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86个相关结果 0次浏览

三九:2023.1.9-2023.1.17 三九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三九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人民警察节) 三九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三九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三九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三九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南方小年) 三九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北方小年) 三九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三九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为什么三九天最冷 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到夜里就把它散发出去了。夏天,白天吸收的热多,晚上散发的热少,这样,每天都能积一些热。冬天,白天吸收的热少,晚上散发的热多,每天不但不能积存,还要把夏天积存下来的热用掉一些。冬至这天,白天吸收的热量少,可是地球上还有一些储存的热。过了冬至,储存的热越来越少,到“三九、四九”,地球热的储存是一年最少的时候,所以也就最冷。 三九天民间歌谣 计算“三九天”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随着历史发展,各地的人们也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溜。“数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过歌词版本略有不同。

中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阴历与阳历相差约十一天,为了解决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问题,古人就以增设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若干年中就会有一年是十三个月,所以每19年中就会有7年双春,7年无春,这完全是人为的节气和物候的调整,与婚丧嫁娶的吉祥与否并无联系。 产生原因 双春兼闰月的形成是因为阳历一年365天,而阴历是354天,这11天的差距过三年便是一个月,所以,每三年就逢一个闰年以调整阳历、阴历的日差。 计算方法 “闰月”。农历主要是根据月球环绕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而制定出来的。据观测,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9.5306日。故此,在农历里面,1个月有时会有29日,有时又会有30日,这要看每次月缺和月圆的时间才可定出一个月到底有多少日。通常,我们会将月圆的那一天定为每个月的第15日。 同时,我们知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22日(并称之为“太阳年”),如果我们将1个农历年定为12个月,即29.5306’12=354.3672日,那么1个农历年就会比1个太阳年少10.875日了。很明显,3个农历年更会比3个太阳年少超过1个月!因此,相对于太阳年,我们便会越来越早过农历新年了。 要知道,我们不可能不断提早过新年。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农历的历法就引入一个“闰月”的制度。即是在一个适当的年份中,增加1个月,从而将农历新年“推迟”,令到它可以和太阳年的时间大致上配合。换句话说,在这个“闰年”之中,1年就会有13个月了。

2023年三九天时间表 三九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三九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人民警察节) 三九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三九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三九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三九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南方小年) 三九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北方小年) 三九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三九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三九天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 数九寒天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后逢第一个壬日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了。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数九”的正确算法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故,“九”在每个年份中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须视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另有错误认为“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从冬至这天算起那么每年“九”的具体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九”都固定在冬至后第9天、第18天、第27天…。 方法二 也有一些地方数九寒天是从冬至当天算起的。在一些寒冷地区,冬春两季很长时间段内气温均在零下摄氏度,寒天冷暖变化不明显,“交九”早晚几天、气温高低几摄氏度没多大区别。为了方便数九寒天,一般从冬至日算起,即冬至当日叫“交九”,每九天为“一九”,依次类推。

公元2023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农历癸卯年(兔年),闰二月,共384天。由于2023年闰二月,所以在农历2023年里有2个立春,故称这一年为双春年。农历一年内出现两个二月,第二个二月为闰二月。春节、龙头节最早,上巳节最晚的年份通常闰二月。闰二月出现频率仅次于闰三月,在21世纪前后频率中等,一般每隔19年(如2004年、2023年)出现一次。此后闰二月频率逐渐下降成为罕见闰月,25~28世纪中每世纪各出现一次,29~30世纪、36~38世纪、40~44世纪没有闰二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 因为至今为止我们依旧还在使用农历,这是一套阴阳历结合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而阴历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由于农历历法与回归年与24节气有冲突,需要一个东西来调节他们,而闰月就是由此诞生的。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有了闰月,我们会发现,春节都会晚于公历的1月份,因此往往是在1月尾到2月底这期间过年。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进入伏天了。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三伏天基本介绍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 三伏天的气候气温分析 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三伏天养生食物推荐 苦瓜 苦瓜是清热下火的首选之菜。苦瓜有排毒,降温,防署的功效,另外,苦瓜还富含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美容养颜护肤的效果。 番茄 番茄是夏季餐桌上经常出现的蔬菜,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是女孩子美白护肤首选的蔬菜。另外,番茄还有杀菌,防癌,凉血,清胃健脾之功效。夏天食用番茄,还可以防暑。 黄瓜 黄瓜中含有粗纤维、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消肿利尿,治咽喉肿痛,四肢浮肿、热痢便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黄瓜还有减肥疗效,夏季蔬菜,黄瓜是不可或缺的。 芹菜 芹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B、P的含量较多。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的含量更是高于一般绿色蔬菜,芹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价值。芹菜还是凉性蔬菜,夏天可以根据饮食爱好适当食用。 三伏天如何防暑降温 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常备防暑药物 盛夏酷暑,高温燥热,常使人们食无味、睡不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了安全度夏,家庭应准备一些防暑药物,常见的药物和食物有: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金银花、菊花、荷叶、西瓜。 学会睡好午觉 夏日,日长夜短且天气闷热,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差。如能午后稍睡片刻,犹如给大脑充电,有利体力恢复。 湿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年老体弱和平时缺少运动者,万万不可剧烈运动,否则有害无益。 热茶比冷饮效果好 防暑降温,热茶比冷饮效果好,而且维持的时间更长。茶中含有丰富的钾。夏天出汗增多,常使钾离子丢失过多,钾与钠共同维护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神经、肌肉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有重要影响,体内钾不足时,常觉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耐热能力下降,甚至导致中暑。夏日常饮茶,可补充人体钾元素,提高耐热能力,有效地预防中暑的发生。

倒春寒不仅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那么要如何预防呢? 农业生产上的预防 ①掌握倒春寒发生规律,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农谚说:”春天的天气,孩儿面”,说明春天的天气多变,时暖时冷,要抓住天气演变过程中的”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一般当日平均气温到达12°C、最低气温不低于5°C,播后有3-5个晴天(每天日照在3小时以上)就有利于早稻播种育秧。 ②加强田间管理,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对早稻秧田进行科学排灌,在倒春寒到来时进行深水护秧,采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调节秧田水热状况。 ③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温室蒸汽或无土育秧,使整个早稻育秧过程完全在人工控制下,保证培育适龄壮秧。 健康预防 ①倒春寒饮食 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会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调节肝火。如果多吃些山药、蓬蒿、马兰头、韭菜、鸡肝等,对于清肝可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而肉类等油腻食物在春季不宜过多进食。酒精是肝的头号大敌,饮酒过度也会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建议春季养肝要做到忌酸涩、忌油腻和忌酒。除此之外,春季还应忌吃羊肉、海鱼、虾等好发食物,注意摄取维生素、无机盐和优质蛋白质。 ②适当“春捂” 不要以为气温暂时升高就可以马上脱掉冬装,昼夜温差大,早晚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那春季该如何“捂”,怎么“捂”?专家介绍,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身差,易受风寒侵袭,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但是现在许多爱美的女士偏偏反其道而行,上身常全副武装,双腿却只着薄袜,虽显亭亭玉立,但对于身体却有害无益,尤其易患膝关节病症。 ③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肥胖者要加强锻炼;不抽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多喝水,有助于保持体内血流通畅,还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④春季锻炼不宜过早 因为早上气温低、雾气重、粉尘多,体质差的老年人最好在下午气温回暖后锻炼。运动项目选择上,最好选择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慢跑、爬山、漫步等运动过后要注意抹汗,避免吹风受凉感冒。一旦长期过度疲劳工作,或者长期熬夜者,最好适度休息,加强自我情绪调节。

2022年三九天从农历腊月十八开始算,也就是阳历2023年1月9日开始至1月17日结束,共9天。 三九天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以冬至为起点,每九天计算一个九,第一个九天称为一九,第二个九天称为二九,依次类推。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 2022年三九时间: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第一天:2023年1月9日 第二天:2023年1月10日 第三天:2023年1月11日 第四天:2023年1月12日 第五天:2023年1月13日 第六天:2023年1月14日 第七天:2023年1月15日 第八天:2023年1月16日 第九天:2023年1月17日 2022-2023年数九时间表 2022年一九时间:2022年12月22日-2022年12月30日 2022年二九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8日 2023年三九时间:2023年1月9日-2023年1月17日 2023年四九时间:2023年1月18日-2023年1月26日 2023年五九时间:2023年1月27日-2023年2月4日 2023年六九时间:2023年2月5日-2023年2月13日 2023年七九时间:2023年2月14日-2023年2月22日 2023年八九时间:2023年2月23日-2023年3月3日 2023年九九时间:2023年3月4日-2023年3月12日 有关三九天民间歌谣 计算“三九天”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性,至今仍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安排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直盛行不衰,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随着历史发展,各地的人们也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象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溜。“数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过歌词版本略有不同。

说法一:双春结婚好 在一些地方,有“双春年利婚姻”说法,认为逢双春年结婚不仅有利于夫妻双方感情恩爱美满,逢双春年出生的孩子也利幸福,并认为“双春”代表着“多子多福,婚姻幸福”,所以双春年是婚娶生子难得的好年份。 说法二:双春结婚不好 有些地区则认为双春年有“二度春”的含义,即意味着有婚姻离散的信息,所以,认为双春年不宜结婚。 至于“双春年”是否有利于结婚的说法,从周易角度讲,是没有任何参考依据的。“双春年”只是阴阳历“置正”造成的结果,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本身与吉凶祸福无关的。更不会对个人婚姻造成影响,当然也就不存在“婚姻二度春”的说法。 双春年是中国纪念历法中出现的独特现象,其实是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分十二个月,算做三百六十五天(闰年则有三百六十六天)。阴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一年为十二个月的一种历法,实际天数为三百五十四天。我国的历法就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这样,在阴历和阳历之间就出现了十一天的偏差,于是在阴历中出现了“闰月”,来解决阴阳历中出现的时间差问题。 双春年则一般在闰月年出现。按正常月份的话,阴历年中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更替一轮后,进入下一年的节气更换中。但由于闰月的存在,则使下一年的立春节气出现在这一年的尾巴上。因此出现“双春年”的现象。其实,这是中国现行以大年初一作为新年开端的习俗制度造成。而在古代,人们都是以立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所以并不存在现在的“双春年”之说。

入梅时间的计算,需要依据“干支纪日”。从每年的“芒种”开始计算,第一个“丙”日为干支纪日的天干,是入梅的日期,约在每年的6月中上旬。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的日期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地天气进行判断。 出梅的时间,也是可以根据“干支纪日”进行推算的。“小暑”过后的第一个“末”日为干支纪日的地干,是出梅的日期,约在7月中下旬。 入梅,代表着指梅雨季节的开始。这段时间,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多连阴雨天气,且持续高温高湿。这种条件下,会使得衣物、家具容易发霉,因此梅雨季又常被称作为霉雨季,入梅也成为入霉。 整个梅雨季节会持续20天左右,但是根据具体年份不同,梅雨的开始和结束的早玩,以及梅雨地强度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有的年份梅雨现象十分明显,而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出现空梅现象。 在梅雨季的时候,要尽量保持衣物、被子的干燥,避免滋生细菌造成的皮肤病感染;同时也要在临近傍晚的时候,进行适时的通风换气。

1、衣服要常洗常换 梅雨天,衣橱里的衣物如果水分过多,加上空气不流通,霉菌很容易繁殖。因此,存放的衣服棉被不但要事先洗干净,还应彻底晾晒后才能入柜贮存。 建议:保持家居衣物通风干燥,可以使用樟脑丸、防霉饼等常用的防霉用品,同时超市里还有竹炭、木炭制品等吸湿、除湿用品,可降低衣橱、鞋子里面的湿度。 2、注意室内通风 注意房间的通风透气,天晴时,要及时曝晒家中的被褥、衣服,平日可在床下、墙角等阴暗角落放一些生石灰吸湿。 建议:在清晨7-8点空气流畅、傍晚5-7点空气湿度低,这时开窗通风,因为太阳未出时,浑浊空气沉积地表,开窗会导入不洁空气,对健康不利;中午空气湿度大,引入室内觉会得闷热,助长细菌滋生。 3、预防食物中毒 梅雨季节,食物易发馊或霉变,吃了这些食物,会引起肠胃道疾病,甚至中毒。气温高,食欲不振,体力消耗大,营养要跟上。除了多喝水外,蔬果瓜鲜、肉蛋荤腥不能少。冷饮、冷食不能吃过头。冰箱食物要加热,隔夜食物要煮开后食用。 建议: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湿气较重,会影响人的食欲和身心健康。应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 4、加强体育锻炼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坚持做体操、打太极拳、跑步等活动,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建议:尽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更不要带孩子出入剧院、商场等处,以免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