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2693个相关结果 17次浏览

佛教的鼻祖释迦牟尼,在西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关于他修行成佛的事迹广为流传,并加以信仰和崇拜。人们为纪念他,每逢藏历四月十五日都要举行“萨噶达瓦”节,“萨噶”意为“氐宿”,是二十八宿之一,“达瓦”意为月,合译为氐宿月。藏历四月氐宿出现,故名氐宿月。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成道和涅架恰巧都在四月十五日,因此把四月作为佛月。各地的藏族都要在这个月中戒杀生、戒食肉,并磕头、念经,积德行善,还要向释迦牟尼佛像敬献供品。此后,逐渐演变为藏族人民的春游节日,每逢藏历四月十五日,拉萨的群众有的前往布达拉官背后的龙王潭划船,有的到罗布林卡里歌舞游乐,尽欢终日方返。 西藏正月的大祈愿法会也是纪念释迦牟尼的节日。据佛教史籍记载,在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经过苦学苦行,获阿罗汉果位。此后,外道教徒们竭力反对释迦牟尼成佛。火龙年(公元前511年)正月一日至十五日,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的幻术和多种神变击败了卓切、那赖吉普、杰瓦坚、尼吉普、诺坚和扎拉瓦坚等外道六师及其追随者,大获全胜。 此后,佛教徒们为纪念这次胜利,遂创立了大祈愿法会。拉萨的大祈愿法会一般是从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开始至二十五日结束,法会期间,僧人们每天聚会数次,进行诵经、辩经和各种供奉仪轨。一般清晨为早殿会,喇嘛翁则领经后,数万名僧人齐声诵经发愿,早殿会的布施品是茶和粥。 早殿会结束后,法会移至讲经场进行辩经等活动,辩经是西藏佛教寺院学经制度中学习经典和为学僧升迁而进行的一种考核方式。大祈愿法会期间的辩经是从三大寺的僧人中选拔拉燃巴格西(学位名称),以充实寺院的上层僧职。辩经的时间分早、中、晚三次,与法会的三次集体诵经活动交替进行。上午辩经结束后,即在讲经场开午饭,午饭除酥油茶、粥和糌粑外,还发放布施品。下午除辩经外,还要举行祈愿会,念诵“祈愿经”和“沐浴经”等。此外,大祈愿法会期间还要进行各种宗教活动和民间文体活动。 藏历正月十五举行的“觉哦却巴”节(意为十五供,又称元宵供),是为纪念释迦牟尼诞辰而建。根据佛经上描述释迦牟尼在正月十五日降生时,各方生灵手捧各种供果向他朝觐之说,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摆花添灯。此后,即相沿成习,形成藏族地区的供灯节。是夜,拉萨大昭寺前摆设桌架,供奉酥油灯及各种供品。 此外,各寺院的僧人及民间艺术家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色彩,制作出精美多姿的酥油花盘及各种姿态的供奉天女,还有的利用酥油花灯像连环画一样地再现出各种神话、民间故事等,精彩的图景,多姿的花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这天晚上,八廓街上人山人海,人们在花灯之下,狂欢起舞,彻夜不眠。 此外,还有六月四日纪念释迦牟尼率五比丘在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的朝山节和九月二十二日纪念释迦牟尼去仙境看望其母亲后所进行的神降节等等。

杏鑫登录_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呢?这和满族狩猎文化有关,渔猎生活中狗是好助手,同时也受义犬救主传说的影响。传说清始祖努尔哈赤幼年时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粱家当洗脚童,李成梁看见努尔哈赤脚上有红斑点,认为他是危害朝廷的奇人,便准备要除掉他。努尔哈赤闻讯逃跑,李成梁带兵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努尔哈赤纵马跳崖,马死人落在树杈上,这时一群乌鸦飞来落在他身上。明兵认为努尔哈赤已死,便放火烧山欲将其焚化。这时跟随努尔哈赤多年的狗在河沟里浸湿全身,将水抖落在努尔哈赤身上,使他死里逃生。 因义犬救主、义鸦救主,所以满族便留下了不吃狗肉、严禁打乌鸦的禁忌习俗。到满族家里做客,如果手持结有狗皮鞭梢的鞭子,不准带进屋,要把鞭子立放在门侧,然后才准进屋。 满族有火祭的习俗,由于对火的崇敬,便形成了有关火的禁忌。富育光在《满族火祭习俗与神话》中说,满族及其先民每年除夕要在院中架柴点火,火光映空,预示来岁平安,族人们还要往火里投盐、食品、酒类,叩拜火堆。 据已故的乌拉街满族民俗专家赵文全老人生前回忆,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满族人家过去除夕都有接“突恩都里”(火神)的习俗,用神火烧邪气、洁宅净院,讨一年吉利。各户主人还要将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里,主妇要天天添火,使之常年不灭,叫“长明火”。家人禁忌往火盆吐痰、吐唾沫。这些习俗,仍是古代先民重视保存火种观念的遗存。这种由于对火的崇拜而形成的禁忌,时至今日仍有传承。 居住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依兰岗满族村的瓜勒佳氏,每年除夕有“烧岁堆子”的习俗,就是在庭院,把拢成一堆的碎柴火糠麸,用火燃烧,祈望新的一年获得好收成。这是对火的崇拜。在“烧岁堆子”时严禁往“岁堆子”中扔脏物,意为保护火的纯净。

锡伯人吃饭时,禁忌把筷子插在饭碗上,认为这样是太不吉利。锡伯人忌食病死的禽畜。如是自然死亡的禽畜,要辨血色,血色发乌的忌食,血色发红的可食。春节期间,有忌生的习俗,就是在除夕前蒸出各种面食,从正月初一到初五都要吃熟食,不吃生食,认为这样一年里才能吉祥如意。 锡伯人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屋内的灰土和污水严禁往外边倒。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妇女不许做针线活,二月初二禁止在地上劈柴。丧家出殡忌申日。 锡伯族严禁吃狗肉,忌戴狗皮帽子。吃饭时不得坐在门槛上或站立行走,忌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锡伯人认为只有讨饭的乞丐才敲打碗筷。公公和儿媳不得同桌吃饭。 夜晚睡觉,严禁在炕上横卧,不能把脱下的裤子、鞋袜等放在高处。严禁从衣帽、被褥上跨越,如事出无意,必须要手持该物,在灯火或火盆上摇晃几次,意为还净。 男女青年想要成亲,如年龄都在偶数,不得举行婚礼,起码有一方是奇数,才能举行婚礼。 狩猎中禁猎狐狸,视狐狸为“仙”。

鄂伦春人认为河水中有河神,钓鱼时严禁往河水中撒尿或吐唾沫,认为这样会触怒河神,钓不到鱼。在狩猎时,不准把木棍横放在经常走动的路上,认为这样受阻,打猎不顺利,木棍要顺着放。猎获到的鹿、犴、野猪、熊等大动物,其心、肝等内脏,除参与狩猎的人共享外,余下的要留给自己家人享用,不能送给外人,更不能卖给外人,认为那样会失去下次打猎的运气。 由于对熊的图腾崇拜,猎到熊后,要就地割下熊头放在树权上风葬,不能带回家中,不吃熊头。猎人猎到熊、虎等野兽,要用术棍将其嘴撬开,用木棍支起,令其张嘴,认为这样就不能被其伤害。用狍哨引来的狍子,打到后,不能割断脖子,认为否则下次就难以诱到。 猎到鹿、犴、野猪、熊等大动物,开腔后其心肝内脏要和舌头连在一起,不许割断,待下锅煮至半熟后,方可割断,认为否则不能再猎到野兽。在密林中,看到正在孵卵或哺乳的雌性禽兽,不准猎取,认为打了这样的野兽,会受到山神的惩罚。不准打正在交配中的野兽,认为否则会受到野兽的诅咒,后世会不得安宁。如果猎取熊、虎、豹等凶猛野兽,不准说“打”,而要说“旷迭仁”,猎取了也不能说死了,而要说“睡觉了”,或“休息了”。 在密林中狩猎,不能诅咒野兽,如说“把腿打断”、“一定要把它头割下来”等,认为这样会受报应。打猎时不准喧哗,认为这样会惊了野兽的魂。猎人上山打猎或去捕鱼,吃饭时都要先敬山神“白纳恰”。其仪式是割下三块肉抛向空中,用手蘸酒,向空中弹二次,以示对山神的敬重,认为这样山神能保佑狩猎丰收。猎人出猎时,不能事前说要猎取多少,认为猎取多少那是山神“白纳恰”给安排的,否则会触怒山神,要受到惩罚。

杏鑫注册开户_白族的饮食习惯与特点

山区白族的主食以玉米、荞麦、马铃薯为主,蔬菜品种较少,且种植数量有限。居住在坝区的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粮,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影响较深,烹调技术较高,常用的烹调方法有凉拌、煮、炒、蒸、炖等。口味嗜酸、冷、辣、甜、微麻,喜食“剁生”(生猪肉),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腊肉等肉类及咸菜。白族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 白族的饮食花样较多,地方名小吃有凉米线、喜洲粑粑等,风味食品以乳扇、雕梅、下关沱茶等最为有名。 乳扇 乳扇是一种呈扇形的乳制品,分乳白色、乳黄色两种,具有营养价值高、醇香可口等特点,是当地白族群众招待客人的上等菜。乳扇主产于洱源县邓川民间。制作方法是,先将鲜牛奶煮沸,再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食用酸,待乳汁凝结成块,取出拉制为扇形薄片,晾干即可。这种乳扇可生食,又可油煎入席,且便于保存、携带。 雕梅 大理盛产梅子,雕梅是用优质盐梅加工而成的,主产于洱源县。其制作方法是:将成熟的新鲜梅子用石灰水浸泡半天,然后捞出阴干放置三五天,再用小刀将果肉雕刻成曲线花纹并取出果核,压扁成菊花状,用红糖、蜂蜜、白酒等配料装入瓶中密封,一个月后可食用。 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是下关茶厂生产的优质茶,选用滇南茶区生产的优质毛茶和普洱散茶,经加工压成“砣”形。沱茶经久耐泡,色泽清澈,气味清香。 “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的传统饮品,也是白族敬客最具有特色的一种礼仪。“三道茶”有两种,一种是烤茶,一种是接待贵宾的茶。烤茶一般用来招待常来常往的客人,其制作方法是:将茶叶放入砂罐中,然后将砂罐置放在炭火上烤,至茶叶变黄,往罐中倒沸水即可。烤茶一般敬三次,每次只敬半杯。有“头饮香,二饮味,三饮渴”之说,故称为“三道茶”。接待贵宾的“三道茶”中的第一道茶是苦茶,即烤茶;第二道茶是甜茶,茶内加红糖、乳扇丝、核桃仁片、橘皮、芝麻等;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茶内加松子仁、蜂蜜、姜汁、花椒等,再加适量烤茶而成。三道茶寓意人生历程“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

杏鑫登录_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彝族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据彝族太阳历的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照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作喜庆的日子。 由于彝族人认为火炬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照遍房屋的每个角落,有的甚至整个村寨的火把队要挨户走一遍,然后还要欢聚于村头寨边、田野山坡耍火把,举办篝火晚会。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围于篝火堆旁,尽情歌舞,彻夜不眠。节日之夜的彝家山寨,到处都是火的世界,歌舞的海洋。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活动热闹非凡。“火把节”也是青年男女播种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民间传说源于彝族百姓用火驱赶天王派到人间糟蹋庄稼的害虫的历史;有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代先民以火攻战胜魔王的斗争;大理一带传说源于南诏皮逻阁火烧松明楼事件等等。实际上,作为一个祈丰年的节日,它的起源主要还是因为早期彝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屈服、依赖以及对火的崇拜而产生的对“田公地母”的祭祀。今天的“火把节”,宗教祭祀性的内容已逐渐减少,娱乐性功能越来越强。

杏鑫娱乐登录地址_藏族人的信仰知多少

藏族很早就有灵魂观念,即认为人类自身是双重构造,人死后肉体即与灵魂分开,而灵魂是永不灭的。 藏族人的信仰是: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为菩萨,或重新投生为人,或转生为牛、羊、猪、狗,甚至成为饿鬼,堕入地狱。此生的恶就会得“来世”的恶果,此生的善就会得“来世”的善果,因此藏族特别注重此生的行善。 佛教的十善业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同时还提倡“放生”,要求人们要以慈悲心肠行放生,这样做即可得长命之业果。西藏的雪顿节(意为喝酸奶子的宴会)最初就是源于戒杀生的纯宗教活动。按照西藏佛教的律制规定,每年从藏历六月开始为僧人们的夏坐体沐期。在此期间,全藏格鲁派大小寺院的僧人只能在寺院里守持戒律,积德行善,不准外出活动,以免踏死小虫,犯杀生之戒。到夏坐休沐期满后,僧人们纷纷走出寺院,自由活动。 此时,世俗百姓们等侯在寺院门前,把酸奶子施舍给僧人,表示慰劳。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后来渐渐演化,到了五世达赖时,不但喝酸奶子,而且还演出藏戏、歌舞等节目。此后,相沿下来,形成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虽然渊源于宗教,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演变为藏族的民间节日。

杏耀注册登录网_藏族的婚姻习俗知多少

藏族的婚姻习俗,西藏民主改革前,由于社会制度的关系,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禁止通婚。领主只能和领主通婚,平民只能与平民嫁娶。在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下,铁匠、屠夫、猎人、乞丐被视为三等九级中的最下等人,他们的婚姻也只能“门当户对”,其他阶层的人是绝对禁止与之联姻的。其次,藏族也禁止近亲结婚,严禁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之间的恋爱和婚配,违背者,要受到舆论的遣责。 藏族女孩一般在15岁之前,梳一个辫子,不围“帮典”(即围裙),不戴“巴珠”(戴在头上的装饰品),以表示未成年,此时是不能向女孩说爱或向家长提亲的。15岁以后,即可梳成二条辫子,可以围“帮典”,戴“巴珠”,以表成年,可以向她求爱说亲了。但是,藏族习惯上忌讳父亲当着闺女的面,谈闺女的婚事;忌讳母亲当着儿子的面,谈儿子的婚事。兄弟不能当着姐妹的面,谈论姐姐或妹妹的婚事;姐妹也不能当着兄弟的面,谈论哥哥或弟弟的婚事。对于子女的婚事,一般可在父母之间、父子之间或母女之间进行商量。 结婚迎亲时,如果路上遇到背水或背柴禾的人,认为是最吉利的事,应下马向过路者敬献哈达。若要碰到抬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则认为不吉利。结婚后,要请僧人念经消灾。

拉木鼓 木鼓是佤族的通神之器,也是崇拜之物。西盟佤族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木鼓房,每个木鼓房内放有两个木鼓,一个为雄性,一个为雌性。雄性木鼓声音清脆响亮,而雌性木鼓的声音则低沉浑厚。木鼓用上10 – 20年之后便更换,做新木鼓时需要先从寨外森林拉回一段已砍好的大树干回寨内做备料,故称“拉木鼓”。沧源单甲等地佤族则称“砍木鼓”。 “拉木鼓”大多在12月中旬或秋收后进行,前后持续15天。“拉木鼓”期间,全寨各家要送些大米、谷子、水酒、盐巴等给剽牛主祭的人家以表庆贺和支持。第一天傍晚,每家出1-2名男子,各持刀、枪、弩、砍刀等上山伐树。将树砍倒之后,选一段2米左右的树身锯断作木鼓毛坯料。第二天,众人在山上吃饭后即将木料拉回寨子。拉木料回寨途中,由老人在前面开路,“魔巴”骑在树身上喊号子指挥,众人则边拉边唱,热闹非凡。第三天,上午休息,全寨忌生产。下午打扫木鼓房,在木鼓房旁平整出一块平地,以备凿木鼓用。第四天,将木料拉到木鼓房处,剽牛祭祀。最后,由几位木匠和铁匠用五六天时间,把木鼓挖空做好,再由“魔巴”杀鸡看卦祭祀一次,“拉木鼓”的活动才告结束。 砍牛尾巴 “砍牛尾巴”是西盟、沧源部分地区的佤族较大的、全寨性的宗教活动,多在春播之前举行。“砍牛尾巴”的祭祀活动全过程约十多天,其间最主要的是砍牛尾巴抢割活牛肉的那天,这项宗教活动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在“砍牛尾巴”之前,主祭者都要先剽杀大量的牛、猪和鸡做鬼看卦,选择吉日。同时留好一头认为是“心好”的黄牛(据牛毛的颜色和花纹、头旋而定),作为“砍牛尾巴”之用。举行祭祀活动的当天,在人头桩处,由“大魔巴”领其他“魔巴”念咒,同时杀鸡看卦。回到寨子后,“魔巴”又念咒作法。此时,四周已站满了手持钢刀,准备抢割牛肉的青壮年和看热闹的老人、妇女和小孩。“魔巴”作法完毕便同主祭者牵着黄牛,围着主祭者的房子绕三圈,随即抓住牛尾巴并一刀砍断,将牛尾巴扔过主人的屋脊,于是抢肉者便一拥而上,叫喊着挥刀抢肉。霎时,一条活牛便被割得只剩下牛头和骨架子。抢到肉者,满面笑容,得到群众赞扬;未抢到肉者,垂头丧气,遭到众人嗤笑。当晚,“大魔巴”在主祭者的屋里念咒祭鬼,诵唱《司岗里》的传说,诵唱完毕,“砍牛尾巴”的活动即告结束。 猎头祭祀 “猎头祭祀”活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在西盟部分地区和澜沧雪林、沧源单甲等地盛行,大部分佤族地区都早已革除这一习俗。猎人头每年分两次进行,一在春播前,一在秋收之前,平时有机会也进行。存在猎头习俗的西盟佤族认为,只有用人头祭祀神灵,谷子才会长得好,村子才会安定繁荣,有些学者由此便把这项祭祀活动称为“猎头祭谷”。沧源佤族则认为,木鼓是“通天神器”,只有用最高贵的人头祭祀,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猎头祭祀”的习俗已经被取消了。

佤族是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及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县,沧源和西盟两县是佤族主要聚居县;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又称阿佤山。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多数认为,佤族是现今云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书的记载中,汉朝所称的“闽濮”、“裸濮”,唐朝所称的“望蛮”、“望苴子”,明清所称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关于民族来源,根据佤族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于“司岗”,而对“司岗”的解释各地稍有差异,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石洞,“司岗里”,意即人从石洞里出来。据说这个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缅甸境内的布拉德寨(又译巴格岱)附近的山上,距西盟县马散寨约25公里。至今,西盟县和缅甸佤族地区等地的佤族还把它视为“圣地”,每隔5年还带上丰厚的祭品举行祭祀活动。西盟部分佤族自称“勒佤”,意即奉神之旨意守护圣洞之人。沧源等地佤族认为“司岗”是葫芦,“司岗里”,意即从葫芦里出来。学术界对“司岗里”的解释也不同,一说是佤族先民对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一说是佤族古代先民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各地佤族虽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区视为佤族的发祥地,这说明他们在阿佤山区居住的历史已很久远。新石器时代佤族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存中的沧源岩画(崖画),就是最好的证明。 佤语属南亚语系盂高棉语族佤德语支,由于历史上受傣语和汉语的影响较深,有相当程度的借词现象。1962年,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称为“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