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鑫平台【杏鑫招商主管Q:554258】

第 417 页

2014年以来,市公路处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文明路。 据悉,该局结合各区县地方生态文化和产业发展特点,突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专项整治和公路文明创建”两个重点,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依托公路两侧原生态植被和农作物、乡村产业园种植物,切实美化路容路貌,并在公路旁制作交通安全漫画,标语和警示牌。集中精力打造安全文明、畅通和谐、花草飘香的美丽乡村生态文明路。 责任编辑:符迪

玩龙灯,又叫“舞龙”,是玉屏侗乡民间一项传统娱乐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初七八开始玩灯,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 玉屏侗家舞的龙灯,除龙头龙尾,身长少则五至七节,多的十余节或更长。龙灯的节数为单数,古人认为双数为阴,单数为阳,为阳则吉利。 “龙灯”,一般由龙头 、龙身 、龙尾三个部分组成,加上一个圆形的龙珠(也叫龙宝),均以竹 、纸 、布等为原材料编扎制成。 龙头的制作,是先用竹篾编制龙头骨架,再将纸裱糊在骨架上。等裱糊在龙头骨架上的纸完全干后,再饰以彩绘。最后安装龙眼 、獠牙和用铁丝制作的龙须。 龙尾也是用竹篾编扎成鱼尾状,再裱纸涂色绘彩。 龙身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竹篾编成长约80厘米 、直径约50厘米的圆筒形竹笼,然后在外面裱纸绘鳞片,固定在一根竹杆或木棒上,整个高度为2米左右。每一个竹笼为一节,一节节的龙身与龙头龙尾之间用六尺红布相连,取其六六大顺之意。以一个个活节连接而成的龙灯,节内插点蜡烛,蜡烛是用长 、粗如筷子般的竹签,浸渍加热溶化的蜡汁制成。另外一种是用长幅红布,绘饰以黄色或金色的鳞片做成,与龙头龙尾连在一起。 玩龙灯时,一人在龙灯前耍龙珠逗龙,龙随珠走。舞龙常做的动作有单龙戏珠 、双龙抢宝 、金龙绕柱等。舞龙时,不论舞什么花样动作,舞者都是紧跑碎步。因此,有道是玩在“龙头”,累在“龙尾”,即“龙头摆摆嘴,龙尾跑断腿”。 玩龙灯时,还常有“蚌壳灯”、采莲船”、花灯”等相随,并且舞龙玩灯的同时还要讲吉语。吉语一般为七字句韵文,最少的四句,多则不限,由一人为首说唱,众人呼应。讲吉语在侗乡也有所差异,在舞阳河以北吉语以说为主,舞阳河以南吉语以说唱为主。 侗家人玩龙灯,除为节日增添喜庆娱乐外,更多是带着对龙的虔诚之心。正月初七出灯后,村寨之间要相互接龙灯到寨子里来玩。亲友之间,特别是一些新婚 、建新房 、升学等有大喜的人家,或者过去一年里有些不大顺的人家,更是要将龙灯接到家里来玩,俗称“接灯”,以求新的一年大吉大顺,事事如意。而且,任何人家都可以接灯。龙灯来到时,凡有小孩子的人家,大人往往会向舞龙者讨要一条红,即一条红布带,栓在小孩腰上,这样小孩就会得到保佑,平平安安地不会生病或遭遇灾星。 “接灯”时,要将堂屋大门(俗称财门 、六合门)全部打开,燃香点烛 、放鞭敬茶 、摆放糕点等。龙灯则会进入堂屋里舞耍,并结合主人家的情况说吉语。如主人家是刚建的新房,吉语就会说:龙脑壳上五色光,主家修的高大房,白鹤仙人来定向,鲁班师傅来造房,大梁可是檀香木,二梁可是紫檀香,三梁四梁认不到,不是椿木是柏杨,房上盖的琉璃瓦,墙上安的玻璃窗,二十四根金银柱,四十八皮银川方,二十四个金垧墱,照得满屋放豪光,八仙桌子中间摆,大红对字贴两旁,这博祥龙腾云去,恭贺主家家发人兴万年长”等。龙灯出门时,主人家还要封送红包。若是亲戚间,主人家还要请所有舞龙灯人吃“灯酒”或吃宵夜。正月里,龙灯这样走村串户,一直舞到正月十三 、十四。 到正月十五元霄夜,集镇上 、县城里龙灯汇集,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鞭炮不停,吉语连连,歌舞翩翩。不少单位也会搭红放炮 、备以茶水,热情接待。 在侗乡,不但正月“舞龙”,还能到处看到人们“敬龙”、“祭龙”的习俗,既敬奉龙的吉祥灵瑞,又敬畏龙的神奇威严。 保平安要敬龙,求降雨要祭龙,端午节要划龙舟,建筑物上有雕龙,玉屏箫笛也刻龙。并且在玉屏侗乡境内还有较多带“龙”的地名,如:大龙 、双龙 、九龙 、甘龙 、前龙等等,即显侗家人对龙的虔诚崇拜。 (戴金松整理) 责任编辑:许启英

杏鑫咨询304724_【铜仁元素】石阡毛龙节
<br>

石阡的仡佬族毛龙节是以仡佬族民间“龙神”信仰为主的一种民俗活动,活动时段为每年农历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日,主要活动有“龙”信仰、附属图腾信仰、扎艺、玩技、念诵。 石阡仡佬族毛龙灯,是石阡仅有、国内唯一的特有灯种,是石阡仡佬族“竹王崇拜”与中国“龙文化”融合、衍生而成的文化形式。毛龙的龙头,气宇轩昂、神气活现;龙身内置灯笼,整条毛龙长度一般为30米左右。 2013年2月20日,石阡县隆重举行“仡佬族毛龙节”, 来自全县各地的58条毛龙灯和近20支茶灯队、花灯队、狮灯队在文体活动中心及佛顶山大道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集中展演,其规模、场面创下该县历届“仡佬族毛龙节”之最。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新农村新变化》栏目组、贵州有线电视台等媒体对活动盛况进行了现场录播,来自全国各地及本辖区的3万余人观看了展演盛况。 据《石阡县志》 记载:“(龙)灯从唐代起”。 龙井乡晏明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县长老龙之子”的故事,故可推测,“仡佬毛龙”可追溯到盛唐时期。 “仡佬毛龙”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样的社会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 2005年,“石阡仡佬族毛龙节”被中国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赛)(摘自:《中国品牌中的铜仁元素》)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注册网站_玉屏箫笛美名传 
<br>

箫与笛,在中国乐器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考古界于1973年、1987年先后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发现了距今7000年和8000年的骨箫、骨笛,大大超过了只有4000年历史、号称世界骨笛之冠的瑞典骨笛。中华民族自古对箫笛演奏非常喜爱,历代名人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大量吟箫诵笛的佳句。   玉屏箫笛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第一次与箫笛的擦肩而过是在今年四月,在前往梵净山的旅途中在玉屏站进行中转,得知这里是中国著名的箫笛之乡,但因为时间原因未能见得其真面目,此事便一直放在心上,期许再有机会来到玉屏,未想在七月这个愿望便得以实现,有幸来到玉屏箫笛厂,一窥箫笛的整个制作过程。    箫笛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故又名贡箫。玉屏箫笛用当地产小水竹制作,竹节长而均匀,管壁肉厚持坚,不易破裂,不易虫蛀。箫笛音质纯正,音色圆润,尤其是椭圆形扁箫,音色更佳,为萧中上乘。玉屏箫笛的传统雕刻颇具特色。凤翥龙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鸟,清新迷人;草纂隶楷,流畅古雅。 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秀。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昂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 玉屏箫笛的制作,要经过制坯、雕刻、成品三个流程,七十多道工序。品种由一箫一笛,已发展为七箫十二笛一百多个花色品种。最后的工序即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是那样的协调和谐,娓娓动听。 玉屏箫笛从选料到制作十分讲究。它是用当地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制作的。这种竹节长、肉厚,通根基本一致,只有人的拇指粗细。砍竹的时间很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为好。因为这时的竹含水和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选取的竹材须杆直,头尾大小(取材部分)匀称,竹节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长三年以上的水竹。制作玉屏箫笛的材料多取自于本县的飞凤山和太阳山上。这两山上生长的一种质地极优良,产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制作高档产品的好材料。 取材环节共有四道工序:选材、下料、烘烤校直、检验入库。制作工人首先要对制作箫笛的竹子进行刨外节和刮竹处理,保持外表的光滑。 处理竹笛所用的是一种特制的刀具,刀刃呈齿轮状,这种形状的刀刃处理起竹子外表时更加得心应手。 进行完初步的加工后,竹子已经有了箫笛的雏形 对竹子的两头用细砂纸进行细细的打磨,以保证其光滑、平整。 箫的制作须增加”开叫口””开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艺中,以传统扁箫制作过程中的夹扁竹和开叫口最为关键。夹扁竹技艺为当前国内箫笛制作仅有的一项绝艺。解放前,这一绝艺属郑氏专有,秘不外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公开。夹扁竹是处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将竹料烤”熟”,用铁钳从头至尾依次轻夹竹管,使之渐成椭圆形扁竹,并以木夹校直。”叫口”即箫的吹孔,开得不适、音量、音色、音准都受影响。    已基本成形的箫笛排列整齐 制作车间里,师徒二人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 进行完初步工序的箫笛半成品将被送往另外一个车间进行最后的精加工,上漆,填色、雕刻…… 说起玉屏箫笛,不得不提到一位65岁的老人,他为玉屏箫笛的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就是“贵州十大民间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姚茂禄。姚茂禄出生于1946年12月,他的父亲、叔父都是箫笛制作人,解放前就从事箫笛制作、雕刻、设计,在当地颇有名气,而受到父亲和叔父的影响,姚茂禄从小就对箫笛制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1961年到玉屏箫笛厂师从从事刻字工,师从父亲和叔父学习雕刻、校音,箫笛制作工艺。由于从小对箫笛制作工艺耳虚目染,他很快就上手,最终成长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1982年厂里派姚茂禄到苏州学习二节箫笛制作,回来后他致力于箫笛制作的改革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此,1988年他升任玉屏箫笛厂副厂长主管业务和生产工作,主管箫笛制作,1997年出任箫笛厂厂长。2006年,姚茂禄被评定为了贵州十大民间工艺大师,同年又被评为了国家级箫笛传承人。“我今年68岁了,一直都是与箫笛相伴。”姚茂禄说。 虽说姚老爷子近年来听力不算太好,戴起了助听器,但在我说明来意后,还是欣然拿起雕刻刀在箫笛上妙手生花。 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打心底油然而生出一股敬佩之情 箫笛雕刻分刻字、刻图。传统产品最初只刻店铺字号、日期。1930年起,始有龙凤、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内容其后逐步丰富。雕刻大致分为脱墨磨字、粘贴图样、雕刻、水磨纸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单刀。行、草、篆为阴雕,隶为阳刻。传统雕刻,按”永字八法”归纳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8种刀法。在运刃上,按竹质纤维分竖刀、横刀;按字体笔画分顺刀、逆刀;按材料与字体结合分竖顺竖道、横顺横道,斜顺斜逆等。 刻图,初用单刀,运刃须滑回,速度较慢。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改用双刀刻图。各种刀法皆一挥而就勿须滑回,横竖顺逆,运用自如。构图采用条幅式,阴雕。1980年起,始有盘龙浮雕。 经过烘烤上镪水、水磨洗涤、填色、揩去颜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艺为主。原始打磨用骨节草,擦去箫笛表面尘垢,再用玉钏子打磨光亮。1958年后,改用水砂擦笛,寿珠子打磨。此艺沿袭至今。只需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精工细作环节,方可制作出工艺精美,音色纯正的箫笛。 玉屏箫笛的由来还有美丽的传说:相传三百年前,由山东迁来玉屏安家的郑氏,到镇远省亲访友。偶遇一鹤发童颜的老道鹿皮翁,顿生敬意,与之结为知心朋友。老道来到郑家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郑家待他如亲人一般,煎汤送药,殷勤照料。老道病愈后,两人常出城游览。一日,游经城北玉屏峰,见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从东边天际乘祥云飘然而至,坐在石莲峰山上吹拉弹唱。两人匆匆赶往石莲峰,只见群仙吹奏乐曲、驾云而去。二人寻找八仙踪迹,拾到韩湘子的一支箫,直等到日影西斜,不见仙人归,只好将神箫带回家中。次日,他们又到城西南飞凤山游玩,见翠竹满山,青郁喜人。老道选取两根凤尾水竹携回,制成箫笛一对,雌雄相配,声调婉转清幽。为表述感激之情,道人将制作箫笛的技艺传授给了郑家。雅好音律的郑氏,喜出望外,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世守其业。   玉屏当地的小朋友对箫笛也是非常地热爱,随手都能拿起来吹上一段 目前玉屏箫笛厂的新一任厂长吴继红从姚老爷子的手中接过这项传统的技艺,并发扬光大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箫笛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连年获国家、省、部优称号,最高年产量五十余万支,产值八十余万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很大的冲击,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形势严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刘泽松、姚茂禄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如果你到贵州玉屏,一定不要忘了买上一套箫笛,自己收藏或者馈赠朋友都是极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匡奇燃

铜铸人像——铜仁:桃源之源 相传,元有渔人于城西南大小江汇流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因以得名。清道光《铜仁府志》载有两说:藩黔使者糜奇瑜序:以长官司置有铜人三,因以为名。人者仁也,渐仁之化。”其卷二《地理志·建置》:“俯城西南隅,当大小江汇流处有石,名铜岩,元时有渔者没水底,得铜人三,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明改铜人作铜仁,其实人 、仁古通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4年)郭子章《黔记·山水志》载:西南有铜崖,当大小两江合流,其崖居中竦立,高数十仞,渔人没其底,见三足如鼎,得铜范儒 、释 、老三像,故名。”这是最早而距离传说最近的记载,应最为权威。《黔记》成书12年后,铜仁 知府陈以耀主修 、郡人万士英编纂府志,也载:元时播州(今遵义 )铜佛寺有铜像七躯,各千斤,忽亡其三躯“流至铜仁”。 铜仁城内旧时确有儒 、释 、老三尊铜像先后存于铜岩亭阁 、铜佛寺(明洪武五年专为移放三像建造) 、正觉寺等,直至铜仁解放初仍存于东关观音阁,1954年7月被人錾凿盗卖而毁。综上述,可谓传说 、记载 、实物三吻合。故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卷六载:县西南有铜崖,屹立江间,相传渔人得铜鼎儒释老三像于此,因名铜人江,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3年)改铜人大小江等处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铜人”易名“铜仁”,相沿至今。      究名溯源,常有多说,铜仁亦然。据《山地的文明》作者龙云清介绍:铜仁原本也是苗居之地,同整个腊尔山地区统称为苗疆,明清以前在其府城外“寸地皆苗”。宋元时期,这里的苗民根据府城坐落的地势称其为“dongt5rend”,汉语译音即“铜人”铜仁”,意思是:四面环山的底洼之地。笔者认为两说均有道理,或苗语“dongt5rend”在先,元代渔人水捞铜人还在其后,自然名源与人文名源天造巧合。 然而,社会的文明进步则主要由人文因素决定。儒 、释 、老“三圣像”伫立铜仁至少700年,足以证明此“仁义”之地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新石器时代,此地已有先民活动。春秋时期即为楚黔中地,秦一统后,随楚地“纳入职方”,归属黔中郡,成今贵州境域归属中央行政区划最早的一块版土。也由此为后来贵州建省称“黔”结下了历史渊源。汉晋即有地方建置,盛唐时期发展已接近中原发达地区,封建地主经济相对成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撤司设府,改土设流,即为黔东重镇。民国初年撤府设县,其后设治行政督察区,即为黔东北地区诸县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仍为铜仁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随着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于公元1987年撤县设市。 铜仁既为“黔东重镇”,地处武陵山脉深处,深得武陵神韵,峰峦叠翠,溪河纵横,山环水绕,绣丽独特,亦属“桃源之源”。恰如其名的锦江,其支流碧波荡漾交汇于城下,逶迤东去,有人颂之“城在水中 、水在山间 、山在城里”,更兼民风纯朴,俨然一幅“桃源”意境,早在明清之际即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之誉。 万崇高山——万山:中国汞都 由于燕山运动,此地地面起伏较大,大部地区崎岖破碎,山地面积多达70%,平均海拔在700-800米之间,山高岭峻。因此,民间传说曰:自盘古开天地之后,狮驼王奉玉皇大帝之命,自很远的地方驱赶万座群山填海,路过武陵山脉已筋疲力尽,遂将此硕大群山留下,后人便称这一带为“大万山”。传说无稽,纯属百姓有感群山之多而为,然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置军民长官司时,则以“大万山”为军民长官司行政区域名。 清光绪六年(1880年 ),省溪司由江口迁大万山,改称省溪司。民国2年(1913年)废省溪 、黄道 、施溪三司置省溪县,县公署驻万山,辖及今境大部,后废。1966年4月于今境置万山特区。后撤消,再于1970年恢复设置。 万山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尤其汞矿化地质层位多,汞金属原有储量高达4万多吨,曾居亚洲之首 、世界第三,被誉为“中国汞都”。相传,早在秦代即有人在此采 汞,汉代已闻名中华。《明史》载,明太祖时“惟大万山司有水银朱砂场局”。相沿两千多年的开采,以新中国成立后最为辉煌,其中1959年至1962年连续四年突破千吨,为国家巩固国防,壮大经济,偿还外债,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作出过重大贡献。时至20世纪末,资源已开始枯竭。但特区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从汞资源开采转为汞化工开发,加上成功引进一批铁合金冶炼 、锰加工和茶叶精加工等骨干企业,重振万山工业;同时将数千年汞开采和冶炼遗留下来的970公里的矿洞,辟为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景观,实为一道矿业遗迹悠久 、内涵丰富 、规模宏大的地下长城,堪称世界罕见的矿山公园,中国汞都”内涵仍不减当年。 乌江河沿——沿河:黔东苏区首府 元置长官司,因司署临乌江西岸,故名沿河。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元置沿河长官司,民国二年(误),以故思南府属沿河司辖地析置,县临乌江西岸,故曰沿河。”查新编《沿河自治县志》,载“‘沿河’之名,自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置沿河祐溪长官司始见文字记载。即……沿乌江河之意。亦说乌江古称延江,因‘延’与‘沿’同音而名。”三国蜀汉时期于此置汉复县始有建置,隋置务川县,唐置务州,旋改思州,北部曾置洪杜县。宋无建置,属思州。 元置沿河祐溪长官司,沿河之名始称于世。 清废司设弹压,民国3年(1914年)建沿河县,1986年改置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地扼乌江之颈,历被兵家视为战略要地。唐贞观初年,黔州剌史田世康开拓乌江流域,率军南进务州(治沿河),改置思州。思州田氏土司由此演绎为后来号称“两广岑黄,思播田杨”之一的“军政集团”,拓地广大。清咸丰年间,刘永虎 、田洪富相继率民起义,威震黔北。民国中期在此发起“神兵”武装,为民除害,官绅军阀胆寒。 1934年5月,贺龙 、夏曦 、关向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转战沿河,在枫香溪(后划归德江)召开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决定以沿河为中心,包括周边德江 、印江 、松桃 、秀山 、酉阳等地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7月在沿河铅厂坝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建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联县政府”,群众称“省政府”,机关驻沿河土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在纵横二百多里的特区土地上,共组建区革命委员会17个,乡革命委员会72个。其中沿河县境内建区革命委员会8个,乡革命委员会28个,全境居于特区中心。黔东特区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直接领导下,恢复和建立党 、团生活,建立中共黔东特区工作委员会,组建区 、乡基层党支部6个,发展新党员78人,拥有党员267人,团员196人,加强党在政治 、军事和地方工作中的绝对领导。在特区工委之下,曾制定了《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 、《农村工人保护条例草案》 、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和《关于工农武装问题决议》 、《关于肃反问题决议》 、关于苗族问题决议》等方针政策,各级苏维埃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实行土地革命等。是时还收编“神兵”1000多人,扩红3000多人,组建游击大队和游击队70多支,共达1万余人,地方自卫队3万多人,壮大了红军队伍和地方革命武装。 直至是年底,红二 、六军团会师后转战湘西,特区历时半年之久,胜利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孕育了红二方面军的组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印水江梦——印江:书法之乡 思邛江获名数百年之后,竟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记史的一次误笔,将“邛”字多加半横,书为“印”,印江由此得名。明嘉靖《思南府志》载:思印江,去县十里,源出朗溪,北流入德江,即古思邛水也,俗讹邛为印。”唐朝于此始有建置,先后分设思王县和思邛县。宋建隆元年(960年)改思邛县为邛水县,元废县分设思邛江 、朗溪 、厥册三长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年)废思邛江等长官司设印江县,1986年12月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地处佛教名山梵净山西麓。据新编《印江书法志》载,自隋唐始,不少高僧大师涌入山上建刹传教,仰此文化影响,崇文尚书渐成乡风。到了明代,诸如儒学教授周冕 、都察御史肖重望等书坛才人已蜚声于世。清代印江书艺更为鼎盛,名望之家不胜枚举。乾隆时期(1736-1796年)文人李绿园诗称“梦中偶到印江地,呼我书乡唤我民”,即已称印江为“书乡”。同治时期(1862-1875年)印江知县邓玲筠盛赞“印人男耕女织,勤而朴,惜字善书者众,不负书乡之名也”。是朝王道行 、周以湘 、潘登云 、严寅亮堪称印江书法“四大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严寅亮书“颐和园”门匾三字,并书内匾18方,楹联23副,受慈禧赐“宸赏”玉章一枚,名噪海内。此外,书题文昌阁窗额 、楹联的魏祖镛,四方流传“写字要算唐钟英”民谚中的唐钟英,人称“诗书画三绝”的鄢师竹,以及王佑之 、吴步云 、张伯谦等,可谓墨涌寒涛,蓬山留翰。  屏山玉水——玉屏:箫笛之乡  清雍正五年撤卫置县,设治于“水清似玉,峰耸如屏”之间,故名玉屏县。秦汉时称雄溪,宋改雄溪为平溪,设平溪峒,元设长官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撤司设卫,筑城池于阳河南岸。清雍正五年(1727年)撤平溪卫置玉屏县,设治原所。故《贵州地名来源探析》注“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故名”。 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有载:清置县,北有玉屏山,负江屹立,亦谓之玉屏峰”。 玉屏之名由此开始,直至1983年建立侗族自治县一直相沿。 屏山玉水之间,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广为流传。相传,明永乐年间,道仙鹿皮云游平溪,将箫笛制作技术传于名士郑维藩,由此郑氏采用本地特有的水竹,世代以制箫笛为业。清乾隆《玉屏县志》载:平箫,邑人郑氏得之异传,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不减凤笙。”清初,郑氏箫笛从制作 、造型到音色已独树一帜,尤其音色圆润轻柔 、幽静典雅,闻之如痴如醉。“清怨不胜闻锦瑟,哪堪玉笛又飞声”,平箫玉笛”即被称之“神    箫仙笛”,风靡九洲,旋成朝廷“贡品”。同治年间(1862-1874年),玉屏箫笛已供不应求,郑氏传人郑汝秀(号郑芝山),打破嫡传规训,向外招徒授艺,扩大生产,同时在城内挂起“贵州省玉屏县郑芝山祖授仙师秘传精制雅颂贡箫”招牌,设店经营,销路四方通达。不仅如此,郑芝山在研究其祖传经验基础上,精心撰著《和声鸣盛》,绘以图,详释“音律”,受此教化,平箫玉笛”更是名声大震,生产工艺更增一筹,加工作坊已由郑氏一家发展到张氏 、王氏等六家。民国2年(1913年),郑芝山之子郑步青 、郑丹青所制“平箫”参加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工艺品展览会,荣获银质奖章。两年后(1915年),又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与“国酒茅台”同时荣获金质奖章。由此“平箫玉笛”享誉世界,畅销日本 、东南亚 、欧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一时这边缘小镇竟有箫笛生产作坊30余家,箫笛之乡”赋予玉屏之美誉不胫而走。 责任编辑:符迪

杏鑫注册开户_【铜仁元素】竹王后裔仡佬族 
<br>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于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东晋《华阳国志》)后来,竹王的后裔便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强大的集团——濮。 “濮人”在西南大地上曾经人口众多,分布辽阔,但遭受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一部分由“濮”变“夷”,一部分隐居深山,逐渐衍变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仡佬族。 仡佬族据水而居,依山而安,先后在江汉及今川、滇、黔交接一带繁衍生息。铜仁境内的仡佬族先民凭借独木舟溯乌江入境。如今,铜仁的仡佬族群体已近10万人,主要分布在石阡境内的18个乡镇。 仡佬族据水而居,依山而安,先后在江汉及今川、滇、黔交接一带繁衍生息。铜仁境内的仡佬族先民凭借独木舟溯乌江入境。如今,铜仁的仡佬族群体已近10万人,主要分布在石阡境内的18个乡镇。 仡佬族在族群生命成长与延续中,一直传承着他们特有的民族风情和习性。特别是在婚嫁中,有着古老而神圣的习俗和传统仪式,婚嫁以说媒、踩门、讨妻、过礼、花圆酒、迎亲、会亲、回门和打牙出嫁,繁琐的嫁娶过程是其对于婚姻家庭极其尊重的证明。 (2010年歌舞节目《情姐下河洗衣裳》亮相世博园) 歌是仡佬族离不开的生活元素,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用朴实的话语编写成通俗易传、朗朗上口的歌谣,让一代又一代的仡佬族儿女歌唱欢舞。    (图为石阡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正是文化的传递,让他们至今仍葆有着先民的烙印。依山而建的简陋木房、千脚棚、架子房为主要居住场所;饮食则以苞谷、红苕、洋芋等为主食,也正因此,很多饮食习性现已成为仡佬族人民的独特饮食文化;服饰以仡佬族妇女对生活中耳濡目染的物象,经过她们聪明和灵巧的双手千针万线织缝而来的短裙、长衫,穿在仡佬族儿女身上,美丽而大方,衬出仡佬族儿女朴实之风。(安慧芳)(摘自:《中国品牌中的铜仁元素》,原标题“仡佬族”) 责任编辑:匡奇燃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元宵汤圆 新奇口味受追捧
<br>

今天是元宵节,汤圆作为家家户户元宵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迅速成为各大超市的紧俏商品。记者在主城区各大超市、店铺发现,,包装精美、口味多样的汤圆摆在冷柜内显眼的位置,前来购买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市民在选购汤圆 记者在超市看到,超市专门划出一块元宵销售区,各种品牌、各色各样的汤圆“躺”在冷藏柜里等待顾客挑选,销售区内人头攒动,顾客们不时拿起来看看口味,对比价格。除了传统的花生、黑芝麻、水果、豆沙、巧克力等馅的汤圆热销外,某品牌的鲜花系列汤圆深受顾客喜爱,鲜花馅汤圆有百合花、雪菊花、玫瑰花等多种口味,包装精美时尚,价格也比一般汤圆高出一到两倍。此外,记者还发现,除了鲜花汤圆外,还有山药汤圆、八宝汤圆、芒果汤圆、板栗汤圆……品种繁多,在包装上,从每盒八个的小包装到几十个的全家装,应有尽有,售价从几元到二十几元不等,尝鲜的人络绎不绝。 据某超市的销售人员介绍,这几年,汤圆的口味和品种更丰富,而且每年都有新花样。近些年,各品牌陆续推出了猪肉汤圆、水果汤圆、鲜花汤圆等“新生代”汤圆,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尝鲜,其销量也在逐步增长。 据悉,商家除了在汤圆的“馅”上做功夫,外包装也花了不少心思,如某些品牌的汤圆推出了特供礼品包,其中国红的喜庆包装外形更添节日的喜庆气氛。面对品种多样的口味,许多消费者都表示想尝尝鲜,有些顾客更倾向选购小包装但口味多样的“组合”汤圆。(陈虹)

杏鑫注册平台官网_[风情民族故事]财神爷的来历
<br>

祭“财神”是印江土家族流传很久的风俗之一。祭财神形式一样,祭品不一。俗话说,穷有穷祭,富有富祭。发财人家除了一般供品外,还要用猪头来祭;家境不好的人,也少不了称两斤肉或两块豆腐表示表示。事后,断断续续的有人送财。一般送财时都要送一小把“柴”象征财喜到,另外还有一张“财神贴”。贴上是一上相貌英俊威武,骑着天虎,手扬虎鞭的神象,象征快马加鞭,好尽快把财喜送到千家万户。这个英俊的人,就是“财神爷”!传说“财神爷”原来是个凡人,那么他又是啷个成神的呢? 据传,在一个山旮旯里住着母子二人,儿子对母亲极不孝顺,经常张口就骂,动手就打,于是,人们都骂他是没良心的不孝之子,并送他个译名“木良生”。 一天,木良生上坡铧土,牛枷好后,差一根牛鞭,就到土边树上去折。抬头看见树上有窝雀崽,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大雀正忙忙碌碌地捉虫喂小雀。木良生看得入神,心想,我娘不也是像大雀呢?一口口地把我喂大,多辛苦啊,我却经常骂她,甚至打她,真是大逆不道!此时,木良生惭愧万分,感到对不起生他养他的母亲,暗自发誓,一定要改恶从善,好好服侍母亲,使她老人家过几天舒心日子。不多时,母亲给他送饭来了。木良生见了,连忙跑去接,哪知他母亲被他打害怕了,见他手执牛鞭跑来,以为又是来打她的,赶忙放下饭蓝转身就跑,见路旁有一棵大树,便一头撞死在树下。木良生见母亲撞死了,痛哭不已,忙把母亲背回家,安埋后,守灵四十九天。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木良生把那棵大树砍了,请人照母亲的样子雕了个偶像,一日三餐摆好茶饭,都要请母亲,上坡出门,也少不了打声招呼。天天如此,十分虔诚。 长年累月,木良生的孝心感动了玉帝,但要试一试木良生是不是真孝子,便命雷公雷婆领霍闪小组、大雨姑娘来试探木良生。这天木良生晒好谷子,把“母亲”请出来给他招呼,然后就上坡干活去了。不一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似的大雨说来就来。木良生赶忙往家里跑,不顾一切把“母亲”背进屋,等把“母亲”安顿好了,云收雨住,好像没下过雨一样,一切都是干的。从此,玉帝确信木良生已改恶从善,是真孝子。 木良生为了使“母亲”早日超度投胎,便削发为僧,整日里烧香拜佛。过了一年,鬼谷子给他掐指一算道:“你妈还在阴间坐血河,要得你妈投生,非把血河喝干不可。”从此,木良生天天念经喝血。又一次感动了玉帝,使他的母亲得以投生。木良生为了知道母亲投生哪样了,又请鬼谷子掐算:“前庄有户人家,前天下了个狗崽,那就是你妈投生的。”木良生到前庄去一问,果然有这回事。木良生将原因说了一遍,这家主人动了恻隐之心,将狗崽送给了木良生。 木良生得了狗崽,却有点为难了,因他的经书时刻不离身,如果把“母亲”放在前头,怕轻慢经书;把经书放前头,又怕得罪“母亲”。干脆找根棒棒横起挑,哪个都不得罪。但路窄,路边的树挡路,啷个办呢?常言道苍天有眼,于是木良生和尚面向苍天,高声喊道:“路边的大小树听着,我要请‘母亲’回家,请你们让一下路!”果然,他每到一处,大大小小的树都让开了。唯独棕树不让,木良生怒道:“棕树,你若不让路,我赐你三年后,凡间一刀一刀的剥你的皮。”因此,至今棕树栽了三年后,就可以割棕皮了。剥了一层,长一节。接着,又遇到马桑树挡路,木良和尚又道:“马桑树,你不让我的路,你三年后就弯腰,再也长不高了。”从此以后,马桑树三年就弯腰了,不能成材。木良生正高兴地走着,一群乌鸦飞来飞去叽哩哇啦乱叫。常言说乌鸦叫不吉利。真扫兴,木良生指着乌鸦骂道:“你六月乌鸦喝不得田中水,喝了肚子就要痛。”所以,乌鸦在六月间渴了,只是不停地叫,人们都说:六月乌鸦干叫唤。 木良生回到寺里,仍然诚心烧香念经。一天,他问师傅:“我拜师学艺已三年了,也该过我的法了。”师傅说:“可以,你和我一起睡在禅床上,四十九天不食茶饭,功到自然成。”木良生听了满心欢喜,只要母亲能超度,哪管其它便答道:“可以。”第二天,师徒净身完毕,各睡一头上床修炼,木良和尚老老实实地睡着,不吃不喝,也不动。然而师傅却在自己的枕下放了好多吃的,饿了就吃。木良生心诚志坚,在四十九天三更三鼓时,只见窗外一道金光,一只斑谰猛虎破窗而入,木良生猛的翻身跃起,抓住虎头,骑上虎背,越窗而过向天空飞去。师傅见他升天了,大声喊道:“木良生,等等我!”木良生说:“师傅,你有吃的,饿不死。”所以,现在人们常说:干不死的高粱,饿不死的和尚。 木良生被玉帝派天虎接上天后,封他为“财神菩萨”,并赐他一坐骑——天虎,令他专为人间送财送喜。老百姓为了感谢他,就在每一年古历正月初二子时开始祭“财神”。为图吉利,这个风俗,印江土家族一直保持至今。

杏鑫注册网站_石阡仡佬毛龙
<br>

起源于古代仡佬民族对“竹王”神崇拜,其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仡佬毛龙以“灯班”为组织的民间传承形式延续流传县境内。 毛龙龙头、龙身全是竹子编扎的骨架,形如蛇身,尾似鱼尾,龙头有“麒麟”和“鸡颈”两种。龙身长15至25米,分七栋、九栋、十一栋、十三栋,每栋2米。 龙身用须状的五色“火草杆”编扎后全身毛绒绒的。有的毛龙还伴有两条“狗龙”相随。玩毛龙是仡佬村寨集体活动,队伍配有专门的打击乐队,打击乐有固定的曲牌。每年毛龙灯会是仡佬族盛大的文化活动。

杏鑫平台注册登录_鹅溪村举办文体活动迎新春
<br>

春节期间,为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示村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思南县大河坝镇鹅溪村举办了“逢盛世·谢党恩2015年春节文体活动”。 该村村民自编自演的唱花灯、舞龙灯、舞蹈等精彩的文艺表演,吸引了来自周边大量群众观看。 此次系列迎春活动还举行了篮球、乒乓球、跳绳、象棋、拔河等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