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款”是侗族的村寨联盟,民间自治、自卫的地缘性组织。“小款”由邻近的自然村组成,是款的中层组织(基层为村寨),以水域或河段分地域范围,侗谚云:“一条河水一家人。”款的首领称“款首”,由所属村寨的寨老推选熟知款约、办事公道、在民众中有较高威望者担任。 款内负责传送号令、通知开会、看守鼓楼者称“款脚”,简称“脚”。他在遇急事时,敲响鼓楼法鼓,向本寨发警报,向邻寨传送“火急木牌”,其衣食靠众人捐助。 款的武装力量称“款军”,由各寨青壮年男子组成,遇事闻击鼓“传寨”或鸣锣“喊寨”声,自备武器集合,如出战还要自带干粮。 款的联络信号有“火急木牌”(又称“飞牌”,在一块木牌上钉鸡毛、火炭和辣椒)和“信炮”。凡接到火急木牌而不出兵者,受别寨谴责,事后按违约处罚,违约村寨要杀猪宰牛,请其他村寨男女老少吃喝。若有怠慢,其他村寨可以见牛牵牛,见猪杀猪,见禾把拿禾把,因此各寨不敢违约。 “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组成,是款的高层组织,如清同治二年(1862年),怀远县(今三江县)林溪、武洛江、孟江等500多寨联成大款反抗清王朝征剿侗乡的清军。 侗族历史上有几次“扩大款”,一次是唐末五代时,郎溪洞、飞山洞、南十洞、三老洞联成扩大款(包括今湘、黔、桂毗邻侗乡),抗拒楚王马殷对侗族地区的掠夺。一次是明初吴勉联款起义,参加人员达20万。民歌《从前我们做大款》叙唱当年联合起款的规模:“头在古州,尾在柳州”。

苗族民间的重大问题大多通过“埋岩”来解决,各项村规民约也通过“埋岩”来制定与颁布。苗族社会的埋岩,已有几千年历史,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此后虽然不再埋岩了,但历代埋岩定下的民间法规,至今仍作用于广西苗族社会,人们依然依照埋岩法规行事,维护族内社会的安定。 埋岩范围有大有小,有村寨内部的,有邻近几个村寨的,有一条溪河流域范围的,有越州跨省方圆几百里的。融水县清代有105个小岩,分属20个方岩,和贵州邻近苗区合为一个总岩。 埋岩的方法是,选择一定时间和地点,确定范围而举行一定区域内的代表会议,针对某个问题或民间法律内容的规约,经过代表们充分的讨论与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做出决议,然后将一块长条石头在开会地点埋下,留半截露出地面。岩上不刻文字。岩一经埋下,其法律效力即产生,人人都得遵守而不得违反,其效力不经再次埋岩宣布废止便世世代代有效。有时开会议事后,虽不埋岩石,也称“埋岩”。 埋岩内容有四个方面: (1)禁止类。禁止盗窃、重利盘剥、敲诈勒索、大秤小斗、买卖反悔、越界砍伐、跨界开荒、捉人田鲤、近亲通婚、强奸妇女、持强欺弱、仗众压寡等等。 (2)婚姻类。苗族社会婚姻制度的改革,通过埋岩进行。 (3)伦理道德类。尊长爱幼、尊重人格、崇尚人伦、怜恤孤寡等。 (4)战争类。当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通过埋岩来统一思想、组织力量、保卫家园。 埋岩制定的法律往往由善于编歌的人编成歌传唱,以便于大家熟知遵守。如流传于融水县四荣乡小东江村的《竖岩词》云: 岩石在山岭,岩石重千斤,弋阳撬回寨,摆在众人坪。喊来百个寨,聚来千个村,竖岩讲道理,个个听分明。道理藏石中,道理埋泥层,泉断理不断,山塌地不塌。树大树分杈,户多户分门,人多人分灶,燕多燕分窝。一村分一方,一寨分一岭,一家分一份,各个好安生。柴山莫乱砍,田地莫相争,房屋莫乱占,牛羊莫乱牵,瓜菜莫乱摘,田水分均匀。拧绳做一股,坚岩一条心。哪个心肠坏,手脚不干净,盗牛又偷羊,挖窗又撬门,轻的罚银两,杀猪串内分。哪个心歹毒,烧山又烧屋,勾外来扰内,勾生来吃熟,粗绳来捆绑,活活埋下坑。不罚心不死,不埋不断根,坚岩定法理,教子又教孙。

仡佬族民间法律对刑事和民事的处罚有明显的区别。 刑事方面,1949年前,偷盗发生后,失主会将偷盗者扭到寨老(村长)处评理,偷盗者必须退还原物或照价赔偿,同时杀鸡请酒认错;若一再重犯,可将其打死,后改为罚双倍。 明盗抢劫,强盗被打死在哪家田地,就由哪家负责掩埋。打死了人,凶手要偿命,埋葬时垫于被害人尸体底下,俗称“打死垫底”。 错打死了人,打死者要负责丧葬费用,同时罚款30至50银元,也有多达400银元的。 打伤了人,打者要负责医药费。强奸妇女,罚款10至20元,同时杀一头猪请酒赔礼认错。 民事方面,1949年前,男女双方未婚通奸,男方要拿一只鸡、五斤酒请媒人说情,女方父母同意就结婚,不同意就算了事。 擅自在别人的山地上砍树开荒,山地的主人发现后,可夺刀,还要其照价赔偿;种植后才发现的,主人可没收其全部产品;若主人同意开荒,三年后双方按三七或二八分成。牲畜损害玉米、稻谷,损失在20斤以下者,要赔礼道歉;损失在20斤以上者要到寨老处评理,并给庄稼追肥。庄稼能恢复正常生长的,了事,不能恢复正常生长,要赔偿。不听警告,同一户的牛马再次损害别人的庄稼的,要打死牲畜。 1949年后,纠纷已改由村民委员会调解。

这是桂北融水县元宝山红瑶的恋爱习俗。元宝山红瑶,每年春节期间,村寨之间总相互集体访问做客,俗称“吃同年”。青年人往往借此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因此这种恋爱习俗也称做“吃同年”。 如一位后生看中了一个姑娘,他便借集体做客的机会来到姑娘的村寨,悄悄地寻找到姑娘的木楼,在木楼前奏芦笙、唱歌。姑娘听到歌声后,自然会轻轻地探头观望。这时,如果她对小伙子有好感,她就会请他进来,没有好感,就任由他唱。小伙子见里面没有反应自会知趣地走开。第二天,主客两寨集体奏芦笙和乡饮。 在乡饮宴席上,爱慕某一位姑娘的后生们,争相向她敬酒,姑娘对一般后生敬的酒都只是稍稍舔一点,只有对意中人敬的酒才一饮而尽。这时,别的后生便一齐向他俩祝贺。如果姑娘对这几位后生一个也不中意,便只饮自己杯中的酒,后生们一看便知趣而退。 乡饮宴毕,有情人依序退席,往寨外山林走去。这时总是姑娘先走,后生从主持乡饮的长者处领取肉串和糯饭,在后面不远不近地跟着,到了合适的地方,两人便停下,双双以歌代话,用歌传情。 唱得合意,姑娘就在地上画半圈弧线;若不合意,就画一条直线。小伙子也一样,他若觉得姑娘合心意,就接着姑娘的半圈弧线画一个整圆。 若不合心意,也画一根直线或不画。但姑娘若先画了直线,他即使对姑娘满意也无法再画整圆了。这时,姑娘独自走开,他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在前面的树林里。 画了整圆的情人,双方共吃串肉、糯饭,交换信物,商量禀报父母及来年婚嫁事宜。

这是桂西巴马县番瑶的恋爱习俗。巴马县番瑶青年男女,在达努节、建新房、婚礼、赶圩等场合都盛装以赴,利用这种场合来寻找对象。找到后,最初一起连续唱几天几夜的撤旺歌,然后分别。 分别后,姑娘每年邀请小伙子到家做客四次,每次住三五天,帮姑娘家里种山、砍柴。姑娘的父母热情款待后生,宾主往往边喝酒边谈心,互相介绍家庭情况。住满三五天后,小伙子告别回去。 由于他们的恋爱时间一般都较长,大都有四五年的时间,因此,分别后情人间的相思便不可免。番瑶姑娘往往用烟叶来表明自己的相思。后生走后,她每天都给他留下一截烟叶,这截烟叶呈绳索状,由两张同样大小长短的烟叶编成。姑娘还用一张叶子把这截烟叶包起来,而这张叶子也很有讲究,满怀相思而又细心的姑娘往往用它实实在在地体现自己在不同的日子里对她的情人的一片深情:今天给玉米培土,便用玉米叶包;明天护理黄豆,便用黄豆叶包;又一天去赶圩,便用烟叶包……每天一截,一天不漏。 待下次见面时,她用一张彩绣黑头巾包好,再用一根红线绑住,双手捧给情人,一片真情尽在不言之中。后生打开看时,常常为她的一片深情所动,为报答她的相思,往往以数倍于此的黄烟叶、五六斤黄糖或四五十个香饼及几斤酒还礼给她。 相恋过程中,姑娘还用茅草结来揣摩、卜算恋人。她取来六条茅草叶,去掉叶子中间的硬杆不要,这样茅草叶就一分为二变成六对茅草叶。她先把全部茅草叶合拢起来,对齐,然后在中间打一个总结,在两头成对成对地又各打六个结,打好后,把中间的总结拆开,这时,如果茅叶结成一个整圆,她便认为这表明不论她的情人在什么地方都在思念着她,如果不成整圆,便是没有思念她。不论结成整圆与否,下次相会,她都把它连同几张烟叶一起交给对方,表明自己的相思。

1949年以前,多数壮族地区的日常事务由村寨社区组织的首领处理。其首领的名称各地不一。在桂中的武宣县称“村老”,在桂西北之西林县称“寨老”,在桂北的龙胜县称“头人”,在挂北的天峨县称“乡老”,在桂西的红水河流域称“寨主”,在桂南的上思县称“都老”。 村老多为中老年人,大都正派热心,善于处理民事纠纷,得到一村或几寨民众信任,自然得村老荣誉。村老为全村人办事,不管本姓、外姓一视同仁,与族长只管本房族本宗族不同。 1949年以前,民众有事大都不告官衙而请村老,村老听取原诉、被告双方的陈述后,经思考,根据自己的调查做出决断。他往往不让双方当面对诉,让理亏一方宴请对方,俗称“和面酒”,也称“洗面酒”。村老办完事,当事者不必给钱,村老参与吃和面酒,或另吃一餐饭。村老也不吃“背手钱”(贿赂)。处理棘手的事,他往往邀约两三位村老共同处理,难断之事则诉诸“神判”。 1949年以前,农村有区长、乡长、村长、保甲长,他们只管为国民党政府征兵、征粮、征税。有了民事纠纷,民众更愿找村老调解。1949年后,村老制消失,但有些德高塑重的老人,受民众尊重,民众仍乐意听取他们的劝解意见。

杏馫1980_傣族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同样也是很多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会过的一种节日。那么傣族就是这些过端午节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时代的进展,端午节已经慢慢失去了原来过节时浓烈的气氛,一般都只是在外买点粽子回来吃。然而傣族人民在过端午节的时候跟汉人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傣族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吧。 傣族的“粽包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傣族人民称端午节为“粽包节”,这一天是云南红河元阳县乌河湾河坝的傣族同胞,欢度一年一度“粽包节”的日子。这一天十一点以后,参加粽包的元阳傣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未婚的小伙子们手拿粽包,欢欢喜喜朝老丙大龙潭大芒果树下的草场聚集。 粽包是用粽叶、竹叶或苞茅草叶把掺拌着花生、腊肉、紫米(有的还放一段半指长的木姜细枝条)、糯米,用这些叶子把米包裹成三角形或圆柱形、雀鸟形,然后用水煮熟食用,粽包味美清香、爽口,非常好吃。 傣族的“对歌节” 每年五月端午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带着干粮来听唱。对歌节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对象的极好机会。 有的男青年吹起叶子伴奏,歌声此起彼伏,悦耳动听。歌唱完后,小伙子们开始丢粽包给自己看中的姑娘,姑娘们则报之以喜悦的笑脸,拣着粽包。于是,红河州元阳县一对对男女青年手拉着手,分散在草场四周,互相倾诉衷情。这时,老年人和小孩们便拍着手巴掌,“叱喝,叱喝”地欢喊着,直闹到夕阳下山。

杏鑫平台登录_渊远流长的塔吉克族的历史

塔吉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民族。中国塔吉克族(高原塔吉克人)和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塔吉克族(平原塔吉克人)不是一个民族,二者在语言、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上都有很大差异。那么,你可知在我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中的塔吉克族是怎样的吗?随小编去塔吉克族文化看看吧! 塔吉克族先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并发展自己。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蝎盘陀国,竭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在3~4世纪,他们已经得到发展,灌溉农业,过半农半牧生活。蝎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来自于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小乘佛教为国教。 17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全国,对塔什库尔干,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 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 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绒,圆高统帽;女子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后帘。出门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多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小姑娘也有用黄色的。男女都穿红色长统尖头软底皮靴。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农区和牧区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结构上略有不同。农区以面食为主,牧区以肉食为主。喜欢将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如显尔克鲁齐(奶粥,将洗净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尔太里提(奶面片,用牛奶和面,然后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饼均离不开牛奶。

杏鑫4注册登录网_广西地区的瑶族达努节

广西桂西都安、大化、巴马以及东兰、平果、马山、隆安等县语言属苗语支的布努瑶,以农历五月二十六至二十九为达努节。 达努是布努瑶语,为“牢记”之意。达怒节又称祝著节、祖娘节、完九节或瑶年,是纪念创世大神密洛陀的节日。 传说,密洛陀创造了人类后越来越老了,一天,她把小儿子(传说是瑶族的祖先)叫来说:“五月二十九是我的生日,你和你的儿孙妻媳一齐来给我补粮。”小儿子说:“我生火还未落灰,拿什么来祝寿?”她说:“做一缸小米酒给大家尝新,拿三两黄麻顶牲口命,提前三天敲铜鼓闹场。”所以达努节从二十六日开始。这天人们把一缸小米酒密封在香炉旁,祭祀时在祈词中特别说明是专给密洛陀的,同时还把三两黄麻也摆在供桌上。 从这天起到三十,夫妻不能同房,家人不得争吵,孩子不能乱闹,妇女不得爬上楼阁,产妇未满42天不能出产房,小孩用三根青茅草做个草圈套在颈上。夜深人静时,主妇在家中僻静处悄悄包粽,包好煮熟供祭后,才叫家人起来吃。 此后的节日活动有:二十七日,老人斗画眉鸟作乐;二十八日黎明,家家杀猪宰羊,远近亲友互相往来,敲铜鼓、唱酒歌,共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五月二十九日是节日的高潮,这天全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邀来三亲六戚,挑酒带肉,背上铜鼓,爬上邻近的最高山上,摆酒宴,摆歌场,斗鸟赛马射箭赛铜鼓,青年人对唱情歌,老年人对诵笑酒词,唱密洛陀史诗等等,活动内容丰富,场面热烈。天黑后,大家尽兴而归,结束节日。

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七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风山、天峨、南丹等县的壮族过蚂甥节。 壮族民间传说,蚂甥是雷婆的女儿。东林孝敬母亲,他为母亲守灵时,嫌屋外的蛙声吵人,于是烧开水将青蛙烫死。不料蛙声没有后,却发生大早。后经创世大神妹六甲、布洛陀的指点,东林在大年初一请蚂甥回村过年,并隆重安葬了青蛙后,才风调雨顺。从此传下蚂甥节。 蚂甥节的第一个内容是找青蛙,农历正月初一的早上,过蚂甥节的村寨的男子不分老幼到田野翻石、掏洞,寻找青蛙,先找到者即为雷婆的女婿,称“蚂甥郎”或“蚂甥父”。捉到青蛙后鸣地炮七声,这既是报知雷婆,也是报告其余的寻蛙人。别的人听到地炮声后,便聚拢来接青蛙圆村;由蚂甥郎将蚂甥密封于宝棺(用一节金黄色的老楠竹做成)内,端进花楼(彩色纸轿),在鼓炮声及众人的簇拥护送下,送进蚂甥亭里。 其次是孝青蛙。蚂甥送进蚂蜴亭后,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亭中,老人打鼓,青年人持雨帽、簸箕、竹筒跳蚂甥舞、铜鼓舞,舞罢对唱山歌,为蚂甥守灵。接着是陪青蛙。白天,孩子们抬着蚂蜴娘花轿,挨村挨户去贺喜,唱贺年蚂甥歌。主家端来米、硬币、糍粑、肉粽及彩蛋等给青蛙送礼。太阳偏西时,游村结束,蚂甥郎将熟食品分给孩子们饱吃一顿,剩下的米也分给大家带回家(这些米,俗称百家粮)。 最后是葬青蛙。民间传说,由于蚂甥尸骨的分发有先有后,因此各地葬蚂甥的时间也不一,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之间。葬蚂甥是整个蚂甥节的高潮,家家蒸五色糯饭,做豆腐圆,杀鸡鸭,准备丰盛食品。而外村的人闻讯也都纷纷涌来参加。葬蚂甥的仪式大都在天黑后举行:人们吃了晚饭后,一齐聚集到蚂甥墓幡竿下,先以素食供祭,然后打开去年葬下的宝棺察看去年葬下的蚂甥尸骨的颜色,占卜年景。最后由一老人念葬蚂甥祭词,边念边安葬。下葬蚂甥后,举行盛大的蚂甥歌会。 各地的蚂甥歌会各有不同。东兰县长江乡巴英屯的蚂甥歌会有蚂甥公、蚂甥婆、蚂甥仔及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的风趣表演,然后是群众自己唱歌娱乐。所唱的歌内容广泛,大部是情歌。 天峨县六排镇云榜村纳鲁屯的蚂甥歌会有蚂甥舞及各种游戏杂耍的表演。蚂甥舞是一种由六七十人至一百多人一起跳的集体舞,分三种,第一种是祭祀舞蹈,有皮鼓舞、蚂甥出世舞、长板敬蚂甥、鬼王舞、算命舞、拜寿舞、驱瘟舞等系列舞蹈。第二种是征战武舞,有蚂甥拳、蚂甥刀、蚂甥棍等系列舞蹈。第三种是劳动与日常生活舞蹈,有耙田舞、插秧舞、耘田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谈情舞、庆丰收舞等系列舞蹈。 这些舞蹈大都以半蹲、半脚尖点地、撩腿划弧点步跳、虚步击鼓跳等为基本舞步,采用蟹行状、蛙跳状的姿势,时而磋步侧身跨越,时而跨腿弹跳,按“之”字形路线行进,用打击乐伴奏,豪放、粗犷、热烈、欢快。舞罢,还有娱乐性很强的杂耍和游戏,如扳腰(即摔跤)、马蜂进窝、黄麂过坳、蟒蛇过棚、老虎咬猪、老虎擒羊、大水翻坝、水车车水、小鱼钻洞、搭人山(即叠罗汉)、花山神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