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94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印江县土家族人民过赶年,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从元朝末年起,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其为“倭寇”。沿海人民对这帮倭寇恨入骨髓,纷纷组织武装保卫家乡。明朝初年以来,朝廷重视防御,委派将领,调集军队,经历了近两百年之久才剿灭了倭寇。 在朝廷招募抗倭新兵中,印江土司官借着执行朝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兵役制度,到处抓兵派款,鱼肉乡民,甚至独丁也抽。即使临过大年,要在当年的腊月底出征,也得准时出发,不准迟延。因此,印江土家族人民惟恐一家人不能团圆过年,便纷纷提前过年,并且称此为“过赶年”。 当时土家族人民过赶年的心情是极度紧张的。在过赶年的晚上,因不敢点灯,吃的肉切成砣砣,蔬菜扭成节节煮成一锅。熟后盛于大钵内放于半开半掩的大门后面用蓑衣或草席等物将吃食遮掩起来,从香火(神龛)上取下封好的纸钱焚烧祭祖,再将各种吃食盛一点集于碗内,用钱纸盖住碗口,端到屋外化了香纸,将碗中吃食撒于地上称为“泼粮浆”;或用稻谷、包谷、麦子、黄豆等粮食浸水发出的芽子撒在屋外称为“发马料”,其意都是出征打胜仗,要借助阴间兵马的力量,因此要给阴间兵马送粮油和马料,再则祈求阴间祖先保佑一路平安,得胜归来。 祭毕,关好门,全家在门旮旯围着一大钵吃食。食毕,被征的土家族青年背上蓑衣,戴好斗笠,插上刀叉,挂上弓弩,然后轻声哼上一曲悲壮的哨兵歌,与家人话别出征。 未被征的青年过了赶年也就心安理得地等待征调令。此时禁放鞭炮和发出任何声响。天还未亮,赶年就匆忙地过完了。 为了纪念祖先,印江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保持过赶年这一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

贵州的瑶族主要集中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从江县和榕江县,以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等地。 贵州瑶族均有不同自称,按他称有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红瑶、盘瑶和油迈瑶几个支系,其中有些支系的他称与服饰特点有关。如荔波县瑶山乡的瑶族,因男子身穿白色齐膝短裤而被称为“白裤瑶”;荔波县瑶麓乡瑶族,因男子身穿青色齐膝短裤而被称为“青裤瑶”;荔波茂蓝乡瑶族,因男子身穿齐脚长衫而被称为“长衫瑶”。除居住在望谟的油迈瑶族服饰与当地布依族服饰相同而外,大部分地区的瑶族至今仍保留有本民族的服饰习俗特点。 瑶族的服饰类型多样,民族特点和地区性差别十分突出。如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瑶族(白裤瑶).男子下身穿及膝的白色紧口短裤,上身穿的是黑色对襟衣,短衣长袖,矮领无扣,胸部两旁绣有长约三厘米、宽约一厘米的长方形花纹。 妇女上装分冬装和夏装。冬装与男子上装相同,只是胸前不能绣花纹。下装四季皆穿褶裙,裙长齐膝。裙身镶四条横向蜡染花纹,裙脚镶板丝横边,上绣几何图案。腰系黑白两色长方形围腰。小腿裹绑腿栓以银箍。着盛装时佩银项圈,戴银手镯、银耳环。夏装有背牌,以两块方形厚布缝合上方两角各三厘米左右而成。中间留空,穿时,头从此入。两侧无扣无带。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古代所称的“贯首服”。在 瑶山邻近的瑶麓瑶族乡的瑶族(青裤瑶)男子用黑白二色头巾盘头,内白外黑,头巾两端绣有花纹并有巾须,上身穿右衽无领青色布上衣,前短后长,用布带扣结,腋下衣摆角做成硬弓,腰拴绣花带,下着及膝黑色短裤,穿脚笼,脚笼悬挂两端用红线和六谷米制成彩色绣球。妇女则蓄发绾髻,平时插以牛角制成的骨簪,身穿青布短上衣,外背牌小衣,背腋下垂挂六至十二条彩带,腰系裙四条,亦有穿裤者,但多喜用青布。脚穿脚笼如男,亦有绣球。 荔波茂蓝瑶族(长衫瑶)衣、裤、裙皆为青色。男子上装衣长至脚背,形似汉族长衫,下装为大脚口长裤,头上包长约一米青色头帕,位于前额头帕正中,有一方形图案,称为“皇帝印”。相传是远古时一位瑶王平息紫王的叛乱后,皇帝赐予瑶王逢山吃山、逢水吃水、耕种无租、免征徭役,并赐皇印一枚,绣于头帕之中。 长衫瑶女子上装为青色长袖短衣,外套背牌。背牌上绣有“田”字形和方形图案,下角饰彩色飘带。下装为裙,分内裙、蜡染百褶裙和罩裙。参加喜庆节日,内加数条短裙,使臀部隆起,小腿罩青色脚笼。头上盘髻插银簪,包青色头帕,头帕上绣方形纹样。戴银项圈、银手镯。

舞狮队也是贵州民间的一种临时性的民间组织。舞狮多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开始至十五日夜)进行,也有在重大喜庆活动中舞狮以示祝贺。道真县很多乡镇至今仍有舞狮活动传承。舞狮队一般由“孙猴”、“和尚”、舞狮人和乐师组成,成员十人左右。 舞狮队出行前,要将狮子头及孙猴、和尚面具供在神龛前的大桌上,燃烛焚香,烧钱化纸,祈求平安。然后在锣鼓声中,孙猴拿着绣球,舞狮者面对家中神龛叩拜、参香,舞着出行。白天,舞狮队挨家挨户参香。举牌灯(上写舞狮队成员名单)的人走在最前面,指引队伍参香。孙猴或和尚手挽绣球,甩来甩去地逗着狮子前进,狮子时而打滚,时而站立起来作抢绣球状。至主人家大门口时,孙猴一个筋斗翻进大门,将狮子逗进屋。孙猴牵着狮子的胡须,向主人家神龛三叩首,并向主人家表示祝福。主人家给些喜钱后,燃放鞭炮欢送狮子。一些人家会给舞狮队设置难题,如在院子里用木柴摆成“金玉满堂”四个大字,让舞狮队用四句诗来拆字(如拆为:“人王面前一对瓜,一颗明珠照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内吐泥巴”)。 舞狮队经常受请为一些人家开财门。舞狮队到了主人家紧闭的大门前,先“对财门”,即主人与舞狮队分别在里外对答。舞狮队的绝活是“玩高台”,即表演高台舞狮。主人家准备五张或七张、九张(最多不超过十二张)桌子。将桌子重叠成高台,扮演孙猴者先在地上完成一些滑稽动作后,爬上高台(分“逆上”、“顺上”两种,即身体倒立着上和背靠桌脚而上)。至顶端后,以一条高凳为道具,完成若干惊险动作,如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倒上梭罗、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老蛇钻孔、踩斗等。

杏鑫注册网站_锡伯族的风俗习惯知多少

锡伯族有良好的传统习惯,即选地盖房前先种植树木,因此,凡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都是树木成林,使人心旷神怡。民间有句谚语说:“来人前找坎口,盖房前先栽树。”在民间,评价一个农夫的勤懒,往往以种树的多少作为标准。 锡伯族以西为贵,故西屋由长辈住,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坐卧,因为西屋的墙立佛龛供佛。父母在世,儿子们不能白行分家,父母有义务亲手给每个儿子操办盖房,等儿子成家后分一些生产与生活资料,让其另立门户。 锡伯族的米肠子用料有羊肥肠,大米750克,羊肝或羊心1个,羊肚油150克,洋葱200克,精盐、孜然粉、胡椒粉等适量。制作方法:先将羊大肠反复冲洗干净,油面在里,光面在外,把一头扎紧待用;再将羊肉、羊肝(或心)、羊油切成碎丁,加入胡椒粉、孜然粉、盐水,同淘好的大米搅拌均匀后灌入羊大肠,灌满后用线将口子扎紧。 为了便于灌制和烹煮,往往将羊大肠截成若干段儿。将灌好的羊肠放入凉水中煮,当大米煮到五成熟时,用细铁丝或粗针在肠壁上扎若干个小孔以防肠壁胀破。煮熟后将肠子切成长约6厘米的小截儿即可食用。 米肠子的味道,常随天山南北各地区人们的喜好不同而有所不同。和田人灌米肠时,往往用抓饭的作料烹制带有抓饭味的米肠子。食用时,若是在家招待客人,则把面肺子、米肠子切成片状或块状,置于客人面前便于用手或筷子拣食。若是在街头出售的,则视买主的需要切成大块,按斤两论价,成交后顾客如当时就吃,卖主会把米肠子切碎放在小盘子里,另加一块儿羊肚,以示对客人光顾的谢意和对就地而食者的优惠。

土坯房、篱笆寨是针对旧时满族人住房的习惯性说法。满族人修建的泥坯草房、青砖瓦房和夹用石料的房屋。一般正房面南,三间或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或三间。富庶人家还有门房(三间,中间为过道)、影壁墙等。“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了”形象地说出了满族人的居住特点。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土坯草房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过去的东北农村,最常见的是土壁草顶的房子。因为房屋地周围通常都有用树枝或秸秆编成的“障子”,所以有人把“土坯草房篱笆寨”视为关东村屯住宅的一大特色。 所谓“土坯”,即是用泥和草合在一起,填按在固定的模子(木制或铁制)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来垒屋或砌墙。其制造过程叫做“打坯”或“脱坯”。一般是选择平整向阳而日取十取水方便的地方作坯场,坯土要求有一定的黏性,草则以细长柔软者为好,民间俗称之为“羊角”,用时用铡刀切成短段。制坯的过程是先将土中的疙瘩打碎,再把“羊角”一层一层地掺在土中,然后加水变成泥状,“闷”几个小时至十几个小时,使泥和草黏合在一起,俗称“闷透”,再用二齿钩和匀。 土坯是盖房时砌墙和搭炕(俗称“盘炕”)用的。其房子的梁架是由梁、檀、椽组成的木构架,而房顶则要以草覆盖。所用之草因地而异。有莎草、章茅、黄茅等野草(俗称房草)和谷草、稻草等,以草茎长、枝权少、不宜腐败和经济易得为选用原则。东北民居大多是房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起脊式,屋顶从正脊向前后两面下倾,分别称为“前坡”和“后坡”。房顶盖草俗称“苫房”,在农村也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手艺。苫草的方法,各地区有所不同,通常是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上用秫秸(高粱秆)或树条子编扎的“房芭”,再抹泥填堵缝隙。其上将草梢部向下,层层铺盖,为防止滑脱和被风刮散,还要用草绳依次交叉拉栏加固。苫一次房一般都能保持三年以上。 土坯草房外表十分简朴,连窗棂也多是横直相交的简单样式,而且还盖着“糊在外”的窗户纸,加上外抹草泥的墙壁、日久发黑的草顶,几乎找不到添加艺术装饰的地方。它能够在东北乡村长期存在,是由于其就地取材、盖造方便的特点和厚墙厚顶、冬暖夏凉的实用性,使普通的农民能有一处保证基本居住条件的“家”。 满族的居室从过去比较简陋的泥土草杂筑的小屋,发展成为高大宽敞的满族老屋,住宅建筑跨入一个历史的新时期。 清代满族住宅建筑,普遍使用木材。建筑材料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逐渐合拢。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独特传统,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在国内被各民族共同接受。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满族的风俗习惯-西为贵、水为吉、山为富

满族的风俗习惯较有特点,比如满族人在盖房时,须先盖西厢房,再盖东厢房,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上屋内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圣洁场所。满族的早期神话世界中,天穹主神是女神阿尔卡赫赫,她身边有四方位女神,看到人类辨不清方位,生活艰难,便来给人类指方向,因西方女神洼勒给走路一蹦三跳,先到人间,指明了那是西方,所以人类先敬奉她,第二个到人间的是东方女神德勒给。所以人们有先敬西、后敬东的风俗。 实际上,辽金以前,满族先民崇尚的是东方,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光热的源头,所以门往东开。辽金以后,女真人有了地面居室,往往选择山的阳坡架木为室,西北风被山挡住,东北风却挡不住,这样东山房就比较冷。满族敬老,暖和的西屋为长辈所居,祭礼也在西屋举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西为贵的风尚。 依山傍水本来就是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满族先民又有敬水、祭山之古风,所以有“近水为吉,近山为富”的民俗意识。 在满族的先民时代,迁房、盖房都要请萨满祭奠房架神恩都里增固,由萨满占卜来决定迁房、建房的吉地。清朝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就是萨满用野鸡占卜决定的地址。萨满用羽绳把经过祭祀的野鸡的膀根缠上,用骨针挑开鸡冠。野鸡飞到房主预定的次数,便为盖房的吉地。 此外,满族忌讳在门前有水沟的地方建房。这习俗来自后金由界凡城迁都萨尔浒时,二儿子代善私心比较严重,自己盖的房子和所占宅基地比汗王的都大,用工也比汗王多。汗王很生气,说:“你盖的房子有毛病,你看迎门有一条河沟,这叫‘迎面水’,这是‘一支箭’,对你的后代很没有利。”代善一昕害了怕,说死也不想要这里的房子了。从此,满族人建造房室时,从来不选择有一条迎面水的地方。 满族盖房,先立房架,后砌墙安门窗,亲朋好友闻讯而来为之祝贺,所赠送的红布、红绸,披挂在房梁上。上最后一根大梁时,鞭炮齐放,房主往大梁上浇醴酒,祭天祭神,唱《上梁歌》:“浇梁头,浇梁头,祖祖辈辈出王侯;浇梁腰,浇梁腰,祖祖辈辈吃摘劳。”今天《上梁歌》的内容更改了,但置房喜庆的风俗仍保留着。

锡伯族通常以一两百户为一村屯,在居住方面,每家自成院落。迁徙新疆后,锡伯族仍按内地的居住形式建房。庭院布局为三合院、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杂物房、牲畜棚舍等组成。正房为一明两暗三间或五间房屋,木框架结构,三面为土坯墙,正面为木板墙,其上部设通开间的木格窗。室内隔墙为木隔扇门,两坡顶屋面,最初有瓦,后来无瓦,草泥屋面。 经过200多年的岁月,锡伯族的居住也“入乡随俗”,为了适应地方气候特点和地方建材的情况,逐渐改进民居。如两坡顶的坡度减小了,后来又改为一坡平顶;窗户原各间都满开窗,后来窗小了、少了,结构体系也非全木框架形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方法。每间均由土墙承重,于是室内难以见到古老传统的木棂花格门。屋顶出檐由檐椽和飞檐椽的两层挑檐改为单层挑檐,甚至选用平顶女儿墙。建筑风格也就随之改变了,但庭院布局仍然保持单幢建筑组合成四合院的形式。 以哈萨克、卫拉特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为代表,民居装饰艺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勤劳的妇女手工刺绣的花、鸟、几何图案的挂毯和布帘为主的毡房装饰。这些挂毯和吊帘是毡房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犹如古典建筑的壁画一样为建筑主体增添光彩。其图案花样繁多,如云头彩、三角形、弓形、公羊角形、双曲线形、漩涡状、流水状、起伏状、三叶草式、水草式、月季花、星花、日出花、太阳花等。 另一部分是通过固定式民居的外檐廊的柱子、檐头、外墙、门窗、栏杆、台阶等构件的细部来达到装饰效果。如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住宅的门窗、室内传统家具和手工艺品,卫拉特蒙古族住宅的檐头和屋顶等,都有着很浓郁的民族风格。尤其室内装饰,在墙上挂民族图案的手工刺绣壁毯和吊帘,卧室和客房内均设炕,炕上铺花毯,炕头叠放着各式被褥和枕头,还有的在炕头上挂狼皮和狐皮,一方面为了避邪,另一方面起装饰作用。大多布置还保留着传统毡房的布置形式,但有些新民居不设炕,而以新式床代替,旁边摆放桌子,座椅、茶几等现代家具。

杏鑫娱乐怎么样304724_哈萨克族纳吾鲁孜节的传统过法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皈依伊斯兰教之前就有的民族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按照传统习惯,节前,各家各户都洒扫庭院,油炸各种面制品,制作点心及其他食物。节日一到,人们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地拜年问好。宾主见面后一般都互祝牲畜平安,然后再问候全家安好。年轻人遇见长辈则要恭敬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节日愉快。 哈萨克族把七看做神圣的,象征丰收和吉祥的数字。因而节日这天,人们要吃一种由小麦、小米、大米、大麦、羊肉、牛奶、奶疙瘩等七种食品和调料做成的粥,称为“纳吾鲁孜饭”。哈萨克族人喜食马肉,各家还要准备马肉灌肠等特色食物供节日食用。 这一天人们结伴出行,从一个阿吾勒(村落)到另一个阿吾勒拜年,品尝各家的“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节日气氛十分欢快、热烈。亲人相见更是亲密无间,大家相互祝贺,拥抱,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吉祥,牲畜兴旺,万事如意。 过纳吾鲁孜节时,每家还有把冬天宰杀的羊头奉献给老人的习俗。老人接受羊头时,则口念祝词:愿你的牲畜满圈,奶食丰盈。除此之外,哈萨克人还举行阿肯弹唱、民歌对唱、猜谜语、绕口令等文娱活动,开展叼羊、摔跤、赛马等竞技活动。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比较独特。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其族源,多数学者认为源于契丹。据考证,达斡尔族发祥于今吉林省的洮儿河一带,此地辽时受辖于泰州。 达斡尔族居住在黑龙江省的人口数是4万多人。达斡尔人从事渔猎、农耕,同时也从事畜牧业生产。 在黑龙江北岸时期,达斡尔人就利用河谷盆地的天然良好牧场,牧养成群的牲畜,他们牧放的牲畜有马、牛、驴、猪、羊、鸡、家兔等,南迁到嫩江流域以后,更重视牧业生产,家家户户少则十几头,多则上百头。畜牧业是达斡尔人的重要经济来源,打猎、运输、传递信息都要用马,在农耕中拉犁,拉石磙子,都需要马,所以他们把马称为“地上龙”。达斡尔人很会驯马,打猎时,好的猎马能在40度斜坡奔走如飞。达斡尔人已懂得用马粪来肥田。他们非常重视老马识途的本领。 据说,清代时,朝廷派500名达斡尔兵丁,带着家眷由黑龙江省到新疆塔城去守边,当快到新疆时,有几匹马死活不肯往前走,达斡尔人是非常爱护马的,觉得奇怪,便把这几匹马放了,没想到,这几匹马是思念故土,它们竟神奇地回到故乡。 达斡尔人养牛,用牛耕田,吃乳制品,出售余牛,用牛粪肥田。在祭祀中用牛做祭品,在婚嫁中,用牛做聘物。有无牲畜,被认为是能否种地的标尺;牧畜多少,是衡量穷富的标尺,在达斡尔人中,这已约定成俗。 在牲畜管理方面,达斡尔人更是精细,所实行的是远耕近牧,以村屯为单位,集体雇用放牧人,春夏秋三季由放牧人统一管理,每日早出晚归,秋后均摊佣金,给粮或给牲畜。到冬天,各家圈养牲畜,不散放,喂以精饲料、谷草、麦秸,使牲畜免受风雪灾害,平安越冬,使畜牧业得到发展。 达斡尔族有养鹰的习俗,每年冬季捕鹰。其方法是在鹰出没的地方,立带叉的高竿,在竿头张网,鹰在雪地觅食疲乏,立竿头休息,脚被网裹住,落入网中,这时守候一旁的人便用棉被包住鹰,抱回家后,把鹰放置在滚木上,或悠或转,令其昼夜不得休息,这便是所谓“熬鹰”。待鹰傲气耗尽,疲惫不堪时再喂鹰。给鹰脚部系环,尾部系铃,把鹰驾在裹着兽皮的胳膊上,走亲串友,让鹰多熟悉人,使其不怕人,增加和人的感情。这时用鸡或兔来训练鹰的抓捕能力训练成后便可以驾鹰出猎了。 经过能手的训练,出色猎鹰的羽毛会变成深绿色,而不是黑色、黄褐色、紫色或白色,双肩变得比原来整齐而且宽,颈部比原来略细,嘴更尖锐而成钩状,精气高傲,捕力大,飞速快,每次出猎都能为主人捕到很多山鸡和野兔。 但猎鹰也有飞失的时候,尽管主人大声地叫,然而猎鹰还是不见了,这时主人会边找心爱的猎鹰边伤心地唱起《寻鹰歌》:

满族为什么要举行避灯祭?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纪念佛托妈妈,瓜尔佳氏称为“达玛法”,义称“大佛门”。佛托妈妈原是明朝李总兵的爱妾,因她救了努尔哈赤,触怒了李总兵,李总兵把她打死后扒得赤身露体,努尔哈赤曾向她发誓,认为她是再生父母,得帝后先敬夫人,后敬父母。因她是赤身露体的.所以祭时要避灯。另一种传说是早年举行祭祀时,青年男女就在此时寻爱,所以要避灯。其实这一习俗的形成是对女神的崇拜。 满族人吃祭肉称为“吃肉大典”。《呼兰府志》说:“朝祭讫,食福胙,亲友毕至,方盘代几,实肉其中,盆下藉以油纸,不设几案。”瓜尔佳氏的食肉大典也正是这样,能吃者为喜,准来吃都欢迎,这是原始的均分猎物古俗的遗留。 满族人认为宇宙分为上中下三层,通常称为“三界”:上界曰天,居住着天神、各种自然神以及动植物神,祖先神也都居住在这里。中界日地,人及万物居住在这里。下界日地狱,地神及魔鬼居住在那里。索木杆便是神杆,是神树的象征,神杆能通上界,所以祭杆也就是祭天,祈求祖先神及诸神保佑平安丰年。祭时要把饭和肉装入索木杆头的草囊。这是为『-祭祀乌鸦,对乌鸦的崇拜。满族是把乌鸦视为神鸟,民间更有乌鸦救主的传说,祭天的同时也是为了祭乌鸦。祭祀时所用的三块神石、帐篷,是对渔猎生活的留恋,祭祀中在院中吃的称为“小肉饭”,在屋里吃的称“大肉饭”,这都是对野炊的回忆。 祭祀中的换锁祭实际是对生殖的崇拜,祭祀时所用的鱼,足象征多子多孙;所用的柳枝,柳叶形如女阴,满族视为始祖神。换锁这一信仰习俗,是祈求后继有人、人丁兴旺。瓜尔佳氏的家祭,在传承中形成了规则,祭祀的时间、场所、程序、神器、供品、礼仪、祭文,族众都必须遵循,其规则是单独成册的。 修族谱修谱是族中大事,历来为族众所重视。满族的家庭观念形成以后,家长便有绝对权威了,俗谓“家事统于一尊”。由于子孙的繁衍,为了记述家史,理清支庶地位、族人辈分、分支迁徙等诸多家事,记录于文书内代代相传,这样就形成了修族谱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