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281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彝族赛装节的由来与传说

云南大姚和永仁直直地区的彝民,年年都要举行传统的赛装节,以比赛服饰和健美。 正月十五清早,彝家姑娘便用自己精心制作的绣花衣服、围腰、花鞋和各种饰物,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花彩蝶似的美丽。她们呼群约伴,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直直的赛装场。不一会,三五成群的小伙子来了,关心儿女婚事的老人来了,附近的汉族、傣族、傈僳族兄弟姐妹来了,还有外地观光客及采风的艺术家来了……于是,平日寂静的赛装场一下子熙熙攘攘,热闹起来了。 赛装活动照例在中午开始。最先入场的是各村绣花高手组成的赛装队。她们一村一队,依次上场,在唢呐、芦笙等伴奏下,翩翩起舞,展示自己的服饰。她们的优美舞姿和多彩服装,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村寨赛装结束后,人们开始分散活动。这时,有人将自己绣制的帽子、围腰、头帕和滚镶衣裙的花边,摆在地上,挂于树权,供人们观赏和购买。一些全家男女老少都穿着新衣的,他们围坐树下,吃着带来的节日食品,边吃边聊,并让人们观赏自己的衣饰。更多的是那些姑娘小伙子们,他们三三两两地在人群中走来走去,既观赏别人的服饰,展示自己的手艺,同时,也物色着自己中意的心上人。 关于赛装节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彝族猎手朝里诺、朝拉若兄弟,以打猎为生。他俩见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便爱上了这块地方:“要是在这里种稻谷,准保年年丰收。”奇怪的是,当他们弯腰喝泉水时,忽然从箭筒里滚出三粒稻谷种。兄弟俩乐坏了,连忙拣起谷种,种到泥塘里。 在兄弟俩的细心管护下,谷种发芽,长成三大丛禾苗。秋后,谷穗果然长得像马尾巴那般长那般粗。附近村寨的乡亲听说后,便陆续迁来这里垦田、播种。秋天,家家都获得了丰收,过上了好光景。 乡亲们听说兄弟俩还没成家,都争着为他俩提亲,姑娘们更是爱慕勤劳勇敢的开拓者。当长老问他俩喜欢哪位姑娘时,朝里诺说:“哪家姑娘最心灵手巧,就和哪家姑娘成亲。”朝拉若也说:“我喜爱直直的山水、树木、花草,哪位姑娘能把这些美丽的山水花草绣在衣裳上,我就娶她为妻。” 为了让朝里诺兄弟挑选到最心灵手巧的姑娘,长老们决定在正月十五这天让全寨姑娘都穿上自己最美丽的服装进行比赛。于是,永仁直直一带便传下了用比赛服装来选择心上人的习俗。

玉屏箫笛,工艺精巧,笛声音色之美令人陶醉。玉屏侗乡民族节日,也像玉屏箫笛一样美。“玉笛暗飞声,春风满地生,侗乡民俗美,过节传箫声。” 在立春之后,侗乡玉屏就忙着“过春社”。侗族的“社”,指的是祭祀大地之神,是对生长谷米的大地的崇拜。 过春社,也称“封土立社”。选择春社吉日要严格按传统的农历干支记日去推算,即在立春后的第五个逢“戊”日为“过春社”日。 过春社时,侗民要煮“社饭”,供奉神灵后再自家享用。“社饭”用糯米、舢米各半,放入温水泡胀,淘净滤干,倒入簸箕或大盆里,再将准备好的腊肉丁、鲜肉丁、油炸豆腐丁、画眉豆(一种侗乡特产的野豆)或黄豆、花生豆、野伏葱、荪菜、青菜和猪油、食盐等佐料混合,拌匀后放入木甑或蒸锅内蒸熟即成,“社饭”香味朴鼻,可口而不腻,是节日必不可缺的食物。 过春社时隆重进行的敬社神的祭祀活动,祭神时娱神兼自娱,在迎神赛会中过春社,侗乡全寨举家进行爬山、赛马、斗画眉、对歌、演侗戏还神愿、跳滩等多项节日活动。 除过春社外;玉屏的侗族每年还得过好几次的“赶坳节”。大凡在汉族的传统节日里侗族均有相对应的赶坳节。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玉屏侗族在这一天过的是“楠木坳”。在立夏那天,侗族要过“烂泥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侗族要过“冲首溪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侗族要过“尖坡坳”……此外还有什么“画眉坳”、“禾梨坳”等等,均和农祀岁时的汉族节气相对应。但这些“赶坳节”,完全保持着侗族的传统习俗而极少汉化,因此别有一番情调。 赶坳节要郑重其事的选好“坳场”。“坳场”指的是过节的活动场地,侗民往往把坳场选在竹树苍翠的山坳间。 赶坳节一到,玉屏侗寨方圆数十里,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男的头戴棕丝细篾斗笠,女的打着时兴花伞,中年妇女还搭上挑花斗中、身系花围腰。全寨侗民,成群结队,说说笑笑,唱歌吹箫,进入拗场。在渤场里,男女青年多借赶拗良机,尽情对歌传情。通过坳场上的对歌,结交朋友和择偶。他们对唱的歌词内容大约分逗情、相会、借带 (互送信件)、结伴、分离、送别、相思、相劝、爱情、重逢、定情等十几个情节。歌声表达着感人肺腑的甜蜜情话,情意绵绵,悠扬婉转。 赶拗场中的赛马、斗画眉又是另一番天地。玉屏侗族赶坳场赛马,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扬鞭策马,奔驰赛跑,而是平静地互相观赏、评价马的壮美,侗族的赛马实为赏马。斗画眉也包含着观赏画眉。 侗寨的民俗节日,有别于汉族节日,和苗、彝、布依族的民俗节日相比,也另有一番情趣而自成体系。同是侗乡,黔东南、湘西、桂北的侗寨的民俗节日,和玉屏侗乡的过春社、赶坳场,也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因此。就是已到过其他侗寨的游客,来到铜仁地区,也不要放过到玉屏过侗家佳节的好时机!

在贵定县的苗族地区,被男家请去说亲的是两个男媒人。他们出发时,身上带三件礼物:一把伞,一把土烟和一床被子。到了女方家,他们即根据情况,如果男方欲娶其大女儿,就把伞和被子挂在面对大门左边靠神龛一侧又紧挨中柱的柱子上。如果欲娶二女儿,就挂在中柱另一侧的第一根柱子上,如果欲娶三女儿,就依次类推。但不得挂中柱,否则主人家会说:“你是来讨老太婆,还是来讨我家媳妇?”要媒人说清楚。于是媒人只好就此事赔礼道歉。礼物挂好后,媒人便向女方家说明来意,同时把带去的烟给女方家老人装上。 如果女方家不同意婚事,即拒绝装烟,还要把四方桌放在大门外,把媒人带来的伞、被子放在桌上,伞把和被子折叠的缝一律朝外,以此表示没有谈的余地,媒人只好收拾东西返回。若女方家有点意思,桌子的一双脚放在大门外,另一双脚放在门内,但伞把、被缝仍朝外。此时媒人就把桌子抬进家,伞把、被缝对着神龛,同时女家老人也接受媒人带来的烟。 遇到这种情况,两个媒人就留一个在女家等着,另一个回男家,提上两只鸡(一公一母)。他们在女方家把鸡掐死,煮好,把鸡的嘴翻开,若两只鸡舌均是弯的,表示吉利,婚事即成。如一只鸡舌弯,另一只鸡舌直,说明不吉利,婚事告吹,主人把鸡还给媒人。

苗族在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这一点上与汉族基本相似,但是同意后,双方不是看当事人的生辰八字来决定婚事,而是用鸡卜。例如台江县的苗族,当男家看中女家某一姑娘后,即请一位家中有老人健在,儿女双全,善于辞令,并与女家有些亲戚关系的中老年妇女为媒,到女方家去踩门提亲,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和男方本人的人品。 女方家若答应,便设宴招待媒人,并赠以一双吉祥的彩礼带(特制的白布料或彩绸,宽四寸,长四尺,两头缀以缨须。经济条件差的则用棉花条代替)。还另备两条彩礼带,公、母鸡各一只,请提亲人带给男方家,作为同意缔结婚姻的彩礼。等到要结婚了,男家就请男或女一至二人为证婚人,随同媒人前往女家择日。 是时,女方家杀公鸡一只,煮熟,用大碗盛着,摆在堂屋正中的一张长条桌上。舅舅坐在上位,宾主各坐一旁。待女方家长说完吉利语后,即毕恭毕敬地端鸡给男方证婚人和提亲人看,然后依次给在场的人看。如果在大家眼中鸡的双眼全睁或全闭,表示吉利,同意结亲。如果鸡眼左闭右睁,则预示克男方;右闭左睁,则预示克女方。两者都不吉利,于是一方或双方即表示解除婚约。 丹寨县的苗族地区称提亲为“讨鸡”。具体过程是:男方家请族中德高望重的男女各一人,带着一稻草包的糯米饭,外搭猪肉、酸牛皮各一块,到女方家去“要鸡”(即提亲)。若女方家应允,即送一对半斤左右的仔母鸡,让他们带到男方家喂养。这对被带到男家去的仔母鸡,如在途中突然死去,婚事当即辞退;就是带到男家喂养,不到结亲时死亡,婚事也难结成。只有带去的仔母鸡在男方家喂养后,喂出的鸡,公鸡啼鸣,母鸡繁殖,这桩亲事才认为吉利,这时双方都高兴,情谊也更浓。

永不磨灭的桥

一座狭小的木桥 诞生于80多年前 一个冰冷的雪夜 霜雪覆盖了 静谧的原野 炽烈的火焰 烧红昏沉的晚空 英勇的男儿奋不顾身 像一枚枚钢钉 扎根在刺骨于雪水 他们用瘦弱的臂膀 扛着门板和檐木 托起滚滚洪流 一路西行 这是铁打的队伍 这是如虹的气势 熊熊的火炬照亮 一张张年轻的脸庞 每一个侗乡儿女心中 播下星星之火的种子 镌刻着一座坚不可摧的桥

杏鑫内部304724_侗族节日:广西三江梅林二月二节日盛况

本文来自侗族旅游摄影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杏鑫新闻304724_古老神奇的侗族习俗“店宁蒙”

参加活动的侗族少女 农历正月初二,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举办了侗族习俗“店宁蒙”――抬官人活动。“抬官人”,侗语又叫“店宁蒙”,是侗家祈求天公地道的愿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2888.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走进贵州肇兴侗寨,去寻找神秘的“侗人侗歌”

肇兴侗寨 赞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逆流的鱼 管理员 0 0 生成分享图片 扫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侗族作家张作为、谭良洲、潘年英、龙月江(女)之家乡贵州天柱石洞 « 上一篇 2019年1月28日 pm3:03 侗族这些建筑古迹竟美成这样,你都来过了吗? 下一篇 » 2019年1月28日 pm3:07 相关推荐 烟雨芋头侗寨 贵州省黎平县龙额镇归养侗寨

高定侗寨

高定是广西三江县的一个侗族村寨。走在寨子蜿蜒有趣的小路上,心情是轻松的,满眼风格各异的木楼群落,时常让人停下脚步发呆,时间也好象缓慢滞留,路边的狗儿也是一副休闲的模样,不时有侗家人和你打招呼,甚至邀请你进木楼坐坐,喝口水,吃个早饭,仿佛你就是他们家的远房亲戚,这平实而自然的举动,让在城市商品经济熏陶得冷漠的人如我,忽如有了久违的亲切感,在赞叹感慨的同时思绪飘渺飞荡…… 高定的早晨,山岚雾霭笼罩着岱色的木楼山寨,啾啾鸣叫的燕子在寨子上空轻快翱翔,拨开重重云雾的阳光,忽隐忽现照在层层叠叠的木楼间,让人的心里升腾起了一股莫名的暖流,仿佛是到了情牵梦绕的仙境,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景色,梦一般的时空,这一刻我的大脑暂时失去了思考的功能,整个身心沉浸在高定迷朦的山寨晨光中…… 摄影师简介:刘米高,广东摄影人,喜欢探寻中国的原生态角落,在摄影中享受人生。 本文来自刘米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侗族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所载内容皆是为了侗族文化公益宣传和侗族文化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用途及收益,如有疑义,请联系我们处理。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

黎平高孖侗寨

仙女杉的故乡——高孖(Nià),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座落在宝塘山东南山麓下黎-尚公路边犀牛岭上,海拔高度800—1200米,全村共10个生产小组,241户,1053个人口。全村国土总面积11784亩,其中农田用地面积479亩,林地面积9607.5亩。人均年产粮3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215元。全村共有中共党员40人,其中女性党员5人,高中及以上文化12 人,35岁及以下8人、36—59岁18人,60岁以上9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正在建设之中,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高孖寨的座落别具一格,它不像多数侗寨那样选择依山傍水的坪地居住,而是座落在险、峻、奇、秀的半坡上,地基呈梯式的一色木质吊脚楼房屋从寨脚升到寨头,给人以步步高升之美感。再加上寨脚花桥、寨中石板路、石井、寨边花街和三株高大仙女杉、寨后万石梯田、后龙古树林的点缀,使高孖成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侗族村寨,被黎平县人民政府列为“十一?五”期间民族旅游发展村寨。  高孖寨是侗族琵琶歌发源地之一。杨固岚(1852——1912)以前,四十八寨侗族地区,只有少数男子弹唱琵琶歌。自杨固岚编出《初相会》、《相亭短》、《相亭长》、《相塔》、《找计》、《钱欠短》、《钱欠长》、《父母》、《奶尾》、《嘎邓》、《报勾》、《捞堂》十二级 “嘎端”(歌组:一组有九首至几十首,一首有几韵,均由男女歌手对诗联式地对唱)和培养了第一批女歌手,并首创了男女歌手绕堂走步用琵琶伴唱对侗歌、踩芦笙舞歌堂后,黎平四十八侗寨、榕江七十二侗寨才盛行逢年过节请男女歌手“踩歌堂”对唱侗歌的。这一侗族习俗文化表演形式的创始人是高孖寨杨固岚。后来在挖掘、传唱发展杨固岚“嘎端”和袭行杨固岚“歌堂”上,榕江县的“晚寨”、黎平县的“尚重”已率先发扬光大。四十八寨侗族琵琶歌“嘎端”发源地的高孖,为传承杨固岚的“嘎端” 、“歌堂”,近三年来已四次组织歌堂盛会纪念这位倾一生心力为繁荣侗族习俗文化的先驱,同时也培养了多名歌师歌手。除了琵琶歌之外,高孖人还擅长唱酒歌(亦称拦路歌)。酒歌适用于婚嫁、新建、入宅、生子、公益事业志庆、迎客等喜庆之事独唱、合唱、对唱。酒歌感情热烈、豪放、动听,大都用赋、比、兴手法,易学易记,勿需乐器伴奏,适应性极广,它为侗民在喜庆日子里增添无穷乐趣和热烈气氛。高孖还有动听的山歌(情歌),是高孖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歌,这种歌调柔润委婉,悦耳动听,令人陶醉。歌词生动形象,比喻恰切,内容丰富,勾人心魂。现在黎平榕江侗族歌堂也引入这种山歌以增添歌堂尤其是夜晚歌堂的热烈气氛。  条劝。用汉语说,就是侗族的词赋。也是用赋、比、兴手法,讲究一定韵律,适用于劝人行善、劝人婚嫁、敬尊长喝酒等独白之用。由于“条劝”编得入情入理,有教育说服力,亦可算为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高孖寨侗族的精美服饰和特色食品以及传统节日与四十八寨侗族地区一致,在此不再叙说。  在大稼乡侗苗族村寨有20个,自然风光无限,少数民族节日繁多,内容丰富,但最具旅游特色的村寨还是首推高孖。高孖是三板溪建成后,中外游客游览三板溪电站后,从五个码头登陆和由黎平乘车进入尚重老片区直接进入大稼乡或折转进入大稼乡的必经之旅游景点。有鉴于此,大稼乡政府决定先在高孖村搞好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使之具备一定容量的接待游客的能力。 网站图片由杨祖华老师提供 原创文章,作者:逆流的鱼,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ngzuwang.com/contents/1295.html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下方留言参与我们的讨论。同时不要吝惜你的大拇指为小编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