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人民在节日(尤其在歌圩)、劳动生产、生育、寿诞、婚嫁迎娶、丧葬、祭祀等民俗活动场合都要唱歌。 壮族民歌,从语言上分,有壮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从内容上分,有古歌(神话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风俗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传说歌、故事歌、儿歌。 壮族歌谣从称谓上分,有欢、比、诗、加、伦、师六种;从句型分,有全歌五、六、七、八、十言和长短句六种;从韵律上分,有腰韵、脚韵、头韵、勒脚和自由韵五种,但以押腰脚韵为主,这是壮族歌谣的一大特点。 “欢”,壮语的意思是“歌”。欢流传几乎遍及全广西。欢的内容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形式上有五、七言四句欢,五、七言十二句勒脚欢,排欢,五、七言嵌句欢等。 五言四句欢,单句末字与双句腰字押腰韵,第_二、三句末字押脚韵。这也是壮欢的基本句式和基本诗律,下例是保持原诗律的汉译五言四句壮欢。 见妹第一面,好比捡得金。 爱慕埋在心,日思更夜想。 “面”与“捡”、“心”与“更”押腰韵,“金”与“心”押脚韵 七言四句欢与五言四句欢同诗律。、 五、七言十二句“勒脚欢”都是每篇三章,每章四句。第二、三章各重复唱首章中的两句,顺序如下:一、二、_三,四;五、六、一、二;七、八、三、四句。每一章的诗律同五、七占罔句欢。下例是保持丁原诗律的汉译七言十二句“勒脚欢”。 家有半斤煮半斤,只看哥你一条心; 家有四两煮四两,妹又不定煮一斤。 上下都是一家人,吃的穿的都不争; 家有半斤煮半斤,只看哥你一条心。 真的没米来煮饭,看哥一眼顶几顿; 家有四两煮四两,妹又不定煮一斤。
分类 : 杏鑫注册开户 › 2751个相关结果 23次浏览
水族民俗作为水族的—种传统文化,同水族的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其中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在水族民俗中,哪些是带有民主性、进步性的健康民俗,哪些是保守、落后甚至腐朽的陈规陋习明?衡量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根据这个标准,在水族民俗中,凡是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民俗是健康的民俗,反之就是陈规陋习。 水族民俗有三种情况: —是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健康民俗 有利于生产,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健康民俗。比如,水族“清明撤秧,重阳打米”等根据季节来安排农活的习俗就有利于农业生产。水稻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农作物。“清明撤秧,重阳打米”就适应了这种季节的变化。“清明”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宜阳”的气候适宜水稻的收割,如果在这两个季节中不失时机地安排好农活,就有利于农业生产,就会夺得农业丰收。 又如,水族在起房、丧葬、婚嫁等大事中互相帮助的习俗;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轨在水族地区,一家有事,全村寨的人都会来帮忙,从不索取任何报酬。有时主人缺少物资,有的人家还主动献出。这种团结互助的风气,与那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见利忘义的世俗之风有着天塌之别。这些民俗,无论对于每个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部是有益的,无疑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是不利于生活陈规陋习 陈规陋习有碍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有损于人民身心健康的陈规陋习。比如水族在婚变习俗中大操大办,就不利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些不言而喻是水族民俗中的陈规陋习,它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无疑应该加以改革。 三是好坏并存、暇瑜互见的民俗 在水族这类民俗中,既有民主性、进步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比如在水族的端节、卯节中,既有祭把祖先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也有赛马、赛牛以及打扫卫生等一些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些节日民俗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于这类民俗,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继承好的东西,清除不好的东西。 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水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对于水族相沿积久的社会风俗习惯,既不能兼收并营,全盘继承;也不能一概否定,全面清除。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进行水族的民俗改革,继承和发扬那些带有民主性、进步性的健康民俗,清理和剔除那些保守、落后甚至腐朽的陈规陋习,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新习俗。
水族社会发展以及生产水平、经济特点、经济条件的原因。也就是说,水族民俗的形成,与水族各个时期的经济有关。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相适应,并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水族民俗当然也不例外。比如,水族地区残存的“抢婚”的习俗,就是原始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作为象征母权制的传统习惯反对新出现的父权制的婚姻的一种有趣的方式。这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就有密切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出现,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父权制就逐渐代替了母权制。母权制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制度当然不甘心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千方百计地进行反抗,这样,在婚姻关系中就出现了“抢婚”的习俗。 又如,《米史•度夷传》在谈到包括水族先民在内的“抚水蛮”时,说他们“亦种水田、采鱼。共保聚山险者,虽有番田,收谷甚少。”“番田”是什么呢?就是“砍火筋”,刀耕火种。用刀把山上的树木砍了,放火一烧,灰就是肥料,老天下雨,就点上种子,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这种生产习俗,就与当时“抚水蛮”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水平、经济特点和经济条件有关。 再如,水族之所以喜欢住“干栏”式房屋,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水族本身的经济条件、经济特点也有关系。这除了水族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水族人民有材料来修建这种“干栏”式的木质结构的房屋外,还因为水族早已定居农耕,不再象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那样,需要不断搬迁,正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人们才兴建这种房屋。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形成,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水族民俗,存在于水旅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中期氏族的出现。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形成。水族的民俗,最早就产生在水族先民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 水族的氏旅社会产生在什么时期?由于时代久远,加之缺乏文字记载,已无可稽考。不过,根据社会发展史,加上考古学、社会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断定水族经历过氏族社会这一阶段。 水族的远古民俗,就是在水族经历过的氏旅社会这块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桂西南出土的有肩石斧、有段石磅,就是包括水族祖先在内的“骆越”先民在氏族社会中经历过采集、渔猎经济民俗的佐证。 水族史诗《开天地,造人烟》中描述的“古父老,没啥遮掩,人挤人,岩坎避露。住岩洞,度日藏身,钻泥穴,当作住房”。 “没衣服,拴块兽皮,串木叶,也当衣裳。摘蕉叶,遮挡身上,扯把草,就当呸床。吃野菜,吃得最香”,以及“女没夫,也不去找,男无妻,也不悲伤.男和女,不借恋爱,哥和姐,不知称呼。男有蜜,不强私爱,女有夫,不会亲想。无宗族,随地成亲,有娃儿,打伙育养”,就是水族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社会民俗的写照,现在还在水族地区流传的神话、原始宗教以及巫术、占卜等,就是水族经历过的氏族社会中信仰民俗的遗存。 然而水族民俗的真正形成,是在水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形成以后。水族形成的时候,对过去的风俗习惯及其传承文化进行了筛选,舍弃了那些不适用的,保留了那些适用的,这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
水族民俗,产生很早,后世又不断演变,但古老的遗风却大量存在,有许多风俗虽然被后世发展改造,但仍然有着原始风俗的影子。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民俗的传承性所致,一个民族的民俗一经形成,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科学文化比较镕后造成的。 水族民俗的原始性,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水族的经济民俗中,还残存着原始的积作习惯。比如,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放火涝”的习惯。“砍火涝”就是刀耕火种,就是史籍上说的“台图”。 水族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从事原始农业的时期。水族史诗《造五谷》就生动地记载了水族先民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从事原始农业的情景:“咱远祖,烧荒开坡,从那时,才种粮食。冬腊月,天干少雨,撤小米,正该准备。咱远祖,磨快柴刀,个挨个,定进山里。护松树,只砍杂木,留果树,除去荆辣。大棵树,抬回家用,小根木,留在地里。春三月,枝叶干透,放把火,烧成肥犯。”这种刀耕火种的方法,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采用。 再有,在水族居住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使用翻锹这种农具。翻揪这种农具比较原始。它可能是由古代的赖变化而来。末代《岭外代答》记载,岭南有用此五尺长的木铲,于铲处嵌入铁锚。用双手握住把端的横柄,踏铲子入约半尺翻土,一人日可犁田数分。 水族之所以现在还在使用翻锹这种原始的农具,是因为水族许多地区位于山区,这种农具功效虽然不高,但灵巧轻便,适宜于土薄石多的梯田;加之目前还缺乏适用于土薄石多梯田的新式农具,因此使用翻锹这种习倪还保留在生活在山区的一些水族群众中。 水族民俗的原始性,还大量地表现在信仰习俗上。在水族地区,原始宗教还在流行,不少人还认为巨石、巨树和古井有种灵,常常设祭希冀神灵消灾降福。比如,三都县周军区扳引村的水族群众,还认为巨石是“福将”、福星”,逢年过节都要用两条色、两点豆腐、一只鸡和鸭以及香烛纸钱去敬供。 在他们看来,只要经常放供,巨石便会保佑孩子不生病,大人出门做事容易生财。扳引村村口有棵“保泰树”,凡是寨里人买得猪、鸡等牲畜回家饲养,都必须把装猪和较鸡的竹笼劈开,拿来绑在大树腰上。他们认为这样做了,就能讨得大树神灵的喜欢,从而求得它的保护,让牲畜长得又肥又大。这些都是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遗迹。
每年的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意思是到洞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所在,要问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答曰:壮族。 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来有着“歌海”之称,壮族每年都有多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染红彩蛋,五色糯饭,欢度节日。 三月三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各地歌圩也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也有的歌节在以竹子和布匹搭成的歌棚里举行。参加者多为未婚男女青年,老人小孩也会前来游乐助兴。 相传歌节起源于“刘三姐”的故事,据说唐朝时有一位名叫刘三姐的歌仙,她歌声优美,却因为唱歌讽刺财主豪强,在上山砍柴时被残忍杀害,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大胆善良的姑娘,遂在其遇害日聚集唱歌,歌节由此产生。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较大的歌节会吸引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来参加,人山人海,摊贩云集,热闹非凡。因此,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宴,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怎么样,通过以上这些,你知道三月三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了吗?在这里,我还告诉你,为弘扬民族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了。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祖先在与黄帝的斗争中屡战屡败,最后被迫撤退到比较偏远的地方进行防守避难。因而苗族居住的地方,一般位于山顶或山腰等难攻易守的地方。所以苗族饮食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大部分苗族人都善于做腌菜、豆制品、酸汤等易保存、可长期食用的食物。 苗族的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部分地区的苗人喜吃狗肉,素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瓜类和蔬菜、豆类、萝卜。食用油除动物油之外,多为茶油和菜油。 苗族的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把玉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4 碗。 苗族人都善于制作豆制品,普遍喜爱吃酸味菜肴,酸汤是家家必备之物。苗家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在瓦罐里发酵3-5天制作而成的,酸汤可以用来煮鱼、煮肉、煮菜等。苗族保存食物普遍采用腌制法,鸡、而成的,酸汤可以用来煮鱼、煮肉、煮菜等。 苗族保存食物普遍采用腌制法,鸡、鸭、鱼、蔬菜、肉类都喜欢腌成酸味的,因此苗人几乎每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为酸坛。 除此之外,苗族也有着非常悠久的酿酒历史,从制曲到发酵、从蒸馏到勾兑、窖藏都有着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人也普遍喜欢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传情,饮酒为乐。而苗族人的日常饮品中,不仅有酒、酸汤,还有油茶,在湘西地区的一些苗族还有一种特制的万花茶。如此可见,苗族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 辣椒是苗人的主要调味品,在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的说法,这也是苗族饮食习惯的特点之一。
土家族的傩戏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戏剧艺术之源”。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土家族傩戏的些艺术特色。 过去在土家村寨里,傩戏随处可见。土家傩戏源于土家族祭神时的“还傩愿”,所谓“还傩愿”,就是向傩公、傩娘许愿,还傩愿时,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唱傩愿戏。虽然傩戏在各地不尽相同,但必唱孟姜女的故事,而且还要表演傩技。 傩戏班以坛为单位,每坛有6-12名傩戏老师,1-2名掌坛师,掌坛师通常具有较好的表演才能以及惊人的记忆力。 傩事活动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进行。土家傩戏中的道具和服饰主要有法衣、牛角、司刀、裙子、牌带、卦、令牌、马鞭、令旗等,造型古朴,傩戏音乐有较为固定的节奏。土家傩戏在表演中以丑旦对场和生旦对场居多。 在土家傩戏中,面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具,分为全堂面具和半堂面具。同时每个面具有它固定的名称,如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甘生、秦童、开山莽将等。面具在雕刻绘制上,不仅构思异常诡谲,刀法粗犷刚劲,而且形态生动而传神,色调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土家傩戏舞蹈动作夸张,随意性强,且与气功相结合,有许多高难、神秘的动作。唱词通俗,道白风趣,唱腔朴实,配合面具、牛角等道具进行表演,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土家傩戏与土家梯玛跳神、茅古斯舞以及摆手舞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古老神奇的傩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如今的土家族傩戏已经成为宗教文化系统的一种类型。研究土家族傩戏的艺术对我国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和美学等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苗族民间艺术丰富多采,最常见的要数剪纸、编花带、挑花、刺绣、织锦、银饰等艺术。 剪纸又称“西给榜”,是指刺绣的底样,但从工序和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多为即兴作品,一般采用剪、扎、挑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构图反映苗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理。线条流畅、画面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编花带是用凳式的编带机或者圆口的竹篮做工具,用编发的手法进行编织,从而制出专用于刺绣的带子。 挑花是苗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很广泛的实用性。挑花一般在布面上数纱挑刺,采用打散结构法,按布面逐一挑刺,用几何图形将诸多的生物形象表现出来。常以桃红色为基调,白色、绿色点缀其间,画图紧凑饱满。 刺绣也是苗族妇女的另一特长。有平绣、凸绣、辫绣、堆花、绉绣、缠绣等十多种,图案布局美观匀称,色调分明,给人明显的实物感,通过不同的色调,使图象立体呈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织绵也被称为“苗锦”,是苗族民间工艺的一大瑰宝。织锦要求很高,编织起来费时费力。一般织锦用来制作锦带,色调浓烈鲜艳,多作衣饰佩带用。 明清以前,不论苗族男女,都喜欢佩戴银饰。直到现在银饰仍是青年妇女的主要装饰品,但男子已普遍不再用。 银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黔东南为代表,不仅工艺水平很高,佩戴的数量也最多,最为显著的是镶有二尺多高的宽大银角;第二类是松桃、铜仁地区,妇女在头巾上插上许多银花,胸前围腰上绽着许多大块银花;第三类是贵阳以西地区,银饰数量较少仅在头上发髻插少许。这三个地区也有其共同特点,都戴有银质的耳环、项链和手镯。
宁夏是我国回族人最大的聚居区了,如果你在这里旅游观光,可能就是深深地感觉到,回族人是那么的偏爱吃面食,而且他们的面食也很有特色。 回族人偏爱面食,同时他们制作的面食也有突出的特色。他们的特色主食是面粉为料,经烤、烙、蒸、炸、煮、烩制成,在上百种花色,最具风味的有葱丝饼、椒盐饼、千层饼、软硬炒面等。 回族人在接待宾客、或满月、添丁、百岁以及婚礼期间,都要制作油炸的面食。特别是每逢穆斯林的重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时,回族人更是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不仅自家人食用,也会馈赠亲朋邻里,所以油香和馓子也成为了回族人节日中的上乘食品。 油香是指回族人制作的一种特殊油饼。它的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西北地区盛行的发酵面油香和内地盛行的糯米油香、烫面油香、地瓜油香等。每逢开斋节、 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馓子也是回族的一种形似盘条的独具风味的油炸食品。馓子制作难度大,如果没有较高的技术,炸出的“馓子”不香、不脆、不松散。要炸好馓子必须配好料,和好面,晃好条,缠好股,炸好色,才能达到形如栅木,条细心空,焦脆香酥,入口即碎的程度。 在回族人制作的面食中,风格最为独特的当数牛肉拉面了,如今已普及到全国各地,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快餐食品了。