑶女子上装为青色长袖短衣,外套背牌。背牌上绣有“田”字形和方形图案,下角饰彩色飘带。下装为裙,分内裙、蜡染百褶裙和罩裙。参加喜庆节日,内加数条短裙,使臀部隆起,小腿罩青色脚笼。头上盘髻插银簪,包青色头帕,头帕上绣方形纹样。戴银项圈、银手镯。

舞狮队也是贵州民间的一种临时性的民间组织。舞狮多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开始至十五日夜)进行,也有在重大喜庆活动中舞狮以示祝贺。道真县很多乡镇至今仍有舞狮活动传承。舞狮队一般由“孙猴”、“和尚”、舞狮人和乐师组成,成员十人左右。 舞狮队出行前,要将狮子头及孙猴、和尚面具供在神龛前的大桌上,燃烛焚香,烧钱化纸,祈求平安。然后在锣鼓声中,孙猴拿着绣球,舞狮者面对家中神龛叩拜、参香,舞着出行。白天,舞狮队挨家挨户参香。举牌灯(上写舞狮队成员名单)的人走在最前面,指引队伍参香。孙猴或和尚手挽绣球,甩来甩去地逗着狮子前进,狮子时而打滚,时而站立起来作抢绣球状。至主人家大门口时,孙猴一个筋斗翻进大门,将狮子逗进屋。孙猴牵着狮子的胡须,向主人家神龛三叩首,并向主人家表示祝福。主人家给些喜钱后,燃放鞭炮欢送狮子。一些人家会给舞狮队设置难题,如在院子里用木柴摆成“金玉满堂”四个大字,让舞狮队用四句诗来拆字(如拆为:“人王面前一对瓜,一颗明珠照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内吐泥巴”)。 舞狮队经常受请为一些人家开财门。舞狮队到了主人家紧闭的大门前,先“对财门”,即主人与舞狮队分别在里外对答。舞狮队的绝活是“玩高台”,即表演高台舞狮。主人家准备五张或七张、九张(最多不超过十二张)桌子。将桌子重叠成高台,扮演孙猴者先在地上完成一些滑稽动作后,爬上高台(分“逆上”、“顺上”两种,即身体倒立着上和背靠桌脚而上)。至顶端后,以一条高凳为道具,完成若干惊险动作,如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倒上梭罗、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老蛇钻孔、踩斗等。

杏鑫注册网站_锡伯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锡伯族有良好的传统习惯,即选地盖房前先种植树木,因此,凡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都是树木成林,使人心旷神怡。民间有句谚语说:“来人前找坎口,盖房前先栽树。”在民间,评价一个农夫的勤懒,往往以种树的多少作为标准。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住,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坐卧,因为西屋的墙立佛龛供佛。父母在世,儿子们不能白行分家,父母有义务亲手给每个儿子操办盖房,等儿子成家后分一些生产与生活资料,让其另立门户。 锡伯族的米肠子用料有羊肥肠,大米750克,羊肝或羊心1个,羊肚油150克,洋葱200克,精盐、孜然粉、胡椒粉等适量。制作方法:先将羊大肠反复冲洗干净,油面在里,光面在外,把一头扎紧待用;再将羊肉、羊肝(或心)、羊油切成碎丁,加入胡椒粉、孜然粉、盐水,同淘好的大米搅拌均匀后灌入羊大肠,灌满后用线将口子扎紧。 为了便于灌制和烹煮,往往将羊大肠截成若干段儿。将灌好的羊肠放入凉水中煮,当大米煮到五成熟时,用细铁丝或粗针在肠壁上扎若干个小孔以防肠壁胀破。煮熟后将肠子切成长约6厘米的小截儿即可食用。 米肠子的味道,常随天山南北各地区人们的喜好不同而有所不同。和田人灌米肠时,往往用抓饭的作料烹制带有抓饭味的米肠子。食用时,若是在家招待客人,则把面肺子、米肠子切成片状或块状,置于客人面前便于用手或筷子拣食。若是在街头出售的,则视买主的需要切成大块,按斤两论价,成交后顾客如当时就吃,卖主会把米肠子切碎放在小盘子里,另加一块儿羊肚,以示对客人光顾的谢意和对就地而食者的优惠。

土坯房、篱笆寨是针对旧时满族人住房的习惯性说法。满族人修建的泥坯草房、青砖瓦房和夹用石料的房屋。一般正房面南,三间或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或三间。富庶人家还有门房(三间,中间为过道)、影壁墙等。“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了”形象地说出了满族人的居住特点。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土坯草房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是土壁草顶的房子。因为房屋地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编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土坯草房篱笆寨”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所谓“土坯”,即是用泥和草合在一起,填按在固定的模子(木制或铁制)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来垒屋或砌墙。其制造过程叫做“打坯”或“脱坯”。一般是选择平整向阳而日取十取水方便的地方作坯场,坯土要求有一定的黏性,草则以细长柔软者为好,民间俗称之为“羊角”,用时用铡刀切成短段。制坯的过程是先将土中的疙瘩打碎,再把“羊角”一层一层地掺在土中,然后加水变成泥状,“闷”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使泥和草黏合在一起,俗称“闷透”,再用二齿钩和匀。 土坯是盖房时砌墙和搭炕(俗称“盘炕”)用的。其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檀、椽组成的木构架,而房顶则要以草覆盖。所用之草因地而异。有莎草、章茅、黄茅等野草(俗称房草)和谷草、稻草等,以草茎长、枝权少、不宜腐败和经济易得为选用原则。东北民居大多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房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农村也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手艺。苫草的方法,各地区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高粱秆)或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缝隙。其上将草梢部向下,层层铺盖,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苫一次房一般都能保持三年以上。 土坯草房外表十分简朴,连窗棂也多是横直相交的简单样式,而且还盖着“糊在外”的窗户纸,加上外抹草泥的墙壁、日久发黑的草顶,几乎找不到添加艺术装饰的地方。它能够在东北乡村长期存在,是由于其就地取材、盖造方便的特点和厚墙厚顶、冬暖夏凉的实用性,使普通的农民能有一处保证基本居住条件的“家”。 满族的居室从过去比较简陋的泥土草杂筑的小屋,发展成为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住宅建筑跨入一个历史的新时期。 清代满族住宅建筑,普遍使用木材。建筑材料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逐渐合拢。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传统,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在国内被各民族共同接受。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满族的风俗习惯-西为贵、水为吉、山为富

满族的风俗习惯较有特点,比如满族人在盖房时,须先盖西厢房,再盖东厢房,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上屋内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圣洁场所。满族的早期神话世界中,天穹主神是女神阿尔卡赫赫,她身边有四方位女神,看到人类辨不清方位,生活艰难,便来给人类指方向,因西方女神洼勒给走路一蹦三跳,先到人间,指明了那是西方,所以人类先敬奉她,第二个到人间的是东方女神德勒给。所以人们有先敬西、后敬东的风俗。 实际上,辽金以前,满族先民崇尚的是东方,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光热的源头,所以门往东开。辽金以后,女真人有了地面居室,往往选择山的阳坡架木为室,西北风被山挡住,东北风却挡不住,这样东山房就比较冷。满族敬老,暖和的西屋为长辈所居,祭礼也在西屋举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西为贵的风尚。 依山傍水本来就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满族先民又有敬水、祭山之古风,所以有“近水为吉,近山为富”的民俗意识。 在满族的先民时代,迁房、盖房都要请萨满祭奠房架神恩都里增固,由萨满占卜来决定迁房、建房的吉地。清朝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就是萨满用野鸡占卜决定的地址。萨满用羽绳把经过祭祀的野鸡的膀根缠上,用骨针挑开鸡冠。野鸡飞到房主预定的次数,便为盖房的吉地。 此外,满族忌讳在门前有水沟的地方建房。这习俗来自后金由界凡城迁都萨尔浒时,二儿子代善私心比较严重,自己盖的房子和所占宅基地比汗王的都大,用工也比汗王多。汗王很生气,说:“你盖的房子有毛病,你看迎门有一条河沟,这叫‘迎面水’,这是‘一支箭’,对你的后代很没有利。”代善一昕害了怕,说死也不想要这里的房子了。从此,满族人建造房室时,从来不选择有一条迎面水的地方。 满族盖房,先立房架,后砌墙安门窗,亲朋好友闻讯而来为之祝贺,所赠送的红布、红绸,披挂在房梁上。上最后一根大梁时,鞭炮齐放,房主往大梁上浇醴酒,祭天祭神,唱《上梁歌》:“浇梁头,浇梁头,祖祖辈辈出王侯;浇梁腰,浇梁腰,祖祖辈辈吃摘劳。”今天《上梁歌》的内容更改了,但置房喜庆的风俗仍保留着。

锡伯族通常以一两百户为一村屯,在居住方面,每家自成院落。迁徙新疆后,锡伯族仍按内地的居住形式建房。庭院布局为三合院、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杂物房、牲畜棚舍等组成。正房为一明两暗三间或五间房屋,木框架结构,三面为土坯墙,正面为木板墙,其上部设通开间的木格窗。室内隔墙为木隔扇门,两坡顶屋面,最初有瓦,后来无瓦,草泥屋面。 经过200多年的岁月,锡伯族的居住也“入乡随俗”,为了适应地方气候特点和地方建材的情况,逐渐改进民居。如两坡顶的坡度减小了,后来又改为一坡平顶;窗户原各间都满开窗,后来窗小了、少了,结构体系也非全木框架形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方法。每间均由土墙承重,于是室内难以见到古老传统的木棂花格门。屋顶出檐由檐椽和飞檐椽的两层挑檐改为单层挑檐,甚至选用平顶女儿墙。建筑风格也就随之改变了,但庭院布局仍然保持单幢建筑组合成四合院的形式。 以哈萨克、卫拉特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为代表,民居装饰艺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勤劳的妇女手工刺绣的花、鸟、几何图案的挂毯和布帘为主的毡房装饰。这些挂毯和吊帘是毡房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犹如古典建筑的壁画一样为建筑主体增添光彩。其图案花样繁多,如云头彩、三角形、弓形、公羊角形、双曲线形、漩涡状、流水状、起伏状、三叶草式、水草式、月季花、星花、日出花、太阳花等。 另一部分是通过固定式民居的外檐廊的柱子、檐头、外墙、门窗、栏杆、台阶等构件的细部来达到装饰效果。如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住宅的门窗、室内传统家具和手工艺品,卫拉特蒙古族住宅的檐头和屋顶等,都有着很浓郁的民族风格。尤其室内装饰,在墙上挂民族图案的手工刺绣壁毯和吊帘,卧室和客房内均设炕,炕上铺花毯,炕头叠放着各式被褥和枕头,还有的在炕头上挂狼皮和狐皮,一方面为了避邪,另一方面起装饰作用。大多布置还保留着传统毡房的布置形式,但有些新民居不设炕,而以新式床代替,旁边摆放桌子,座椅、茶几等现代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